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梅花书院,曾经是江阴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书院,现在却不为人知。
清朝中后期,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特别是东部地区掀起了书院风。这些书院大都由官方举办,或有官方背景,当然也有一些民间举办的书院。这些书院的功能主要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和祭祀等。这些功能体现了书院在古代教育、学术研究和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清朝后期,江阴有大家所熟知的南菁书院、澄江书院、暨阳书院、礼延书院等,其中澄江、暨阳、礼延可视为一脉,除此之外,江阴实际上还有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书院,它在江阴历史上存在了两百多年(自清顺治六年1649年至咸丰十年(1860),可以说是江阴历史上连续存续时间最长的书院,它就是“梅花书院”。
江阴梅花书院的建立,跟清初江阴抗清有关。
1645年8月,江阴抗清81天后,城破被屠,组织抗清的重要人物黄毓祺潜出城外,伺机再起。1647年正月,黄毓祺组织船只千艘,由舟山海上起兵,但路上遇到飓风,船只大多被摧毁。黄毓祺逃往常熟、泰州。次年在通州被擒,下海陵狱。黄毓祺在狱中备受拷掠,狱吏问他“若欲何为?”答曰:“求一死耳!”。后囚于广陵狱。1649年,黄毓祺死于金陵狱,当局仍戮其尸,时年七十有一。
谋反是灭族大罪,江阴屠城不远,又发生黄毓祺案,江阴的老百姓怕受株连,再遭一次清廷的清算,因而人心惶惶。据祝纯嘏撰《孤忠后录》记载:“诸生汤林、徐时化、韩、方、沈五姓,泣跪县庭竟日,令不能决。”
小小县令面对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也无计可施。后来有两个人出面竭力化解了危机,“得邀宽宥,不复穷治”。一个是江阴前朝官员曹玑,曹家甚至因此而家道中落,估计花了不少钱。另一个是时任苏松学政的苏铨。
苏铨,字次公,直隶(今河北)交河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是清朝驻节江阴的第二任学政。他曾是明朝官员,且清初的学政地位并不很高,能够不避嫌疑,出面调停,使江阴百姓不受黄毓祺案牵连,确实是不容易,江阴士绅认为苏铨之力居多,为了感谢他,在江阴君山建了梅花书院。书院一开始其实相当于生祠,江阴人定期去祭祀他。赵曦明集《江上孤忠录》中也有“邑人感激,建梅花书院以尸祝之。”的记载。
讲到梅花书院,最有名的当数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扬州梅花书院,但江阴的梅花书院要比它早近100年。有趣的是,清代的一些书籍如《清代名人轶事》《郎潜纪闻》在讲到扬州梅花书院时还要附注一下“按:江阴亦有梅花书院,在君山顶”。今扬州梅花书院还在,而江阴的梅花书院却已不为人知了。
《自怡轩楹联剩话》卷一记载,江阴梅花书院在君山。上有楼,名“一层楼”。山顶为无梁殿,登高一望,山高城卑,想见守者之难。殿联云:“列嶂俯孤城,每为登临思往事;大江流浩气,始知钟毓有英才。”联为嘉庆年间的江苏学政姚文田所书。
姚文田还为江阴写了“忠义之邦”四字。当时,主持君山梅花书院的诸生何春煦,将这四个字摹勒后,悬挂于书院“仰止堂”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江阴修城时,知县金咸请邑人张锡龄将二十多年前姚文田书写的“忠义之邦”四字摹刻于石,嵌入南门城垣。
江阴梅花书院墙上还镌有元代书法家、画家赵孟頫画的《东坡笠屐图》,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任江苏学政的祁寓藻曾有两首绝句记其事《君山梅花书院壁镌东坡笠屐小像松雪笔也题二绝句》:
看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