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汉文书院的同学们在刘尧和田婍锦老师的带领下,在上博东馆从雕塑、陶瓷、玉器和货币中,寻找唐风宋韵,比较唐宋文物的风格差异,在情境中还原文物可能被使用的场景,并生发了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唐宋文物
开始做攻略的时候,我们只查到了一些重点的唐宋文物。但真正走近博物馆,才发现精彩远不止这些——
李心皓
在陶瓷馆,让我最难忘的是南宋的龙泉窑青釉蟠龙瓶。它是南宋龙泉窑的特有品种,盖顶小兽钮,颈肩部堆塑一条矫健的苍龙,腹下部的柳条雕刻画仰莲瓣,利落清晰。我喜欢他的原因是它上面有四条龙,再配上青色,有一种祥龙直上青天的感觉。在玉器馆里,我喜欢的是南宋的莲鹿纹玉佩。宋代的玉器比较多的纹饰就是洞,我认为他的制作工艺十分高超,上面的每个细节的雕刻都非常细腻,几百年了都没有模糊不清,还有上面的每一处镂空,都十分精细,稍不当心,就会把它刻碎,这件玉佩体现了当时制作玉器的技术的高超。
吕翰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朝的一对刻着诗文的酒壶和碗,一对狮虎在喝酒时便可以将人带入意境,给酒壶以一种诗文之美。相比于唐朝的瓷器,宋朝的瓷器看起来更加精美,上了很多层釉,有玉的质感,瓷器上的裂纹更是他人精心制造出来的,让我感受到当时人们制作瓷器技艺之高。宋朝的枕头也别具一格,是用瓷器做的,枕头有很多的创意,让我眼前一亮。明时的瓷器发展的就更加成熟了,基本上都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还有很多的道教和龙的元素。
施心然
最让我感到好玩的是一个持剑俑的表情,于是我莫名从长满青绿色铜锈的模糊的脸上,读出了一份得意,一份欣赏……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不禁让我想起了陕西兵马俑里的千人千面,至今还在和我们“撞脸”。唐三彩寻常看来自是不用多提的精彩,但我却发现了一丝诡异…….彩马的站立姿态是前两足靠后,后两足靠前,这样似乎有失于平衡,且马屁股处过于大了,这是来自西域的缘故还是雕刻有问题?
二、文物中的唐宋风格差异
唐风与宋韵有怎样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些文物可能在怎样的情境下被使用?同学们在馆内展开了探究——
林斌泽:宋代瓷器基本上是承接了唐代的一些特点,宋代瓷器,所以为了达到玉的质感需要层层的上釉,这是因为君子比德于玉为了炫为追求这种效果,宋词的裂纹称为开片,本来代表了残缺,但在精心的控制下,有“丝线之间形如冰裂,螃蟹爪,鱼子,每种裂痕都有它独特的名字,代表了不完美的完美。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酒壶或者酒碗上往往有些诗句,老师当时告诉我们,这些诗句一般情况下是刻在上面的,它作为一种商品出售,同学猜测这个酒碗可能是喝醉酒后会产生一种非常朦朦胧胧的感觉,藉着酒意会感受到那种惆怅和内心的一些失落之情。这些酒器虽然出现在博物馆中,但是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当年那些人们心情,比如“可怜孤夜月,偏照客心愁”“月中三十日,午夜不相思”“旧岁迎新岁,新天接旧日”前两句诗就是一种惆怅,后一句诗就是在庆祝新年,我们由此可以感受到多样人不同时间的心境界。从这些瓷器中,我感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宋文化的艺术特点,这是一次别样的经历。
吕俊桡:唐代还滋生出了一些与诗文结合的瓷器,是把诗文刻在瓷器上,且都是喝酒用的,非常有意思。田老师带我们细细观察了一下这个瓷器。
这是一个非常创意的瓷器,想象一下会有什么用途?
装饰作用
对,但是它主要的用途是作为商品卖给别人装饰,想象一下一个普通的酒杯和一个刻着诗词的酒杯,你更愿意买哪一个?
有诗词的酒杯,既是一种有诗意装饰,喝起酒来也会有种文人雅士的体验吧。
那为什么会把诗刻在酒壶或酒杯上呢,你看那诗的内容,都是惆怅的诗。
仔细品读一番,与李白的诗对比起来,不如李白的诗一般宽宏,也没那么好理解,但却显一种绵绵不绝的忧愁与淡雅,也充满想象。也许正是喝酒,才能让诗人吐露出内心真正的心生,与宽宏的想象,从而诞生出绝佳的诗篇,刻诗的酒杯也许只是一个装饰品或工具,但充满意义,或许会有人遇到让人丧气的与诗人相同的意境,如果举起这杯酒一饮而尽,再次回味诗篇,也会豁然开朗。
陈星宇:令我最好奇的一件文物是青釉褐彩诗文碗——唐代长沙窑中产出的瓷器。碗呈苍黄色,独特之处,便是碗内均匀分布着一首五言诗:“卖(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时(诗)安盏上,将与买人看。”这件文物令我好奇的有两点:小小的碗中竟有二十字的五言诗,它是如何能让字迹在烧制时不脱落、晕开的呢?彩色釉陶马就是因为釉料的烧制时产生的化学反应,有了多种混杂在一起的颜色。可青釉褐彩诗文碗中的字迹却非常清晰。另一个好奇点,且不论长沙窑是如何烧制的,为何要将诗烧在碗中?我认为可能观赏意义大于实用意义,毕竟谁会用里面全是字的碗吃饭喝酒呀。经过查询后我得知,此诗表达的是卖方为了促进交易成功而采取的巧妙营销策略。这首诗在其他的陶瓷上也出现过。因此,这件文物很可能是唐朝陶瓷商店里的非卖品,为的就是能促进买卖尽快达成。
三、行走中的思考与问题
一次行走,比现场看到和感受到的同样重要的,是那些因观览而生发的问题。行走结束,同学们产生了这样的思考——
胡艾洁:向展厅深处走,我们时而拿出手机记录文物的外形,时而拿出笔,自己动手在笔记本上画出文物的形态。我留意到一个放在展区一角的小佛像,他是有鎏金铜制成的,右手撑着头,托着腮,左手倚在腿上,做出沉思的神态,盘腿而坐。看着这个姿势,我不由得联想到:也许盘腿而坐的思考形象受到了印度笈多艺术影响,结合展柜后的壁画,这尊小而精美的雕像,可能是群雕中的一部分吧。通过比较,我发现两尊菩萨像的发饰截然不同,同样是在唐朝时期制作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值得我们思考。现如今,许多游客来到博物馆只会走马观花,不会去观察文物真正的内涵,只会奔着打卡目标,而将其中的历史价值遗忘,文物最终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呢?
博
物
馆
日
朱武阳:与本次主题相契合。我采访了与我同行的朋友几个问题。
问
你看着这些刻有诗词的文物所联想到的历史场景是怎么样的?
答
我想到的场景很像《长安三万里》中诗人们在宴会中畅谈痛饮,在谈到尽兴之处时在就酒杯上提笔写诗。(这个回答也是我在中秋诗会活动的灵感来源)
问
你从这些带有诗词的文物中看到了怎样的时代风貌以及人物性格?
答
和明清的瓷器对比,唐朝的瓷器更加鲜活,明清时期的瓷器大多数有复杂的花纹,精致的做工,但文物之间没有太大区别,而唐朝的瓷器能够体现出其创作者当下的心情已经想要表达的已经,其色彩,做工,样式更加随意多变,像唐三彩,南方青瓷,包括我们在观察的长沙窑,形态也不相同,展现了当时文化包容丰富的时代特征。
宋代陶瓷代表有哥窑(青釉五足洗),与唐代随性的纹路不同,宋代的瓷器给我一种清冷,典雅的感觉,我观看了几种瓷器制作的模拟视频,感觉宋代瓷器上的纹路大多不是人工绘制,而是在烧制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反应,所以纹路各不相同,并不死板。
供稿丨刘尧、田婍锦
排版丨茅欣怡
欢迎志同道合的你加入我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