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泾闸的前世今生:蔡泾闸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的?

文摘   2025-01-04 16:22   江苏  




单锷《吴中水利书》中没有写到蔡泾和蔡泾闸,这有几种可能,一是当时还没有蔡泾,二是当时有但不叫蔡泾,三是单锷没写到蔡泾。蔡泾既然称泾,则说明其是条小河,之所以在江阴水利史上如此重要,主要在其与夏港交汇处设蔡泾闸以节制夏港之水。所以讲江阴水利则必要讲到夏港,讲到夏港则必讲到蔡泾闸,讲到蔡泾闸则必要讲到蔡泾。


反之,如果没有夏港,那么也就没有蔡泾闸,而蔡泾没有了闸,那就只是江阴众多水道中一条不知名的小河浜。


《吴中水利书》中是讲到夏港的。单锷(并苏轼)在书中建议朝廷开江阴下港、黄田、春申、季子、灶子诸港。 理由是:今治三州之水,必先自江尾海口诸浦,疏凿吴江岸,及置常州一十四处之斗门,筑堤制水入江……若宜兴之横塘、百渎,苏州之海口诸浦、安亭江,江阴之季子港、春申港、下港、黄田港、利港,宜兴之塘头渎,及诸县凡有自古泄水诸沟港浜渎,尽可资食利户之力也。


单锷不仅提议开三州讲诸港,而且帮朝廷想好了经费的来源。文中的“下港”当指夏港,宋史中也称“夏港”(不排队除单锷听“夏”为“下”,误记为下港)。既然已经有“夏港”之名,那么说明那个时候夏港已经存在,但又说要“开”夏港,这里的开应该是“开浚”的意思,而不是“开凿”的意思。江阴的这些河港,因江阴地势低于周边,所以容易淤积。单锷希望朝廷在三州设水闸,疏浚夏港等河道,以解三州之水患。


那么那个时候有没有蔡泾和蔡泾闸了,或者说,蔡泾闸究竟始创于什么时候?这确实是一个历史难题,这个题目难倒了历代就职江阴的官员和记述历史的文人。


明朝江阴名人汤沐不知道,他在撰写《重修蔡泾闸记》一文时,开头就写道:“邑南十里许,故有蔡泾闸,考之志籍,咸云莫知创始岁代。”历代江阴志书的编者也不知道蔡泾闸始创于何时。


往前百余年,南宋时人也不知道蔡泾闸始建于何时。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七月,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戴溪作《重修蔡泾闸记》一文时写道:


暨阳北通大江,其支港与河接者,多置水门提阏,视潮汐赢缩,节宣其出入,为旱潦不时之备,今黄田、蔡泾二港皆有之……二者莫知始置年月,计其所从来,久矣。


继续往前,到了北宋,江阴人官至朝奉大夫、充显谟阁待制蒋静依然不知道。他在《大观黄田港闸记》一文中写道:


昌叔寄荆公《忆江阴》诗云:“太伯人民堪教育,春申沟港可疏通。”荆公酬云:“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乃知黄田港为歇之所开要津。而闸之创置,则岁久失传,不可考而知已。


不过也有一些眉目的,如明朝大臣程敏政编的《明文衡》中有一篇王英写的《重建蔡泾记》,其中写道:“常州,畿内大郡也。其属县江阴之南十五里曰夏港。其东有闸曰蔡泾……闸之创,相传始于唐,厯宋元以及国朝因其旧。”


“相传”之谓,即并不能肯定蔡泾闸始建于唐朝。不过确实有文献资料将蔡泾闸始建之时记为唐朝的。如《南闸志》载:“南闸本是蔡泾闸的别称。蔡泾闸始建于唐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为江阴古代水上要津。”本以为并无所据,没想到回家后查到了明朝吏部尚书王直著《王抑庵集》中有一篇《常州府重建黄田闸记》,文中记道:


江阴城北黄田港,引江潮贯城中,而出于南门,凡二十里,会夏港之蔡泾以达于运河,实舟楫走集之地。附郭良田数千顷,皆赖其灌溉。港因潮之消长为浅深,长则溢,消则涸。溢则舟通而足以溉田;涸则田不得受利,而舟胶且败者有矣。唐长庆中,李德裕(787年-850年1月)观察浙西,始建闸于城北。潮长即启以行舟,消即闭以蓄水。人赖其利,历岁滋久。缮治不继,日就颓毁。


唐朝时,江阴是浙西道常州的属县,《南闸志》中称蔡泾闸始建于唐长庆年间,依据的应该就是王直的这篇文章。王直的这篇文章说得有鼻子有眼,王直是大学问家,与王英齐名,人称“二王”。偏偏两人都写了一篇涉及蔡泾闸的文章,且都讲到创建于唐朝,王直一文甚至讲到“李德裕观察浙西,始建闸于城北”这样的细节,让人不得不相信蔡泾闸始建于唐朝长庆年间的说法。





看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山居记琐
关于过去,关于现在; 善于生活,善于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