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导师亮相:再次成长

文摘   2024-09-13 12:23   上海  

新助教特刊

赶一个教师节的尾巴



杏坛

2024学年,三位新助教加入了讲坛的队伍。赶在教师节周,在分享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的同时也向讲坛同学们介绍一下三位新助教,并且借此感谢讲坛公益付出的所有老师:)




柳昀清

No.1

讲坛17届学生  现从事新媒体运营类工作



今年的中秋诗会办得特别早,甚至都赶在了教师节之前。拿着从刚刚结束的中秋诗会上领到的教师聘书,坐上久违而又熟悉的八号线,恍恍惚惚间感觉好像和几年之前的每周六并没有什么不同。


直到回到家里翻开用来存放各类证书的文件夹,翻到属于讲坛的那一部分。意外地发现自己居然还留着2018年中秋诗会担任主持人时的主持稿,而下一页是2019年从讲坛毕业时候的结业证书,接着是2020年的志愿者证书...而在今年最新的一页变成了导师聘书。



中秋诗会就像是标志着我与讲坛的一个又一个节点,宣告着每一阶段的身份转变。从学生到志愿者再到助教,虽然从形式上看是再一次地“回到”讲坛,但其实这些年里好像也没有真正地“离开”过讲坛。


关于“成为导师了”的实感,老实说还很微薄。即便清楚地明白自己现在带着更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但潜意识里似乎还总是更倾向于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回到了讲坛,重新向樊老师、万总和其他各位老师们学习人文历史以及其他等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这样一个有关教师节的特别公众号里,身为新助教的我所能阐述的感想好像只这一点关于面临身份转变上的感慨。因此还是请让我以讲坛学生的角度,在教师节这一天为讲坛的各位老师们献上感谢和祝福吧。


感谢管理运行着讲坛的每一位老师,带来每一次精彩的讲座,带领着每一次有趣的读书讨论,将一个广阔的世界展现给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的讲坛学生。由衷地祝愿各位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No.2

董奕祯

 讲坛20届毕业生 现上海政法新闻系在读



万总找我当助教的时候我是有很多顾虑的,主要担心自己才疏学浅(高考后感觉没有真正沉得下心学习,也荒废了一些曾经学过的知识)甚至不及讲坛里一些博学多才的学弟学妹,但是最后还是选择来领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吧。算下来除了高二高三长假或毕业的一年半载,我也在讲坛待了五年,其实有一部分时间因为学习的缘故我分给讲坛的时间是不够的,所以借这次回归,我也想拾起我曾缺失的部分。一时半会不一定能从学生的身份很好地转到助教,幸好文史书院是一个我熟悉的地方,讲坛更是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个给予我思想启发、传递人文精神的大环境,我愿意继续和大家一起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见证大家成就更好的你们。




孟昕域

No.3

讲坛助教,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在读


在樊老师家包饺子

我与樊阳人文公益讲坛的邂逅,始于我的朋友毛蕴哲的推荐。他是讲坛的老成员,也正是在他的介绍下,我得以结识讲坛的前辈和同学们。为此我感到万分欣喜和荣幸。


记得在一开始万老师便问我,是什么对我产生了吸引力?我的回答是,希望能够践行自己一贯坚持的人文主义理念。自中学时代起,我就对文学、历史等抱有浓厚的兴趣;我的本科专业又是社会学,这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常常呼吁,要回归具体的“人”——可若抛开复杂而抽象的理论命题,“人文”又该向何处去寻呢?跂而望矣,不如须臾之所行焉。当我来到讲坛的大家庭,先是与伙伴们共同体会了文艺复兴的缤纷世界,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何谓“民主的细节”,而后在樊老师的精彩讲座中,再一次领略了关山风月、汉家陵阙的绝唱。万里行读,始于足下;置身于讲坛的小小天地,我很高兴能够找寻到同路人。


加入讲坛,既是与人文主义的重逢,也是与自己内心的一次对话。理解自我、他者以及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点亮个人生命的思想火炬。然而,当工具理性成为时代的主流,我们又如何保住生活的诗意?又或许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呼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更需要做一些不计功利的小事。我期待能够为人文精神发挥自己的一点力量,也期待从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前路尚且远,何妨吟啸行!



供稿 | 柳昀清 董奕祯 孟昕域

排版 | 王汇茹

欢迎加入我们!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