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
五一,讲坛助教和共同体老师共同进行了位于中国“中心”交通要道:南阳盆地及周边的行走。
襄阳一天的行程,我们从诸葛亮的古隆中,到明代金刚宝座塔:广德寺多宝塔,再到汉江边远眺岘山、再到纪念米芾的米公祠、襄阳王府绿影壁、城墙仲宣楼,远郊的习家池,最后回到襄阳古城墙。
▲广德寺多宝塔前合影
樊阳老师:
汉江远眺望岘山,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而在襄阳城墙仲宣楼和讲坛行读共同体老师们一起朗诵1800年前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在此创作的《登楼赋》,被襄阳文旅的记者注意并做了现场采访:关于襄阳的文化地位,襄阳文旅观感等等。
▲襄阳文旅记者拍摄的共同体老师朗诵《登楼赋》场景
襄阳城墙仲宣楼,是汉献帝兴平元年,董卓部将战乱关中,王粲遂被迫离开长安,南下投靠荆州刘表。抑郁不得志,流寓襄阳十余年,写就《登楼赋》,开创文人登高怀远传统。和讲坛行读共同体老师们一起朗诵1800年前的《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襄阳城墙仲宣楼合影
樊阳老师:
湖北襄阳古隆中抱膝亭,源自诸葛亮“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之典故,建筑是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年)湖北提督民族英雄程文炳在郧襄观察,感于诸葛事迹而重修。前天还和学生说起中国亭所承载华夏文化之精髓。今天与老师们探讨,先贤风流之神亦为亭永筑,实我华夏之特别魅力所在焉!
万蓓蕾老师:
今天走了那么多处地方,感受最深的就是关于文化层叠——襄阳曾经有的历史文化名人太多了,有祖籍这里的,有隐居这里,有经过这里的……其实这些,本来并不会留下什么,而是后来文人不断追忆,写诗写文,造景题词,成就了一个文化现象,后来的人,再来不断追忆、继续往上叠加……
典型而又特殊的一个,就是体现在今天在“抱膝亭”的讨论上。我们一开始对就从诸葛亮“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就造了座亭子,是觉得颇为惊异的,以至于都在笑。后来,樊老师看了修此亭的程文炳所撰的碑文,讲了一通在分乱危机岁月,大家特别需要“重整汉氏江山”的诸葛亮,文人也会尤其感怀……这座亭子把身体形态具象化了一座亭,又是在这样一个可以看到山形走势的地方,也就特别有了人文意涵。
▲抱膝亭前研讨
当时听了,我深以为然。然后来在想,后来其实这样的做法也很多,我们“无中生有”造了很多景,现在旅游开发更是如此……为何一个是令人感动的人文,一个是让人生厌的造假?只是因为动力不同嘛?大致想了想,可能还和现在的“模式化”“程式化”有关:我们今天的“新造”,和它本来所有的特质关系不大,缺少了内核的新造,就无法让人体会到内在的精神了,
后来去的米公祠、仲宣楼、习家池,无不都是对曾经名人的致敬?只不过,在各种重修中,有些意义就自然流失了……
樊阳老师:
湖北襄阳米公祠,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米芾纪念建筑。前后四进院落,坐北朝南。宝晋斋中保留着明代古树以及清代建筑、45块米芾碑刻和其它碑刻145碣。
襄阳习家池,又名高阳池,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私家池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园林之一,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明代计成《园冶》将其奉为私家园林的鼻祖和典范。东晋时,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史学名作,西晋竹林七贤山涛的儿子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徒”,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万蓓蕾老师:
▲米芾祠合影
樊老师谈及米公祠存在本身的意义——中国几乎没有因为对艺术家认可而建立祠堂不断纪念的。
米芾,能够不以官职而显赫,后人纪念和认同他,是因为他对于艺术的痴癫,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樊老师说到,目前米公祠缺少对于房子本身传承历史的介绍。我回忆了一下,虽然有讲到米公庵,甚至说后来重修的时候梦到断碑什么的,但的确,我并没有很清楚……
这还让我想到,今年看的两部舞剧《永和九年》和《只此青绿》,都是古今交错下的重新探寻艺术和人生追求的关系,以今人去寻访探究过往。这种也是建立和当下联系的一种方式。
后来看了一篇讲明清襄阳重塑米芾信仰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米芾在宋之前,都没有提及湖北襄阳是他的祖籍,这件事情是在明朝以后才开始的……
万蓓蕾老师:
襄阳,最早大概就是在《射雕英雄传》里听说的吧,襄阳保卫战,似乎是中华武林的一次忠君爱国大战。直到昨天飞机上,才通过纪录片《襄阳1273》,了解了这场持续六年的大战,也才知道,结局原来是……投降。但真的好像那个时候,孤城是没有别的什么选择的,甚至我觉得,这也晚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这个城市似乎没有一个纪念这场战斗的场所,所以今天甚至我们也没有再讲起,我就昨晚和樊老师讲了两句。联想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我觉得可以做很多类比之处的,而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是有纪念1453年这场战争的纪念馆的。
也好像因为这种过于惨烈的印象,所以对襄阳的印象停留在了“四战之地”上,这也就掩盖了它其他的历史文化。
▲襄阳城古地图
(出处:包佳良《明清襄樊城墙防御特征研究》,北京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45页)
因为是四战之地,所以就建了非常庞大的城墙和护城河。所以另一个探究的主题是城墙。本来要去西北角的夫人墙,但很奇怪,在拱宸门那里有一个转弯,我猜测是和后建有关。
早上再重新研究了一下,果真如此!先在城墙的北面建设了延伸到汉江边的雁翅,这样可以解决岸边码头的安全问题。后来再向东北处延伸一个新城,一是为了防洪(可以看到双重城墙,以及不同时期的洪水高度),一是为了防御,而且和樊城构成犄角之势。
看到一张古地图(小编注:参见上图),意识到很有意思的一点:襄阳城各个方向上的城墙,都有功能性的“补丁”,月城、瓮城。
供稿丨万蓓蕾
排版丨余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