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书院:蔡氏家族的秘密

文摘   2024-11-06 21:29   江苏  

蔡廷秀究竟姓徐还是姓蔡,疑问背后或许隐藏着蔡氏家族的巨大秘密。

围绕澄江书院的设立,关于蔡氏家族,前面主要介绍了蔡以忠的父辈和祖辈,以及蔡廷秀的事迹。有关蔡以忠本人及后代,特别是蔡氏与江阴的关系,蔡氏与江阴澄江蔡氏的关系还是比较模糊,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述。


关于蔡以忠,在江阴从古到今一直是以澄江书院的创始人出现的,但通过相关时间的分析,得出如果是他创办的澄江书院,则需要符合活到一百二三十岁的条件,从而推翻了几百年来一直认为的蔡以忠是澄江书院创始人的结论,同时据史料我们知道,蔡廷秀才是澄江书院的创始人。


而关于蔡以忠其人,他的事迹、他的身份,到目前为止还是模糊的。比如,蔡以忠究竟是哪里人?他的父亲蔡沉是福建建阳人,王逢称蔡以忠的儿子蔡廷秀为松江人,而他本人,在江阴历代县志中都称他是“州人”。


江阴在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内附,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格为江阴路总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江阴路为江阴州,不久升为上州。所以这里说的州人,即指蔡以忠是江阴州人。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蔡氏三代人居然分属三个不同的户籍,虽然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有违常理,同时也与事实不符。


称蔡以忠为(江阴)州人,是因为历代县志都认为他是澄江书院创始人。一旦这个前提不存在,就很难证明他在江阴生活过。蔡氏家族与江阴发生联系是因为蔡廷秀到江阴为吏员,但即使是蔡廷秀本人,也从没有资料显示其为江阴州人,而一直是“松江人”。


关于蔡氏家族,我们且来看一篇元朝江阴文人陆文圭《墙东类稿》中的短文《跋〈徐和父折狱比事〉》:


治狱之善三,曰公,曰明,曰恕。治狱之弊三,曰误,曰酷,曰贿。夫治狱者,习文法,通经术,明德化而已。至如阴功、恶报,天地间容有此理,而亦不尽然。余读史,由汉以来,治狱吏如张释之、于定国者盖寡有,则史必书之。故为吏者不可不知书。


《徐君和父折狱比事》一编,条分类析。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大抵存心明恕者上也,执法奉公者次也,畏谴而惧罪者又其次也。


今之为吏者,得是编而师之,不必求之杀青汗漫之中,而开卷了然,其为拯救生灵,裨助刑政不亦多乎?徐君之用心仁矣哉!


盖君尝吏湖之归安,微服察情,卒辨眞盗,开释无辜,不畏强御,省府闻而嘉之。有子早世,其子妇能抚诸孤,今其孙皆克继先志矣。圣朝方崇美化,节妇孝孙,每加旌表。然则州县盍上其事而观民风者察焉。他日泥金诏下,华表巍煌,仆老矣,尚能大书特书以记之。但虑景纯夺去吾笔耳。君名庭秀,父诚甫,名以忠,号桧岩,孙骥、麟、鳯,曾孙泰。


文章的最后详细介绍了蔡以忠及子、孙、曾孙四代的名、号。其中,诚甫应该是蔡以忠的字,而号“桧岩”与王逢记载相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福建记载:(武夷山县)“白石山,县北三十里。山皆叠石,状若楼台,巅有石室,又有三井。其南五里曰“桧岩山”,三峰森立,苍桧弥望。”蔡沉的《书集传》就在武夷山写成。所以蔡以忠以“桧岩”为号,有纪念父亲的含义。


文中还讲到,蔡庭秀(王逢文中为蔡廷秀)有子早世(根据后文世当为逝),但他的儿媳妇承担起了扶养孩子的责任,现已长大,已能继承先人之志。建议地方上作为节妇上报朝廷,必能获得朝廷的褒奖。此时,蔡廷秀已有孙三人,分别名“骥”“麟”“鳯”,曾孙一人名“泰”。


《徐和父折狱比事》一书的作者是蔡廷秀。文中还提供了一条线索,蔡廷秀曾在归安县(古县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为吏。这在王逢文中没有提及。蔡廷秀在办理刑事案件中,能够不畏强权,查明犯罪,保护无辜,深得上司的赏识和嘉许,可能因此而获得晋升机会,调任江浙行省理问所知事,专门办理刑事案件。


但文章中写道:“……裨助刑政不亦多乎?徐君之用心仁矣哉!”这里称蔡廷秀为“徐君”,而不是“蔡君”,让人颇为费解,难道又是陆文圭的笔误吗?


我认为没那么简单。也许其中隐藏着蔡氏家族的巨大秘密!



看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山居记琐
关于过去,关于现在; 善于生活,善于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