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阳:千鹤远飞留红影 | 追思

文摘   2024-09-04 19:04   上海  


唐鹤千先生于2024年7月18日与世长辞,享年97岁。忆起十多年前,我就在太阳花和唐先生相识,他不单单是一位提供资金的资助者,更是一位对“公益教育”有很高要求的实践者。他特别关注和志愿者交流,建立了邮件组给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发送值得关注的信息、推荐读物。


但唐先生对现有的公益教育都不甚满意,所以,他在八十多岁高龄,创建了“明德公益基金会”,亲自投身公益教育。通过我的朋友亚芹,也是明德的创始工作人员,唐先生得知我来到讲坛。还记得他说,我是一个对教育理想有追求的人,所以他信任我的选择和坚持。也是通过亚芹,他了解了讲坛,并且非常认同讲坛的人文教育理念,特别是讲坛对于年轻助教的培养。所以,在几次和我们交流后,以个人资助的方式,连续6年给讲坛的日常运作提供捐赠。我也为此设专门账户,列支讲坛助教教育研修相关开支。


唐先生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讲坛能够“复制”出更多的“小讲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人文滋养。我们也是这样践行的,通过出版《行读中西的人文课》,通过更多助教、共同体老师的参与,也让更多的学生以至于成年人,能够改变学习方式、教育理念,也改变社会参与方式。追思唐先生,也是鞭策我们更投入地做一些让世界更美好的努力!

——讲坛助教:万蓓蕾


7月中,在成都开教育创新峰会的一个黄昏,突接噩耗。唐先生驾鹤西去……泪眼中,仿佛千鹤西飞,在晚霞中留下片片红影……

2011年讲坛被多家媒体报道,学员一下突破50,后来甚至直冲70,只我一人如何维持?大学同学邓总曾希望讲坛发展为真正的公益组织,得到正规渠道的资助,以招聘常年教师开展公益教育,解决讲坛的燃眉之急;但因为我的身份,几年的努力终于失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非常希望能将讲坛的课程通过成书的方式传承下去,但学校繁忙的工作和讲坛公益教学,使这个愿望只能是空中幻影……


好在,讲坛的义举,还是吸引了几位教师来讲坛帮忙,其中就有大学后一直从事公益教育的万蓓蕾老师。她来不久,有一天告诉我,她曾长期担任志愿者的太阳花公益的资助人中,有一位泰国老华侨,孤身一人,退休后,回到祖国一直从事着明德公益教育基金会运作,听闻了人文讲坛,非常赞赏,愿意资助讲坛——甫一听说,吃惊之外,也很好奇,这位老先生何以对公益教育如此热心?我只是猜想,老先生因为听万老师的讲述,而对讲坛一时瞩目吧……这位老者就是唐鹤千先生。


没想到,唐先生是极其认真的,几次从小万那里了解讲坛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小万转达心意,询问讲坛最大的困难在哪里,他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帮助讲坛解决困难,甚至了解到人文讲坛无法成为正式公益组织的情况,他表示愿意以个人的名义资助……


2015年9月15日晚,受唐先生邀请,到衡山路一个公寓大厦他家见到他,满屋的书籍字画,无法想象这就是一位大企业家的宅邸。


其中的一副对联引起我的注意,上书“勤行当不息,树德莫如滋。” 这是唐先生祖父之长兄所题撰,文革遗存,至为尊贵。我才知道,唐先生是无锡唐氏家族的一员,他的祖父、父辈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工商业、民族教育业的发展贡献颇大,名人辈出。民国时期,唐氏家族企业曾占到整个无锡工业经济总量四分之一多。来之前我也没有去查询,唐先生更没有有意提起,只是因为我是语文老师的缘故吧,由这副对联,说起自己的父亲——唐发源先生,青年时代就读于大名鼎鼎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曾在无锡辅仁中学教过国文,家族实业之外,后又曾在民国江苏省建设厅和实业部任职。于是他拿出唐发源先生的诗文遗稿集送我,他说家父影响,自家也曾是诗书之家,可惜文革浩劫,父亲大半生的诗文都已散失,留存的都是劫难后的遗稿。这就是《黼园存稿》,捧之于前,细读到这样的词句:“凄凉岁月只思家,讵料红楼咫尺变天涯。簾前鹦鹉如簧鼓,不问人甘苦”(《虞美人》)遥想老一代实业家的世纪之路,不由让人慨叹唏嘘!

唐先生签名赠书之际,又提起《黼园存稿》的跋是他的表舅,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顾毓秀先生所做。唐先生的茶几上正放着反映顾毓琇生平事迹的纪录片画册,便随手翻起来,唐先生便讲起一段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是江泽民的老师,其实他的学生实在太多,顾先生也不仅是个教育家,清华大学工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的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那时的学者、实业家往往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一生充满传奇。环顾厅堂,唐先生家里书画摆设处处珍藏着近一个世纪的动人往事,留给我们后辈沉思追往……


目光落在已近九十岁的唐先生脸上,眉宇之间,还能感到老先生年轻时的英武与卓识,成长在这样家庭的实业家,不难想象其胸怀的广博高远!可听说唐先生并没有依靠家族的事业基础,而是几乎白手起家,在国外重振家业,这背后是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在我的追问下,唐先生娓娓道来:“1948年我大学毕业在无锡家族的纺织厂做技术员一年,1949年便准备到英国继续学业,但1949年4月5月形势大变,解放军渡江,父亲和家人都劝我留在上海,但我在几个月的观察思考之后,决定孤身远走香港前往英国;父母的反对没能阻拦我,滞留香港多日,因时事混乱,手头没钱,没有办成前往英国的护照,偶然听说一个公司可代办泰国护照,需在泰国工作一年。于是随之到了泰国,但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手持中华民国护照失效,再无法前往英国读书。为了生存,我曾不得不从搬运工做起……艰难的打拼一言难尽,但最终走了过来。六七十年代,参与了台湾和海外华侨实业家振兴国货的一系列事业……”七十年代中期,文革末期国内有所松动,他第一个报名回乡探亲,探望被政治运动整的死去活来的父母,后来又帮助家人,资助兄弟姐妹的子女出国留学,重振家业。改革开放后,多次捐助,投资兴产,帮助家乡常州、无锡、上海等振兴产业;退休后,更多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事教育公益事业……”

唐先生还特别提到他的两个堂兄,曾任香港总商会会长的唐骥千、唐翔千早在80年代初,受邓小平接见,邓小平第一次提到一国两制,香港社会50年不变。他们家族也成为最早到大陆投资的港澳台胞与海外侨胞之一。

1984年,邓小平与唐翔千(右三)为首的香港工商访问团成员座谈


老先生说的云淡风轻,几十年的沧桑风雨,特别是他对家乡、对国家进步所付出的努力,他都轻轻带过,似乎那都是过眼云烟——让我不由想到先生的名字“鹤”,出身高洁,心向高远,淡泊名利……

其后,又接连几次受到唐先生的邀请,前往其家,每次交流,都有如沐春风之感。有一次助教小梁这样写道:昨晚听三代前辈讲中国90年风云变迁,深受震撼!有20后华侨企业家族、60后人文公益搭档、80后教育探路同道,他们鲜活的讲述如同丝带般牵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仓皇流转、政治风浪、人生浮沉。没有任何人一辈子不在困与达之间辗转,可“仁心一点持将住,理路千端随意迁”,指引与升华人生际遇的总是他人福祉与群体大义,难怪三代人不约而同汇聚在了公益教育的大道上,以仁会友、以友辅仁,这多么让人鼓舞与振奋啊!他们致命的感召力还在于,这种大境界带来的,不是偏激鄙俗和孤傲狷狂,是不可为而为之的淡定与淡泊,是人生“成就”与“意义”不经意的调和……颜回的快乐,大概就是这样吧!琐碎迷惘的小时代,教育尤其需要这样承前启后的心火!

老先生除了帮助我个人,更热心培养青年教师和公益人才。明德公益基金会的亚芹等很快成为讲坛的朋友,志愿者,参与了多次讲坛的行走及各种活动,明德公益下致力于为6-12岁流动儿童(非沪籍且无长期稳定居所)、当地困难家庭子女提供公益教育的“小豆豆”教育项目,也吸引了很多讲坛助教与学员前往帮忙和教育实践。唐先生还与我商量,怎样将资助用在更多青年教师的培养与讲坛教学内容的延续发展,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讲坛助教参与讲坛内容的整理,参与《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大型丛书的出版。


亚芹夫妇参与讲坛行走活动

讲坛助教、学子参与“小豆豆”活动

为此,老先生特意请其远亲,已经退休的上海出版界老前辈何先生,为讲坛书籍的出版谋划,并希望我们通过书籍的出版,让更多青年教师参与讲坛的人文教育。通过唐先生方方面面的努力,在万蓓蕾老师带领下,讲坛有不少年轻助教参与了书稿的整理,虽然经过疫情等种种挫折与困难,2021年12月,四卷本的《行读中西的人文课》终于出齐!

拜访何先生


可是疫情的封锁,让我们无法第一时间将这一成果捧到唐先生面前;更重要的是,唐先生毕竟九十多岁,前面腰背的痼疾,虽然在台湾动了手术,有所好转,但其后复发,时不时锤痛钻心,让老人无法起身,难以入眠。而疫情和年岁让老人无法如过往一般在两岸三地(上海、曼谷、台北)之间疗养治疗,他毅然选择留在上海,没有听唐先生说起为什么这么选择,可我能够感知他那颗拳拳故土之心!



他通过微信时时与我保持联系,一则则他关注的时事与百年故国往事通过他的转发,给我以沉思与力量!有时眼前仍会飘过仙鹤飘飞的优雅与高远……


直到有一天,听说唐先生摔倒住院,我和小万赶到市郊医院前去探望……唐先生一下老了许多,身着一件陈旧过时的蓝色滑雪棉袄,但头发一丝不乱,他不断感激我们对他的关怀,而我们则愧疚无法让老先生看到面对国内应试教育的现实,人文教育更好的成果……


最后一次见面,是2022年春节后,听说老先生出院后,常年住家的保姆不在,老先生只好住在侄子的别墅里,我和小万再次前去探望。老人仍然身着那件陈旧过时的蓝色滑雪棉袄,脸色更加憔悴。诉说眼镜也不好,微信也不大能看了……诉及没有合适保姆的不便,我答应他其后去帮他找寻,几经询问,终于没有落实……



再后来,唐先生没有再发来微信,听说几次病重。明德基金会也碰到一系列困难……以前曾听唐先生讲80年代给故乡资助的基础设施,在开始的表扬之后,最终都收归国有……他碰到太多太多的失望与遗忘,但他没有抱怨,反而一笑而过。


唐先生走了,我和小万都在外地带领师生人文行走,没能亲自参加最后的告别仪式……


直到今天,我在网上搜寻有关唐先生去世的消息,竟无任何只言片语……只在我的朋友圈中看到也曾担任过讲坛助教的郁迪老师的纪念:“唐先生一生从未买过一件奢侈品,自己穿的贴身衣物总是千疮百孔,但一生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近1000万元。我们永远思念您”

其他没有任何正式的通告或纪念了……应该是唐先生临终的交代吧,千鹤高飞,轻轻的离开,不带走一片云彩……


也是直到今天,我才在各种地方的官方媒体上看到前些年唐先生更多的义举:

2007年,唐翔千、唐骥千、唐鹤千等10位唐氏后裔在常州发起成立“唐荆川爱国兴学基金”,至今已发放奖助金14年,累计奖励学生574人,发放金额262万元,成为常州科教城知名的海外名人基金项目。”

2013年,唐鹤千先生发起成立唐鹤千龙城大学同心实践基金,鼓励和支持常州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增强本领。

2013年同无锡海外联谊会签约,设立“无锡市唐鹤千卓越青年文化创意人才奖”,每年捐赠人民币30万元。旨在表彰和奖励在技术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生产一线工程师和文化创意领域表现优异的青年人才

2013年与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签约,在无锡开展“快乐345阅读陪伴成长计划”“春晖使者计划”“春翼行动”等公益项目,每年资助20万元。

2017年至2019年,唐英年先生、唐鹤千先生先后多次增加捐款,设立专项基金,累计捐款达950万元。

2018年,为弘扬荆川精神,传承其父亲唐黼园尊师重教的精神,唐鹤千先生出资100万元成立“唐黼园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每年用本金所产生的利息奖励常州市荆川小学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

2024年7月,以唐鹤千、唐英年等为杰出代表的唐氏后人,先后在常州设立了多个专项基金,包括唐君远优秀荆川学子、唐黼园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在内,已累计为常州捐助950万元,至今在常州发放各类奖助金550余万元,奖励优秀师生超过2500人。

……


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捐赠数据,我震撼之余,也在深深自责——也许是人性的弱点,也许是自己一直也做着公益,所以认识唐先生这些年,我竟然没有哪次去好好看看他曾经做过的义举;没有在每年形式上表达对他的感谢之外,给与唐先生更多实质上的关爱与回应……唐先生行事低调,淡薄名利。但受赠人、社会受益者不应就此认为理所应当,淡漠了对行善者形式上感激之外的关怀与回报!不管是出于人性弱点的无奈,还是社会功利的淡漠,都是让我深感内心愧疚与自责的!!


网上只留下唐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自以为拥有的一切其实都不是我们拥有的,只是临时的使用权而已,因为难得的机缘我们到这个世界走了一遭,应该做些对他人、对世界有点价值的事情,不要让生命白白浪费掉……”

也是这次才知道,唐鹤千先生以及所有无锡唐氏后人,都是文化名人明代抗倭英雄唐荆川先生的后裔,唐荆川就是我大学就知道的唐顺之,唐宋派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就是他首倡的,每次人文讲坛讲到这里,大约都时间不够,匆匆略过……可现在才知道,唐荆川文武兼备,其用笔反击刺客之举简直是先秦侠士再世之举;他还兼擅数学、军事等实学。一生忠贞耿介,眼光高远,认为倭寇之患不仅在堵,更要开放海禁,这种眼光,有明一代,能有几人?最终他实践自己的心愿,死在抗倭巡查的海疆前线……

唐荆川塑像和全集

今年三月,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篆刻邮票,第一枚就是中国篆刻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一枚“琴罢倚松玩鹤 文彭”印章,保存在西泠印社,印章四面刻有余款:“”余与荆川先生善,先生别业有古松一株,畜二鹤于内,公馀之暇,每与余啸傲其间,抚琴玩鹤,洵可乐也。余既感先生之意,因检匣中旧石,篆其事于上,以赠先生,庶境与石而俱传也。时嘉靖丁未秋,三桥彭识于松鹤斋中。”记载了荆川先生面对人生坎坷,不为世人所知时的淡然心态。



我从来不知唐先生先父母何以用“鹤”为其名,但冥冥中,似乎和先祖荆川先生时时呼应,泪眼中,仿佛千鹤西飞,在晚霞中留下片片红影……


唐鹤千先生千古!


樊阳

2024年8月18日中元节于黄海海滨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