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
教师节礼物
”
在今年讲坛中秋诗会导师聘书颁发之后,我利用总负责的身份,“悄悄”增加了一个关节——向樊老师赠送我的朋友圈结集《十年》,并向在场的诸位讲述我和讲坛这十年的故事。
这三本总共600多页的小书,本来就是我准备的教师节礼物,只不过借了讲坛一年一度的盛会,公开送了礼物。在第40届教师节来临之时,就用这篇现场发言的实录稿,感谢樊老师,也感谢和我一起走过这10年的诸位!
引
言
1
现场发言
“
特殊的环节:
我的第十年
”
大家好,我要利用中秋诗会总负责的身份增加一个环节。为什么会加这个环节呢?因为今年是我加入讲坛的第十年,我第一次来讲坛,是2014年11月22日。我有一份礼物,要借这个场合,送给樊老师——就是这三本《十年》,它记录下的是我在讲坛学习的历程,无论是听讲座还是自己做的行走,有600多页。我自己在整理、重读的时候,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也想要分享给更多同学。
读诗,要结合地理来读
这是我在讲坛记下的第一篇感想,2014年12月,但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听课,那次樊老师讲的是陆游。冥冥中,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陆游和他的诗,反复的出现在我的朋友圈。在这第一篇感想中,我第一次真正的意识到,原来我一直是一个不会读诗的人,读书遇到诗的时候,我都会直接跳过。那次樊老师讲陆游的诗,让我特别惊艳:樊老师随手在白板上画了地图,告诉我们说,读诗的时候,要明白他到底从哪里往哪里走,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读诗是要结合地理来读的。然后再次遇到陆游,是在蜀道,虽然没有留下太多文字,就放了一首诗,但这背后,很多对人的理解和故事在。再一次遇到陆游,是2019年,那时,我上完了樊老师所有的文学课程,我说,这是我的“完满”毕业。再后来一次,是樊老师在讲中国山水的讲座,再一次讲到结合诗歌理解山水,讲到了陆游的诗和行走。然后我做了一次回顾,也发现第一次讲陆游的朋友圈下,有各种的留言——原来,从那时候开始,樊老师就提出了一个要求,每次听完都要给反馈,要有交流。
陆
游
《十年》
行走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理解
这两天在重新翻阅的时候,我看到了太多太多在讲坛的“第一次”。有第一次正式参与行走,第一次自己做行走,第一次讲文学课程,第一次做中秋诗会……在我第一次正式参与的行走是万国公墓行走,也是在那时候,我已经意识到,行走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理解,要从人的故事中去感受体悟理解“人性”。这也是我后来自己开始做行走的时候,反复会出现的问题:会拘泥于知识而忽略了人和故事。
给大家看一下我早期的反馈,其实和很多同学的感受一样。比如这是2015年8月,讲坛第一次正式的暑假大型行走,是去山东探寻齐文化。我就写到“一路爬山一路讨论。南北朝……我根本搞不清楚其中的朝代更迭和地理方位”我想,这也是很多同学会有的感受。然后我在讲坛,逐渐开始承担各种“任务”,但其实我是忐忑的,所以我会说“其他来讲坛做讲座或者带行走都是以自己的专长,而我……接下的活儿经常是自己不怎么会的……”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被逼着不断学习,樊老师也不断在课程准备时,教我如何寻找行读课程的主线,在课程实施后,分析这次的优点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后来我在讲坛承接了更多管理的任务。今年是第16届中秋诗会,也是我做的第九届中秋诗会。对中秋诗会,其实也是逐渐理解为什么要做的过程:“第一年觉得形式大于内容;第二年25周年主题先行;第三年开始体会诗会的精神大概就在形式,就在那些有的没的回忆和故人。”对这些,我是逐渐才真正理解的,这可能也是大家会经历的思想转变。
今天,再重新回看的时候,我特别感慨:看到了过往自己也有很多的不理解,就和现在很多同学一样。你可能一开始觉得,很多事情都只是一种形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为什么要记录这些反馈?其实,可能就只是因为,你在讲坛的时间还不够长。今天再重看十年前自己的文字,我特别庆幸当年的我做了非常好的记录,今天回看,也还会给我带来新的思考。你们看,第三年中秋诗会的反馈就几句话,但到了2021年,也就是三十周年那次的中秋诗会反馈,已经有整整四页了。从2014年12月到2024年8月,这10年中关于讲坛的朋友圈记录,一共整理出了600多页,分三本,每本200多页。第一本的跨度是五年,第二本是三年,第三本是两年。也就是说我越写越长了。
聘
书
“
领不领聘书背后
是对身份的理解
”
其实,如果按照我的性格,我是不会在这个公开的场合来和大家分享这些的,也就是私底下给樊老师送上教师节的礼物。但今天,我站在这里发言,第一次不是因为樊老师的要求,而是我自己增加了这个环节。是因为之前暑假行走的时候,和樊老师交流,他对我说:你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今天,很多证书都是我和樊老师一起颁发,而其实我从上一年中秋诗会,就不再领导师聘书了。在翻看之前朋友圈记录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樊老师在19年的时候,就提出过不应该再给我聘书,但我没有答应。想来,在答应或者不答应的背后,其实是我自己对身份的理解和认识。
十年
今年暑假和樊老师交流的时候,他又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说:你要想一想你的身份,只是比其他助教更多管一些事情嘛?只是协助樊老师做一些事情吗?这些事情是你自己想做的吗?
后来,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想要借这个场合,公开和所有人说:来讲坛这件事情,我已经做了十年。我为什么要做呢?我不仅仅只是要做一个助手,做一个管理事务的负责人,我自己在这其中,其实是在重新思考和探索教育到底是在做什么?
我后来和樊老师说:
是的,人文教育是我自己选择并认同的,我应该要在樊老师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推动人文教育的践行者。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要借中秋诗会,这个讲坛最为隆重和正式的场合,和大家来分享这些。
十
年
大家看这张图,应该很熟悉,特别是参加暑假行走的同学。其实现在,我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也经常会拿我在讲坛的经历和他们分享。比如,告诉他们如何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比如今年给新十年级的同学上TOK的开场课,我问大家,面对暑假所见的那么多辽塔,是否会产生审美疲劳呢?我会告诉他们,我是怎么做的——我如何去了解清楚辽代的时代背景,理解辽代的宗教,特别是密宗如何看待世界,也把塔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去梳理和认识。也给他们看了杨子宴同学在行走时写的反馈,说如何不断改进方法去测量塔的高度,并在这其中“爱上数学”。我给我的学生分享我对系统性知识的理解,也讲述讲坛同学如何和知识建立个人的关系……这些,也是讲坛带给我的。
“
回看
《十年》
”
《十年》
这三本六百多页的记录,我估算了一下,大概有40到50万字,看上去是一个很大的数,但平摊在十年中,也并不那么吓人。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习惯,保留自己的各种记录,比如把自己在讲坛的每次反馈都保留下来。大家也可以做个有心人,去重新看看自己当年所写的,有没有给现在的你新的思考。如果有的话,那就说明,你写的时候没有应付。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每次重看的时候,都会从中读到一些新的内容,有新的思考。当时的记录,有些可能就只是说自己不懂,但过了些年,自己懂了,长进了,无论是对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还是对一些人和事,这可能也就是每次都及时记录的意义。
反
馈
如果14年没有来讲坛,我现在肯定不是这样的我,无论是对于诗、对文学,对行走,还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较,对人的理解,乃至对教育的认识,都不会有现在这样的。这十年,我学的不只是知识本身,我理解了什么是和人建立关系,我理解了人文教育的可能性。
所以,在这个场合,我要感谢樊老师一直的引领,也感谢一路同行的助教老师、同学和家长!
2
樊老师回应
特别珍贵的礼物,特别让人感动的环节!
我想,万老师说到的,不仅仅是做一个普通的志愿者,到助教老师,再到讲坛的管理者,再到真正把讲坛作为自己事业的教育者。在我们人生历程中,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如何反思自己走过的路。无论是现在我们的同学,还是在大学阶段我们的志愿者,或作为助教老师,直接帮助学弟学妹或者同学,包括我们的家长也一样,我们都需要思考:我们怎么样看待讲坛学习,怎样看待人与人的交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代的中国人,都需要深思以及警醒的。
再次感谢万老师!
“
”
欢迎关注和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