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书院:在陶瓷中追寻唐诗松韵|行走反馈

文摘   2024-09-15 10:39   上海  






唐诗宋韵


当年风雅恰寻常,陈梦悠悠追大唐。

褐彩挥留凝釉下,清新犹发旧诗香。

—— 上海博物馆


文哲书院行走




1

霍佳慧


在直奔宋瓷展厅前,古朴又鲜活的唐代瓷器不禁将我的思绪拉回了前年暑假的闵行博物馆“乐居长安”展。我对于唐代独特的那份喜爱和特殊的情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当时聚焦在白釉贴花马旁的平平无奇的素色小马,感受到“生做长安草,胜为边地花”的大唐风范。此次的宋韵行,会不会也有别样的惊喜呢?

宋瓷展厅“夹”在唐和明清展厅之间,素雅的釉色在鲜艳和华丽之间显得格外清净。或许,比起明清瓷器上大片的鲜艳花色和大件瓷器,我更中意宋瓷的精巧和淡雅。拨开簇拥的人群,我的目光聚焦在了一个看似普通的白釉枕——“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上。洁白的釉料光滑如玉,映射岁月的流痕。顶部雕刻成的小型殿宇,屋檐高翘,柱梁交错,似一座微缩的宫殿。殿宇之下,栩栩如生的人们或在对弈,或在谈笑,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悠远的故事。

在收到本次行走的书院任务——针对一件喜欢的展品,以文物的视角诉说故事后,我本来感到非常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构造简单”的瓷器,能有什么故事呢?而这些故事又无从得知。驻足端详了好久,终于有了些灵感。或许这些人们中有瓷器主人的化身呢?或许主任将自己的情志寄托在这些小人的所作所为上呢?若把他们想作是主人的知己,内心的碰撞,那这个故事变得有趣的多。

也许,这次行走并没有像闵行博物馆行走那样线索明显,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冲击。但这次行走让我明白了用心去感受,去共情文物的“心电感应”般的感受,去静下心思考的重要性。文物背后的故事并不是故纸堆里的陈年旧事,若我愿意走进这段往事,与文物中的人们同频,跨越时空的感受和交流,何尝不是种幸事呢?




2

任禛好

我们看惯了大诗人的诗词,却不曾想到其实那些无名的百姓也是很厉害的诗人。这次,我跟随书院的同学来到上海博物馆东馆去探索,那些无名的诗词究竟有何韵味。


8月15日,我们一起前往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陶瓷展。进入陶瓷展,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陶瓷。转过身来,就迈入了唐朝的瓷器展。


唐朝的陶瓷展较为丰富,有唐三彩展,诗文执壶展等等。移步到诗文执壶展前,我们站住脚步。


“这就是长沙窑吧?”我心里想着,向前迈了一步,“几天前我上网搜索了文物,发现长沙窑上面,总有一些无名的工匠喜欢往上面刻字,从而来表达他们的心情或者是生活状态。不知道这次上博的长沙窑能不能让我眼前一亮?”

我努力穿过人群,向前看去,一个个长沙窑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的面前。看到陶瓷上的一首首诗,我有感而发: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据传是由一位唐代秦淮的青楼女子所作,她邂逅了一位忘年知己,两人情深意重,感情羁绊互相交织,却因年龄的鸿沟而无法长相厮守。也许两位素未谋面,但是必定有着相同的志趣,是相见恨晚的知音。可惜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她出生的时候他已老去,只能成为彼此心中永远的遗憾和念想。


每一首诗的诗人都未曾像李白、杜甫那样青史留名,流露出的情感却毫不逊色于其他著名诗人。他们的情感随我一起跨越千年,让现在的人们得以看见。


走出去,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地。我随机找了2位和我们一起参观长沙窑的路人,采访关于中国古代陶瓷有关内容,却得到的答案都是:“听过,但是都不懂。”他们说,自己每次都会去特意看陶瓷展,但是真正要说出个一二,却不明所以。对于那些无名的诗词,也是没有过于留意。


其实,这不就是我们可悲之处吗?有时候,过多关注瓷器的样貌,却对瓷器的历史只字不提,往大点看,只关注表面文章,却不知道其中的内涵,这就是我们要改变的地方所在啊!

我们计算着千里万里,计算着一年一月,却无法计算人心的距离。一别行千里,再见已暮年。






3

胡恺妍


博物馆去过不少,这是第一次单独和讲坛的伙伴们同去,感受不尽相同。我们做了详尽的攻略,是直奔着上博东馆陶瓷馆——准确来说是那其中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彩陶罐,和上面佚名的唐诗去的。或许这只是游客们走马观花的一隅,但是却有这样六七个志趣相投的伙伴愿意细细品味那些写在陶罐上的,在唐诗史上“惊鸿一瞥”的无名之作。


第一次来我理所应当地走错了入口,在集合地点的对面寻找半天才匆忙地绕路跑去,幸好伙伴们愿意等我。初来乍到的小单也和我们同去,大家似乎都很照顾她。


我们一行人鱼贯而入,绕过人群,在历史的回廊中追寻所求的答案,也时不时放慢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展柜中两个唐代仕女的陶俑使我忍不住驻足欣赏。一位是富态的,两手放在胸前出作揖礼,一位身材纤细,手在胸前举起,且面含笑意,似乎欲言又止。一胖一瘦,一静一动,达到了美妙的和谐。有同学说唐朝的纤瘦女子或许会遭到歧视,在这里却打破了这种有些刻板的印象。她们站在这里,凝望,诠释着开放包容的艺术。


唐诗展柜已经近在眼前。我们便都心中一动,迫不及待地便想细细品读那些经过岁月风沙,若隐若现附在陶罐上的千丝万缕。要说那些思想家、诗人们在抒发情感的同时潜藏着自己的更多抱负,佚名们则是在不加掩饰地、更具象地表达自己的快乐与痛苦。


写于陶罐之上,我看得到,我能理解。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几句话重叠反复,我和“君”的情感羁绊藕断丝连,似乎我们从未见面,但定是彼此相见恨晚的知音。可惜我们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只能成为彼此心中深深的念想。


写者何人?或许是思念心上人的女子,抑或许是追寻真理道路上的某个参与者。但是他写下来了,给了我共情,思考和猜测的空间。


甚至我也有了这样抒发情感的冲动。想到的就写下来吧,哪里都可以。


我们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一开始只是一个同学小声辨识着上面的字迹,接着又有几个同学跟着她念起来,最后我们一行人调整了节奏,便一起诵读。


“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卖人看。”

“夜夜挂长钩,朝朝望楚楼。可怜孤月夜,沧照客心愁。”

……

这一幕被身边的一位参观者拍到,很快我们便加了微信。她表示虽然自己并没有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但是被我们的朗诵有所触动,也决定深入了解一番。我们很惊喜,虽然并不是主动采访,却达到了不可复制的效果。这样的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着古今,感动着一个个细腻的普通人。









北宋登封窑



珍珠地划花花卉纹瓶











-THE END-





供稿:朱泽楠

排版:吴亦非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