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秀以徐姓入嗣蔡氏?澄江蔡氏与蔡以忠蔡廷秀究竟是什么关系?
透过一图、一诗、一序、一跋,可以发现许多有关蔡氏家族的重要信息:
一、蔡氏应该是松江人。蔡以忠很可能是“九贤堂蔡氏”由福建建阳迁居松江的第一人
据宋濂(1310年-1381年)《上天竺慈光妙应普济大师东溟慧日公碑》载:下竺灵山教寺灾,至正元年宣政院使高公纳麟谓:“非师(天台宗二十五祖东溟慧日法师)无以膺起废之任。”移师莅之,师至修普贤殿,云间大姓蔡氏邀师至家,施钱十万缗。师过姑苏,大致香楠为材,既而大雄殿成。蔡卒,其妻夏氏为刻佛菩萨、罗汉圣像,黄文献公溍实为之记。
黄溍与蔡家关系很是密切,多次为蔡氏善举作记,如根据王逢记载,蔡氏设澄江义塾时,黄溍也有专文记述其事。
网上有称元至正年间,福建建阳蔡光祖始迁唐行(唐行镇即现在的青浦镇,现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根据上述资料,我认为最晚到至正元年(1341年),蔡以忠一支就已迁居松江,并已是当地的富贵之家。
蔡以忠迁居松江,应该也与他外出为官有关。王逢《检校蔡公挽辞》一文中讲到:“澄江书院……中祠九峰先生,以考桧岩教谕封浙江副提学配享。”从这段文字可知蔡以忠曾任教谕。
元朝于县设教谕(学官)一员,无品级。时江阴为州,隶常州路。元朝的州不一定有属县。江阴为州时,从未有属县的记载,县志中记载的元朝江阴官员中也未见有县官存在。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江阴州没有属县,所以不可能设教谕。元朝“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元朝江阴为上州,所以设有教授。由此可以推断蔡以忠任教谕时不在江阴。
王逢还称蔡以忠后“封浙江副提学”,“封”是朝廷基于推恩的原因,将爵位、官职、名号等赐予官员或其父、母、妻,“赠”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对象为已去世之人。
“浙江副提学”一职似有可疑。元朝只有“江浙行省”也称“江浙省”“浙江省”要到明朝才出现。另元初在各路设提举学校官(或称“提学”)一职,并无副职之设;元时各处行省皆设儒学提举司,提举司设提举一人,从五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掌管所在地学校的祭祀、教育诸事。但“副提学”与“儒学副提举”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领华亭县。一年后,华亭府改名松江府,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华亭县东北境置上海县,属松江府。泰定三年(1326年),罢松江府,华亭县改属嘉兴路,隶江浙行省,天历元年(1328年)复置松江府,华亭县仍隶松江府。
元朝的学官一般需要异地任职,所以,推测蔡以忠是在松江府华亭县任教谕。因而由福建建阳入籍松江。1326年后,华亭县属嘉兴路,隶江浙行省。王逢的“浙江省”应为“江浙省”之误 ,而“副提学”应该是“儒学副提举”之误。
二、蔡廷秀很可能以徐姓入嗣蔡氏
柳贯《蔡氏五庆图诗序》中讲到“盖君美世家绵竹而侨居云间,大母徐九十犹在,养父桧岩翁亦且逾乎楚莱儿戏娱亲之嵗矣。”
文中称桧岩翁(即蔡以忠)为养父,养父是指有抚养关系的非生身之父,这个概念从古至今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这里清楚地说明蔡以忠与蔡廷秀之间是收养关系。
建阳蔡氏以姬叔度为始祖,姬叔度是周文王的第十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武王灭商后,封姬叔度于蔡国(今河南上蔡),是为蔡氏之源头。唐乾宁四年,光州固始县(现河南省信阳市辖固始县)的蔡炉为了躲避唐末中原的战乱,随王潮的部众来到了建阳。所以蔡氏和绵竹没有关系,可以确定“世居绵竹”指的并不是蔡以忠而是蔡廷秀,事实上《蔡氏五庆图诗序》是柳贯受蔡廷秀的委托写的,所以该文是以蔡廷秀为中心的。
另外,前面提到,《徐和父折狱比事》一书的作者是蔡廷秀。但文中却称“徐君之用心仁矣哉!”称蔡廷秀为“徐君”,而不是“蔡君”,这应该不是陆文圭的笔误,而是有意为之,因为书中的主人翁是“徐和父”,这个徐和父很有可能是蔡廷秀的直系长辈。另外巧合的是,蔡以忠的母亲即蔡廷秀的祖母也姓徐。
由此,我推测,因为蔡以忠没有子嗣(几篇文章中都没有提到除蔡廷秀以外有其他儿子,蔡氏为灵山寺施钱十万缗也可能与此有关),所以蔡以忠从舅家徐氏选择晚一辈的蔡廷秀(徐廷秀)作为养子入继蔡氏。
杨维贞《蔡君俊五世家庆图诗》诗中的“有母有母徐卿徐”句颇为费解,可能就是指这层关系。
中国古代的法律一般规定立嗣的养子必须同姓,否则有罪,元初也有类似规定,但“至少自元朝中期开始,在立法中已经取消了禁养异姓子的限制性规定(刘晓)”南宋时,福建地区还盛行“异姓为嗣”。
朱熹《晦庵集》中记录了一段徐居甫与朱熹的对话:
徐居甫问:“今异姓为后者,既非祖宗气血所传,乃欲以为宗子而专主其祭乎?寓意欲以从弟之长者共主其祭事,亦同著名行礼,庶几祖先之灵或歆享之,不知可以义起否?伏乞裁教。”
朱熹答:“立异姓为后,此固今人之失。今亦难以追正,但预祭之时尽吾孝敬之诚心可也。”
所以朱熹都不反对异姓为嗣,蔡氏世代都是发扬朱熹理学的,又怎么会顾忌蔡廷秀以异姓入嗣呢?
三、最后谈谈与江阴澄江蔡氏的关系
根据《澄江蔡氏宗谱》,江阴澄江蔡氏以蔡以忠为始迁祖,以蔡廷秀为二世。第三世为“烺”,第四世“垕",第五世“昶”,都是单传。根据陆文圭《跋〈徐和父折狱比事〉》一文记载,蔡廷秀当时已有子三人,分别名“骥”“麟”“鳯”,孙一人名“泰”。如果澄江蔡氏以蔡以忠为始迁祖,以蔡廷秀为二世,那么三世中必然有“骥”“麟”“鳯”三人,四世中必然有“泰”,而此四人均未出现在宗谱中,那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最后还有一个疑问没能解开,希望求解于方家:杨维贞诗名为《蔡君俊五世家庆图诗》这个“蔡俊”又是何人呢?
看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