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上旬刊(第13期)
课题: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让学’思想观照下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2021JY14—L111)研究成果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习作是学生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又是学生了解世界、感悟世界的渠道,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然而,部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仍然存在与生活脱节、习作教学模式单一、习作评估手段单一等问题,冲击着学生的习作兴趣,阻碍语文习作的育人功能发挥。项目式学习是一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知识迁移与能力生成的高效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有着深厚的应用潜力。本文着重开展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项目式学习的特点
(一)问题驱动,注重让学引思
项目式学习往往存在情境设计,情境之中又以驱动性问题展开,借助各个问题任务搭建出微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需要承担主要的学习任务,包括问题的提出、项目的规划、实施与反思等,这实际上是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地位中跳出来,成为主动积极的自学者[1]。
(二)合作交流,注重思维发散
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经验分享,经常穿插合作性的学习任务,不论是生生之间的协作,还是师生间的交流,学生都能突破以往学习的独立性、分割性,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吸取他人意见,及时与教师质疑问难,能够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深入学习。
(三)多元评价,注重综合发展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通常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教师评价,让学生多途径认识自我,总结反思自我。同时,项目式学习也强调师生的互动,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根据教师评价获得正面反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思维的综合发展。
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贴合课程理念
模式化是小学语文习作比较典型的问题,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更注重对习作技巧、习作方法的传授,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习作能力不足、习作经验不足,教师通常会主动提供给学生习作参照、习作要求、习作方法,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顺着教师的思路即可完成习作。这种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的习作教学容易使学生出现思维固化。而项目式学习非常重视情境任务的创设,重视学生在或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习得知识与能力,将项目式学习运用到习作教学中,更能推动小学生的自我表达与自我展示,契合“任何习作都是学生在具体任务情境下的自我表达与情感交流”这一理念[2]。
(二)重视学生的思维锻炼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都经历了一、二年级的基础字词积累,已经具有基础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拥有借助文字表达自身情感的动力。在中年级这一时段,学生需要及时的思维锻炼,需要不断提升依据所学所看筛选习作素材、构思习作内容这一思维形成过程。但部分教师注重学生的习作结果,忽视学生的习作过程,缺乏通过习作过程观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感性。而项目式学习主要在开放性课堂中进行,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朝着目标前进,整个学习作文的过程是可视的,学生的思维是从低阶走向高阶的,有着学生习作过程可视、思维发展有迹可循这一优势,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让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任务要求中获得思维品质提升[3]。
(三)聚焦学生的习作能力
对于具有急切的成长需求的学生来说,知识储备、语言表达、情感积蓄、审美鉴赏这些习作能力都是关键的成长助力,是应当获得学习机会、锻炼机会的重要内容。然而习作在语文教材中通常是独立的版块,相较于精心备课的课文教学,部分教师将其视作一次附加性、边缘化的学习活动。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储备的知识,运用多种能力,和同伴、教师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产出个性化习作成果。这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激发,进而促进学生的习作素养提升[4]。
三、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写作教学设计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习作教学应当按照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环节展开,即“明确项目任务—分步活动探究—形成项目成果—成果交流与评估”。
1.确定任务
项目任务是整个项目式学习的框架,学生在完成项目化学习时都应该围绕一个主题任务进行细化和深化。比如在“我的乐园”这一习作活动,教材中明确提出了乐园记录、乐园分享这两项基本任务,根据本单元的课文风格和口语交际圈,可以明显看出此次的习作活动重点在于促进学生观察生活、交流生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习作内容和习作目标分析,教师可以确定出此次项目式学习的任务主线:让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喜爱的场景地点,回想自己在场景地点中的行为与故事;让学生在脑海中从不同的细节构成思索场景的特点,从语言、动作顺序梳理自己的故事经历;将回忆记作文字,口述分享自己的“乐园”。通过明确主线任务做好项目式学习的顶层设计,让后续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围绕主题精要、连贯开展。
2.设计情境
项目式学习所要求的情境是一种能够让学生与世界、与他人沟通的交际情境。在模拟真实的项目情境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特定的习作材料,真正领受习作任务。比如在上述“我的乐园”习作中,教师已经明确了完成习作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写作教学的大致顺序,接下来就需要构建特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创造出习作的“真实感”,从而活跃学生的写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比如将平常拍摄的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的照片或视频制作成回忆小电影,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乐园”,联想到自己的“乐趣”,让学生于情境之中对“乐园”这一主题产生具体感知,促进学生后续参与到主线任务的探究中。通过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架构,唤醒学生“乐园”的记忆,让学生对整合“乐园”经历、表达“乐园”乐趣跃跃欲试,点燃本次项目式学习的助力。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写作教学实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写作教学实施需要教师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即对学生给出自己的“习作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支架”解决困难,完成每一个项目任务。
1.构建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架构项目式学习的常用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预设学生完成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构建问题支架,让学生逐渐完成对难点问题的相互解答和补充过程,凭借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想象的内核,最终完成整个习作。比如对于“我的奇思妙想”这一习作活动,教材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的奇思妙想写出来介绍给大家,并让同桌评判自己的介绍方式是否逻辑清晰。很明显这次的习作活动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基于此设置出一系列有助于学生思维梳理、思维发散的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习作内容建构,实现思维提升。在本次的习作活动中,教师可以构建“我是小小发明家”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发明家,给学生7分钟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你最想发明什么东西?”“你发明它是为了去做什么?”“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它?”“它有哪些功能?”。向学生抛出驱动性问题,指引学生向着习作主题持续思考、自我探究,让学生在递进式的问题支架中多维度调动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投入项目式学习的探索。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写作教学实施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关联学生实践体验的主要一环。依据上述“我是小小发明家”项目学习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本单元课文共有的“飞翔”这一要素,从飞行器这一角度为学生作出“发明提示”,如在课堂上给出13分钟带领学生制作简单的竹蜻蜓、纸飞机,让学生产生自己动手“发明”的兴趣。接下来将范围扩大,让学生在课后回想、留意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最想发明的东西,与同学、父母交流,选择材料组装制作简单的飞行器,或者制作动力小船、易拉罐火箭、纸杯饮水机、创意台灯等科技小发明。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逐步完成,“明确发明需求—确定发明思路—研究发明结构—完成发明制作”,使学生不断从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经验,获得指向项目式学习重点与难点的解决方法。在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小发明带入课堂,举办一次20分钟的小型分享会,先给10分钟让学生与同桌积极互相分享,互相介绍自己的小发明,然后选择3—5名学生到讲台上,让每位学生在3分钟内清楚连贯地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向同学和教师准确传递出发明信息。最后让学生根据此次的合作实践体验完成“我的奇思妙想”习作。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写作教学评价
评价是完善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学习体验。以上述“我的奇思妙想”习作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过程性评价
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可以通过交际交流开展过程性评价。比如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学生父母发送学生介绍自己小发明的视频,让父母作出评价性感言,如“你觉得孩子的介绍表现如何?你觉得孩子的发明能够解决哪些小问题?你想对作为‘小小发明家’的孩子说些什么呢?”再如指向学生的评价,教师可以向学生的合作同桌提问,“你喜欢他的小发明吗?你能猜到他的小发明是做什么的吗?”通过交际交流,教师从多方面开展了过程性评价,不仅达成了学习评估,更让评价有了温度。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往往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开展。教师可以给习作完成过程拍照拍视频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拍照记录自己的小发明,夹进自己的习作成稿,整理成习作纪念图册。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小发明和习作参加学校科技节“发明创意展”,向更多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或者制作一期班级板报,教师将学生的创意发明作画汇总,在画报、黑板上汇成一期“奇思妙想展”。让带有肯定、鼓励性质的终结性评价提高学生的习作学习体验,最终让学生爱上写作。
习作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板块,更是促进学生感悟世界、抒发情感的重要平台,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生摆脱训练式习作,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习作课堂与生活实际的接轨。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习作中的真情流露与真实感悟,打破模板习作、固化习作的僵局,通过项目式学习的合理渗透,激发学生习作的源动力,培养出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等综合素养,让习作成为滋养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长远技能。(作者系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教师)
注:[1]巩天成.小学中年级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4):33-34.
[2]张钰岷,刘彦文.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36):77-78.
[3]王禹婷.“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以小学三年级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2020(8):22-24.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