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遨游盛宛洛 | 襄阳宛城武当行3

文摘   2024-08-05 15:40   浙江  

我们第三天的行程很复杂,先到原来被称为“西鄂”的小石桥镇,然后再到赊店,再到原称穰县的邓州,最后抵达武当山。

襄阳宛城武当行3

卾城寺塔

樊阳老师:

南阳石桥乡的卾城寺塔。大门紧闭。此地汉初置西鄂县,寺因而得名,塔为仿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六角形,七层,通高23米。创建年代无考,从其结构看,应为宋代建筑。1953年的维修使三层以上失去原貌。因为寺院大门紧闭。去探问当地83岁的老人,他说儿时此寺已无僧人,塔形很有古意,此地汉初置西鄂县,古迹甚多,各种庙宇牌坊均在大跃进、文革中被毁,只有张衡墓保存下来。老人指引下找到塔所在的张衡学校。学校还出过中科院院士,从校园现状来看,办学似很难……

到张衡学校荒僻的深处(沿路几栋危房,似原来年久失修的教工宿舍)挂了两三个国学馆、美术协会之类的牌子,但铁将军把门,透窗而观极简陋的三五张矮桌,似乎很少人问津。明清时的功德碑弃置房边,字迹可辨...

管立勤老师:

行程第三天驱车来到建于隋朝的鄂城寺塔,位于张衡故里,仿楼阁式塔。万老师站石墩上在外围遥看古塔,可见热爱程度。我们想绕到学校内近距离看塔。路上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说:"这座古塔1958年毁掉的,原来比现在好看多了,有很多木牌坊……",我们穿过小路到南阳第11中学内,近距离感受当时佛教文化的繁盛与颂扬,清代文人袁枚曾在鄂城寺诗中写道:"千秋鄂城塔,云泽日光辉。"透过诗词看出当時文人对古寺的崇拜。

万蓓蕾老师:

西鄂,查了一下才知道和之前在上博看过的“噩国”青铜器有关联,是同一支的迁移。不过,其实我查了一下相关研究,对此的说法也不一。因为噩国甚至都是因为考古发现才意识到它的存在的小国。后来更多是沿用了这个地名。

鄂城寺塔,本以为只能隔着围墙看一眼,所以,看到有一块稍高的石头,我还爬上去拍了照。没想到,和一个八十多的老爷爷的交流,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当地信息。他说,小的时候,这里又非常多的古迹,隋塔也比现在漂亮,现在的塔,是因为上面失修损毁,在修张衡墓时一并修的,说没有了以前的“古气”。以前,这里有比赊店更宏伟的山陕会馆(是不是更好,存疑,但应该有),后来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被拆(疑似当木柴了),也有很多石牌坊、木牌坊,在大跃进和后来文革的时候毁了。他在萧瑟杨花飘絮中,讲述曾经的繁华,也讲到了不远处的白河,他小时候水运还很繁忙。他提供的另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就是这座塔在学校里,学校的门在北面。于是,我们和门房打了个招呼,没废什么周折就得以进入。

这所学校曾经出过院士,但现在应该再也不可能了……现在,这里能“生产”的,就一定是标准“小镇做题家”,曾经诞生张衡的土土壤不再。不过,我们穿越过重重危房,得以一探究竟。

从柱础的大小可以想见,曾经大殿的规模。下午去了赊店社旗山陕会馆,倒过来想,这里应该也是一个中转贸易的集散点,所以,佛寺应该也是香火极旺的。

这座塔,重修部分除了有点歪(可能因为地基倾斜),更大的问题是比例。逐层收缩的速度过快,这就使得向上收窄的速度过快,有种不和谐感。下午,在邓州看了福胜寺塔,有了对比,也就更能够明白老爷爷说的“古气”指什么了。审美培养是个社会浸润的过程,而古代,除了文人审美,民间也有自己的审美风格,也是和谐的,不像现在,赊店的店招牌以黑底镶金框金字,除了让我联想到墓碑,别无它感,被我称为“阴间一条街”。

冠学古今的张衡


樊阳老师:

南阳石桥乡张衡墓及博物馆。这样一个在中国科学史、文学史及政治、经学、史学甚至艺术都有涉猎并颇有成就,冠学古今之人。为什么会诞生于此。亲自探究才深有体会!

管立勤老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衡撰赵孟頫写的《归田赋》,看后就想回去好好读一下!在车上原文译文都读了两三遍,诗中写到张衡弃官归隐同乐于山川的场景。译文:"他在京都作官已长久,已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于山川。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我在想周遭很多人士忙于世务殚精竭虑,想用一己之力通过教育来改良社会,但似乎理想越自己越来越远,有时只有把自己多学多研,把自己做得最好来悦己,至于影响更多人就不想那么多了。如果更多的人意识到日益耕读,研习体验后的认知高度来反哺群体,整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有活力和希望。在馆外看到长幅石刻张衡撰《南都赋》,我们同行者有好几位语文老师读了三分之一,因生僻字多无法畅读,跳字通念文字学科跨域大,有描写南阳的地理位置,描绘植物禽兽,祭祀礼俗……,一旁罗校长感慨到:"教育越少定向思维,束缚越少,人的创造力就越强。"

万蓓蕾老师:

而张衡,是这一次才知道了他的“全才”,很惊讶是怎样的教育培养出来他这样的人。樊老师建议我应该和“中国十大科学家”合影,我当然明白因为我一般体现得更有“科学精神”一些,不过当时我其实脑子里边看边在“备课”——之前“知识与技术”问学生,是不是能够写出中国的科学家,大家列举的,我觉得都不能称为“科学家”,但今天看了张衡的简介,我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张衡可以被称为“科学家”,因为他不仅是解决问题,也在寻找方法,探寻“背后的原因”,这已经很“科学”了。从对指南车的不断重新尝试和失败,可以看到,其实因为我们没有掌握磁石的原理,所以,估计每次独立重新发现,都是从“形似”入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没有科学思维的体现。

最早知道张衡,就是因为地动仪,前两年,又有争议,说历史书上插图根本是后来复原的,而我们今日所见的那么多地动仪,哪个是可以真的“运行”的呢?目前还没有。在路上,我研究了一下地动仪的复原和原理,最重要的似乎是要解决如何高敏感又不误报(比如在旁边跺跺脚),不能在所有震动时都会吐出珠子,以及如何辨别出方向,。目前还没有真的做到的,但也并非不可能,似乎重点是要对地震横波做出反应,而不是对纵波反应。不知道张衡当时,对“地震波”的理解到了怎样的程度,但我觉得,一定是比现在复原的那种跺脚都会倒的要好。

至于张衡设计的能自己飞的机械鸟、瑞轮蓂荚等,不论是否真的能造出来,都和达芬奇的设计稿有的一拼。后面还真的可以对比一下这两位中西通才呢!

民间的创造力


樊阳老师:

南阳市社旗县赊店山陕会馆。其规模之宏大,建构雕饰之精美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始建于清乾隆21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共历六帝136年。琉璃照壁、铁旗杆、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一个比一个壮丽。而最壮丽的春秋楼及其附属建筑于咸丰七年为捻军所焚,现存建筑仍有152间!

南阳市社旗县赊店山陕会馆。仅仅是雕饰之精美与独特也让人叹为观止。万万没想到这些秦晋商人会将李白杜甫雕刻在石牌坊上,你发现了吗?

李杏莉老师:

“赊店”的名字由来据说和刘秀有关。话说当年刘秀逃难至此,在一座酒馆中赊下了酒旗,并最终在此地起兵反莽,“赊店”因此而得名。1961年,改“赊”为社,更名社旗镇,后来建县,也就是现在的“社旗县”,赊店属于社旗管辖。

樊老师说山陕会馆的两根旗杆是全国现存最高的铁制旗杆,我特意拍了高高的旗杆,旗杆上铁铸的“朝邑县”已经随着丹江口水库的蓄水永远成为了历史。个人的努力在时代的大动荡下命运如浮萍,丹江口水库一方面为数以亿计的人带去了清凉甘甜的水,一方面又使另外一些人永远失去了祖辈栖息的家园。幸福与痛苦,有时就是弹指一挥间!

万蓓蕾老师:

赊店社旗山陕会馆,一开头在做行程的时候,这几个字都读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意思,而且因为距离有点远,似乎怎么也塞不进去。后来樊老师又提了一次,于是我简单搜索了一下,意识到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万里茶道的重要一站。于是,努力重排了一下行程[愉快]

刚靠近,就让我震惊的是它的规模,隔着外墙看,就显示出它的气势——戏楼三层的高度和琉璃瓦的屋顶。而且门口的铸铁旗杆,上面还有盘龙。樊老师说,社(赊)旗是因此得名,当然,因为“赊”不符合新中国的特质(甚至他说,这个字都很晚才认识,因为是不好的[捂脸]),周恩来亲自提名——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所以,他从小就觉得,这个名字怎么如此红色。 说实话,我看这个地名,完全没想到社会主义旗帜,这也就是时代背景带来的联想方向。

旗杆以狮子为底座,上面铭文清晰可见。特别是,樊老师讲,同州府朝邑县,已经因为三门峡水库,而永远消失了……后来,当我们在武当山,再次讨论到丹江口水库及其影响,还有新安江水库……这些随着水库沉入水底的古城,以前我体会到更多的是那些文物古迹的消失,现在则更感叹的是那些背井离乡移民的悲剧。水利建设从“顺应自然”走向“改造自然”,这个转变的功过是非,需要有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山陕会馆建造了137年才完工,而且从全国各地作为完全由民间集资的项目,其精神让我联想到西方教堂建筑的修建。不过,在信仰层面上,也具有一致性——秦晋商人对关公的推崇和信仰,给了他们共同合作经商的基础。但又是有差异的,我们的关公信仰中,是包含着更多世俗性,虽然封圣成神,但我们强调的依然是关公的忠义,君臣兄弟。各种匾额、雕塑也都在彰显儒家教化。

虽然其实看过很多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和柱础、柱头了,但山陕会馆的特别不同,无不展现出超凡的想象力。比如有蝙蝠翅膀狮子,比如藏在荷叶下的青蛙……柱头的处理也是,在张开口的龙吞柱,造型在别处未曾见过。而且各种雕塑也不是程式化的三国、八仙故事,甚至有杜甫吟诗,李白骑鲸等雕塑,也是第一次见到。整体的感觉,虽然依然稍显繁复,但那种民间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其实离开的时候,还有些疑问:为什么是这个特定的位置?周围应该有不少类似的水运码头,包括早上先去的西鄂……看景区地图时,就看到赊店的位置夹在两条弯曲的河之间,而且有一个弯入城市的水道……我猜测和这个位置有关,但又想不明白关系何在?樊老师之前就提醒说这里是水陆转运之所,后来查了资料,看到赊店的位置有变化,本来在现址的河对岸,好像一般说来,的确都是在河流的凹位建城,不容易受到水患……而当时潘河不通航(推测要么水流急、要么河道浅)根据推测,如果是在河南岸,那么到北面转陆路不方便,还要再过河,所以城址迁到北岸,占地面积也可以更大(不过,不知道是否会有水患?),再观察河道和城墙,赵河形成的沙洲成为一个更好的天然港湾,也被围入赊店古城。可能,这个位置就因此胜过了其他的贸易集散码头了吧。

咸丰年间的捻军之乱,烧毁了山陕会馆,有些重建了,但号称“直入云霄”的春秋楼没有再建。但这也是赊店最后的辉煌了……后来,水运贸易不再,更重要的是,民间社会也消失了……现在有的,就只是旅游开发带来的商业了,中国最恢宏的民间会馆建筑其实已经消亡……

百花洲上寻芳去


樊阳老师:

河南邓州市的百花洲园林和花洲书院是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赴邓州做知州时营建的,成为北方一处园林。后来他又在此创建花洲书院。第二年受滕子京之托,在花洲书院写成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花洲书院因此扬名天下。

河南邓州市的福胜寺塔,建于宋,为八角椎形楼阁式砖塔。原为十三层,元末遭兵毁,变为七层,最神奇的是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用砖浮雕的佛龛群,约有1300多块佛龛。1988年修复塔基时,发现地宫,发掘出金棺银椁等稀世珍宝。地宫内供奉的佛牙,比北京西门光灵寺塔供奉的佛牙还早三十九年,是建国以来佛教考古方面又一重大发现。新建成宋式大殿却并不供奉佛像,做为佛塔展览室,却迟迟没有揭幕,里面空空如也。如果要烧香,只有旁边的工棚……

万蓓蕾老师:

从赊店离开,途径了邓州(穰县),也就是隋唐之后,取代南阳的中心位置,不过,现在已经没落到无名……我是在查沿途文保单位时,才知道的。花洲书院,樊老师讲是有北方园林特色,我没怎么看出来,水域面积更大些,然后借了城墙造景(不知道是否原来就如此?),形成高低错落,假山和楼阁起伏。

由范仲淹在这里书写《岳阳楼记》,和樊老师简单讨论了一个问题:古人如何可以为没去过的地方书写名篇?他讲到,范仲淹以太湖之景来想象,并且,因为文章着重不在于写实景。我后来又想了一下,中国写景散文和绘画一样,都不在于写实,而是写意,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范仲淹走过很多地方,又是为官的,心中自有山水沟壑。古人虽然没有飞跃到空中俯瞰的机会,但他们心中的地图空间感远胜于我们,所以才能写出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而一体两面的可能就是:对于水平不怎么样的人,那就会落入空洞大词或者陈词滥调中。

至于他创办的花洲书院内部,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去。樊老师问及是否范仲淹创办书院始于这里?我回来查了一下,原来,他的兴学始于晏殊邀请他出掌应天书院,后来,他的办学思想在苏州、湖州成熟,特别是请到了胡瑗,两人的理念也是特别契合啊。到了花洲书院时,已经是有成熟的理念了。

供稿 | 万蓓蕾

排版 | 王炳睿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关注我们在人类文明长廊中的行读。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