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时期,随着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唐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时期的诗坛也随之展现出独特的风貌。作为唐代文学的最后辉煌,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在动荡的时局中,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人世百态、抒发内心情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感受与理解吧~
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重识“小李杜”其人其作
夏婧瑶:
讲座中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一个部分是提到杜牧的《怅别》这首诗。在之前我一直以为杜牧是一个才子,并且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感觉(“忽发狂言惊满座”)。但是没想到他竟然也会有这种“爱而不得”的悲伤。讲座上同学们交流感受的时候,我就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杜牧“守信用”甚至是“深情”呢……首先杜牧与小姑娘的约定是十年之期,而杜牧没有遵守他的誓约,而是在14年之后才回到湖州——而那个小姑娘真的等了他十年,没有等到就先嫁人了——对古代一个青年女子来说,十年是多么宝贵的时间,我可以想象到有多少男子前去提亲而那个小姑娘都拒绝了,只为那十年之约。杜牧自己先背弃了这个誓言,却还有怪罪在小姑娘身上的意思“如今风摆花狼藉”——这对一个女子来说多少有些侮辱的意思了,因为没有等到杜牧来娶她,就另嫁他人,不仅没有得到理解,反而还被说是“凋零的花”——杜牧的这种思想就远远比不上《关雎》里那位君子的境界了,未免有些无情,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直男”。所以初读这首诗我对杜牧的感觉就不太好……算是持贬义态度的一方。
余昳:
杜牧随口许下一个诺言,就希望别人真的不要另嫁等着他来娶,另嫁他人生儿育女在他眼里就成了残花败柳,那在他眼里,这个初见就惊艳的姑娘到底是一个有自己人生的人,还是一个为他所评断的物件?杜牧自己妻妾成群、留恋花丛,留下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的诗句,我总觉得其中有一份自得在,一事无成的感慨背后还有一种自己获得红尘女子们青睐的自傲——你看我这个恩科的美名,证明我的人格魅力还是很足的。
假如真的“性别一换”,这个姑娘只是等他来娶所以不嫁人、不生子,但是情人无数。杜牧会依照诺言娶她吗?世人会允许她这么做吗?她如果这么做了,而且真的等了他十四年,她会被世人称赞风流深情吗?如果一件事男人做得而女人做不得,那就是一场春秋笔法粉饰后的骗局。
何雅馨:
这次的讲座是关于晚唐诗坛,杜牧与李商隐都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两人的生平对比起来,我觉得杜牧在仕途上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他两次预料到牛李党争的局势,规避了许多麻烦。李商隐仕途并不顺利,每当仕途有所好转时,时局都发生转变,命运数次对李商隐开了玩笑。也许是这样的境遇让李商隐成为一个敏感清高的人,也正是他的敏感,使他创作出如《无题》那样神秘美妙的诗歌。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许能找寻他们笔下怀古诗的不同。杜牧从小大概就是被捧在手心,在官场上几个小故事也证明杜牧地位是挺高的,因此他性格里便会存在骄傲自得,笔下的怀古诗大多是对史实的客观评价,以上帝视角去阐述。而相对的,李商隐不得志的境遇让他渴望从过去贤才的相似境遇中寻得宽慰,因此他在怀古诗中用用典融入个人境遇。
这次讲座李商隐特别让我有感触,不同于课内的稀少印象,特别是《锦瑟》一诗,在哀叹与追寻间的怅惘。
刘瑞祺:
相比于李商隐,杜牧的人生更能够折射出晚唐的风貌。杜牧表面风流倜傥,实际则是对于自身欲望的放纵,即使身为监察御史都还是会去宴会,甚至会因为不被邀请而气恼。杜牧并非不懂儒家的思想,甚至他的文章中,诗歌中,处处可以发现,比如《阿房宫赋》,他其实也可以写出充斥类道教思想的诗篇,然而最终这些都没有给到他足够的慰藉,最终杜牧仍然沉浸于市井般的生活之中。
在我了解当时文人的精神层次前,我认为晚唐是月夜,他有着温庭筠、李商隐的朦胧爱情诗,虽然较之前更沉寂,但之后的宋朝仍然会有兴盛的发展,但当我们走进杜牧等诗人的那种,与之前大唐帝国的士人们截然不同的人生,品味到其中的迷惘与放纵,感觉的是人们精神上的黄昏,再去看那些晚唐诗篇,感觉像是黄昏中若隐若现的一丝晚霞。
2、“破碎残阳”与“悠久凄美”
——帝国的黄昏、抑或月夜?
夏婧瑶:
回到标题“帝国的黄昏还是月夜”。其实在讲座前我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在讲座后更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晚唐是“月夜”。在做预习的时候我就说到很喜欢晚唐的诗歌,尤其是那种细腻的、朦胧的、仿佛让人置身于仙境的诗风。“月夜”代表的意象往往就是“清冷,宁静”——晚唐的诗歌适合在心如止水的状态下诵读,读完之后也会感觉心如流水一般舒畅。而“黄昏”出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认为晚唐的诗歌,无论置身于哪个朝代的哪个时期,都是这种“月夜”的清冷感,不存在因为是帝国末期,所以有对晚唐诗歌如此出色的遗憾。真正美的事物,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都是不存在遗憾的,都能让人感受到美、感受到世间的瞬息万变、感悟世事、感受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晚唐诗歌带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陈秋吟:
在晚唐时期,政治,权谋和战争,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和之前讲过的魏晋南北朝一样。人们,不管是普通的百姓,还是文人墨客,或是那些手握大权的官员,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被颓废之气笼罩。身处末世人们,因为无法确定明天的自己是否还能够存活,所以会将此刻的享乐、当下的欲望无限放大,世道人心迷惘,远离信仰,沉浸世俗,而如今的现实似乎也是这样,世界到处都在爆炸,人们在虚幻当中无法自拔……“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样车轮般的历史轮回是令人感到绝望和无力的,从魏晋,到晚唐,甚至现在。
当时的诗人们也呈现出了两面性,呈现出了个体生命面对历史洪流时候的矛盾。他们的理想、追求或是自由与人文精神是晚唐无可忽略的耀眼光芒,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会置身于世俗,无法脱身,不管是自己选择沉醉于现实的绮靡,还是被生活和环境连累…
我觉得整个社会的安乐稳定或一个人的精神富足也是终其一生而求之不得之事,无数的人前赴后继为这样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生,他们的炽热鼓舞着后辈继续前进,并将此视为世间最美好的事业,也像是李商隐的诗当中所谈及的那种人究其一生而永不可得的感觉。
有些时候我们并不能够选择历史的走向,但因为追求,所以我们一直在路上。
金祉宸:
我觉得讲座最有意思的问题是晚唐到底是夕阳还是月夜?这个问题很好。许多同学都抒发自己的观点。一开始,大家主要关注的是夕阳和月夜的时间变化。从这角度来说,夕阳是将要黑暗,月夜是已经黑暗。但后来就关注了别的,比如夕阳和月夜的景色的特点。我认为,夕阳和月夜是同等美好的。夕阳的时候,有时可以看到火烧云,看到天空的渐变色。月夜也有独特的美妙。漆黑的夜空里,一轮明月却挂在当空,闪耀着。所以,如果按前者的角度分析,则是黄昏;按后者的角度分析,则都行。我主张都行。黄昏的美,主要在绚烂。月夜的美,主要在高洁。再经之后对几首晚唐诗歌的分析,我觉得他们多是浪漫艳丽之风,有点像黄昏之景。所以我最终偏向黄昏。樊老师主张的月夜也不无道理。但是我觉得是黄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供稿 |毛蕴哲
排版 | 谢书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