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汉之广江之永 | 襄阳宛城武当行5

文摘   2024-08-20 09:35   上海  

最后一天,我们从武当山到宜城,樊老师特别要加上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然后再返回襄阳,到孟浩然隐居的鹿门山。在南阳盆地绕了一个大圈以后再回来,好像已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缅怀民族英雄,不是口号

樊阳老师:

湖北宜城张自忠纪念馆和讲坛老师们一起回顾枣宜会战,缅怀民族英雄。驱车近200公里,前往湖北宜城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园,纪念张自忠将军为国牺牲84周年(1940年5月15日在枣宜会战中,张将军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湖北宜城南瓜店以北。激战到16日拂晓,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直至下午4时,身中7弹,壮烈殉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万蓓蕾老师:

其实我即便在现场,我也还没有真的理解,不知道写什么。宜城张自忠殉国处和纪念馆,又是樊老师特别提出要加入的,我其实并不知道,这样的战争纪念地有什么必要特地要绕过去呢?纪念馆,也可以想象得到,总归看不明白;纪念碑,那就是一个纪念性建筑物……我和近代史的联系实在薄弱,对张自忠也就是知道一个名字……

在重新梳理了抗日战争历程、也重新思考这场枣宜会战的价值和意义。之前看战争,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实头脑里没有地图的全貌,不知道哪里是谁占领的;也不知道地形地貌、交通路线……所以,每一场战争就都只是一个名词和一些数字。我意识到,我理解和记忆事物,一定要找到背后的逻辑线索,的确特别需要有框架,否则,其实那些文字进也进不了脑子,都是无意义的信息。

再回看那天的参观……我“看到”了张自忠之前的经历,不过,对于长城抗战的作用是什么呢?联系之前读《巨流河》,从东北沦陷开始,东北义勇军,再到东三省沦陷……日军突破山海关,在长城一线抗战……

樊老师讲述了他的外公在第二十九军的一些经历,后来调防后的不知所踪,外婆的“千里寻夫”……战争年代,还是这样个人的故事更会让人印象深刻,这个故事之前就听过,但根本也不记得,是什么战争。而这时,战争似乎就成了遥远的背景,也就不记得是为何被命运拨弄。


再到后来,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第二十九军撤离,张自忠被留下来善后,然后放了日本人进来,北平失守,张自忠成为众人唾骂的汉奸……这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卢沟桥事变,似乎就是一个独立的历史事件,它是标志,也就仅此而已。后来,不就是战争爆发了嘛……北平沦陷,也就是一个名词,也因为看了些西南联大的材料,知道北平沦陷后日军的进入。但是如何沦陷的?有军队守嘛?发生了什么?

张自忠很清楚被留下的后果,知道会“被误解为汉奸”,但考虑到为了能让二十九军脱离敌人包围,他同意了。后来,也不出所料……在这样一个以道德评价一切的国家,“唾沫星子”淹死人,不是夸张。

我其实对于最后他的牺牲,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战争嘛,又是守着交通要道……不过,联系上之前那样的经历,重新回到军队的张自忠,有股必死的信念。把人的选择放回到他的人生经历中,再把他的人生经历嵌套回历史背景中,这样,我好像才知道,当时,我面对高高的纪念碑的三鞠躬,是为了什么……



汉水长流,诗情永恒

樊阳老师:

湖北襄阳鹿门山鹿门寺门口朗读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襄阳古城遍布古迹,很多已近湮灭……在寻访另一古迹途中意外地在岘山真武山下发现刘备跃马檀溪的故迹。想起孟浩然古诗《檀溪寻古》“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最后,由回到樊城汉江边漫步,回顾三千年来关于汉水与襄阳的诗句,寻访已经消失的古老码头....



万蓓蕾老师:

最后又回到襄阳,鹿门山、岘山、汉水……行走了一圈,对这块土地的理解又多了些:很多次跨越汉水时,看到氤氲水汽的沙洲和清水;丘陵起伏间,山林既是远眺的起点又是归隐的终点,还是争夺的焦点;真的是来来去去,死守然后城破……这时候,再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好像心中真的有了丘壑。


供稿丨万蓓蕾

排版丨王欣怡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