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书院:问题在哪里?

文摘   2024-11-01 23:10   江苏  

要想弄清真相,唯一的线索似乎应该是王逢。因为只有他亲自参加了澄江义塾乡约礼,又留下了文字。


上文说到,以通说的蔡以忠于元朝至正中以自己的产业设立澄江义塾(书院)的结论来推算,会得出当时蔡以忠已120多岁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但是有一个结论是可以得出的,那就是关于澄江书院的始立,时间或人物,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


有人说你又何必执著于已经过去了八百多年的事情呢?因为澄江书院的设立,关系到江阴最有名的中学之一“江阴高级中学”(市中)的历史,是江阴历史上载入历代县志的大事。比如当代1991年编纂的《江阴市志》“大事记”中就有记载:“元至正中(1352年左右)建澄江书院。”——如果以1352年来推算,蔡以忠当时应该是135岁。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网上有一篇署名“澄江书院”,题为《澄江书院》的文章称:宋末元初,住在布政坊西南的蔡以忠(1223—1270),把自己的别业和几亩田产捐出,办了江阴历史上第一个书院,修西山之学,传道德文章,研习朱熹学派的程朱理学,至元十年(1273)闻于朝,御赐澄江书院,任书院山长。(另一篇署名“澄江蔡氏文化”题为《蔡榆》的文章同)


这两篇文章均认为蔡榆生卒年为(1223—1270),则应该是在蔡沉五十六岁时,蔡榆(蔡以忠)出生。虽然比我预测得还要晚,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不知道它的出处是哪里。


不管怎么样,这个说法倒是很好地解决了蔡榆活了一百多岁的问题。但更多的问题又出现了:


一个问题是:既然蔡以忠于1270年(南宋咸淳六年)去世,怎么会又死而复生,于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出任澄江书院山长?(《九贤堂澄江蔡氏宗谱》也记蔡以忠宋末由建阳迁居澄江,授澄江书院山长)


另一个问题是:当时南宋还没有投降元朝,江阴还在南宋的治下,澄江书院的山长怎么可能由元朝廷来任命?怎么又会有一大拨元朝官员参加澄江义塾举行的乡约礼呢?


这个漏洞似乎更大。


要想弄清真相,唯一的线索似乎应该是王逢。因为只有他亲自参加了澄江义塾乡约礼,又留下了文字。但遗憾的是王逢的那首《次理幕韵》诗和《序》中没有留下时间线索。只能从他的生平事迹来推测当时的时间。


《明史•王逢传》载:逢,字原吉,江阴人。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张士诚据吴,其弟士德用逢策,北降于元以拒明。太祖灭士诚,欲辟用之,坚卧不起,隐上海之乌泾,歌咏自适。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文学征,有司敦迫上道。时子掖为通事司令,以父年高,叩头泣请,乃命吏部符止之。又六年卒,年七十,有《梧溪诗集》七卷。逢自称席帽山人。


据此,王逢应该是生于1318年(元延祐五年),去世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所以王逢是不可能参加1273年左右澄江书院活动的。


又据王逢记载,其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移居上海乌泥泾宾贤里(今上海徐汇区龙华乡),时王逢48岁。至正年间(1341年5月—1368年5月),王逢自23岁至50岁。其中23岁至48岁王逢在江阴,这个时间段王逢出席澄江义塾的乡约礼,并与蔡以忠的儿子蔡廷秀有诗歌酬答是比较合理的。


另一个关系人是许恕,曾任澄江书院山长。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八载:恕字如心,江阴人。至正中荐授澄江书院山长,旋弃去。


可见,澄江义塾(书院)设于至正中是比较可信的。既然时间没有问题,那么问题一定是出在人身上。也就是捐出自己的别业和田产设立澄江义塾(书院)的不是蔡以忠,而是另有其人,那么应该是谁呢?




看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山居记琐
关于过去,关于现在; 善于生活,善于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