在明朝,一个县级学官的薪水有多少?答案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爱溪书院在江阴文庙内,明朝隆庆年间,时任江阴学官范承宠(隆庆二年1568—三年1569在任)捐出自己的俸禄,在文庙青云楼旁边建讲堂三间,并疏浚池沼,筑起围墙,江阴的士子按照远近,分批次到书院学习交流为科举考试而准备的课业。后知县高揵题书院名为“爱溪书院”。“范承宠,山东人,隆庆二年任训导。”江阴的县志上只有这么简短的半行字。除此之外,其他史籍中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毕竟,在明朝,“训导”虽然称为“学官”,却只是一个不入流,没有品级的低级官员。在明朝初期,一般县一级设教谕一人,训导两名。范承宠在江阴还有几个同事,他们是教谕钱淳,湖广人;训导周国珍,江西人,他们都于明朝隆庆二年来任江阴的学官。所谓“学官”,也称为“儒学教官”,在古代既是负责教育行政的政府官员,又是各级学校之“师范”,负有“立教兴贤”的职责。所以他们是官,只是相对低级的官,并不同于现在的教师。一个县级学官的俸禄有多少?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对县级学官的俸禄作了规定:县教谕和训导均为月米二石。终明一朝,这个标准并无大的变化。那么这二石米的俸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呢?明朝一石米约为现在的94公斤(不同的计算方式之间会有差异),今天(10月21日)的粳米批发价为每斤2.83元,那么二石大米的价值约为1064元。这就是明朝教谕和训导每个月的俸禄。以现在的角度来看,2024年我国城市低保标准为年人均8400元(月人均700元),农村低保标准为年人均5580元(月人均465元)。假设这个教官家有三口人,那么人均月收入为355元,低于现在农村低保的标准。即使考虑那个时候消费标准低,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明朝的俸禄整体较低,据《明史》记载:“禄以养廉,禄入过薄,则生事不给。国朝制禄之典,视前代为薄。今京官及方面官稍增俸禄,其余大小官自折钞外,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如果这个分析还不够直观,你可以想想海瑞。海瑞当过应天巡抚,其辖区包括江阴在内的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后官至正二品的南京右都御史,赠太子太保,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平时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穷得连肉都吃不起。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到海瑞家中都是些破烂的竹器以及葛布制作成的帷帐,只能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难怪朱元璋剥皮实草也难阻明朝官员的贪赃。顺便说一下,海瑞也当过县里的教官。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海瑞两次会试都没考中,决定放弃科举考试,当年,海瑞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也拿着月米二石的俸禄。明代教官处官位之末,其俸给也最为低薄,如教授(教授为流内官,州府才置)月俸米是五石,在地方教官中已是最高,在流内却是最低。而在教谕、训导等流外官中,也同样以教官月俸为最低。说了这么多明朝学官的俸禄,主要是说明范承宠在任江阴训导时,能够捐出自己的俸禄,建讲堂三间,并疏浚池沼,修建围墙,建起“爱溪书院”,供江阴士子们修习学业,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尽管江阴的县志对他惜墨如金,尽管他在历史上寂寂无名,我还是觉得我们应该记住“范承宠”这个名字,古代江阴教育史中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看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