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泽楠:关乎艺术,更关乎艺术“史” | 助教之声

文摘   2024-06-18 11:56   上海  


《艺术的故事》皇皇巨著,不少人连同我在内,初见难免心中发怵。但当真打开来,读进去,会发现远比想象中通俗易懂,配上书中的精美插画,走一遍自远古开始的“艺术”之旅并非难事,也颇有乐趣。


《艺术的故事》(英)E.H.贡布里希著


不过,自我阅读是一件事,带着同学领读是另外一件事。


对于年龄普遍较小的同学来说,老老实实读完布置的内容是一难,真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二难,能够将艺术史前后自觉前后串联,看到“艺术”概念的在不同时代的几次大转折,意识到“美”并非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就更难了。


所以,如何将这一条艺术史上的发展脉络,简明扼要地向同学们表达清晰,并邀请同学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来同走这条路,是整个领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的问题。

本次领读形式同之前一样,三次面对面交流的领读机会,分别对应了:


-第六章《十字路口: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

-第十二章《征服真实:15世纪初期》

-第十四章《传统与创新(二)》



而这三章恰恰是三次较大的转折,下面以第六章的读书领读思路为例,简要谈一谈具体的领读方法。

第六章的标题就颇有意味,十字路口势必意味着两条路的交汇,那么分别是哪两条路,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这两条道路的交汇,落实到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又有什么样的体现?而从时间跨度来看,5至13世纪显得尤为漫长,这又意味着什么?


提前布置的读书预习,也是试图帮助同学进行对应的思考和理解:

阅读作业:

  1. 在图87或88中选择一幅,当你看到这幅画时,是否能找到其中埃及艺术或希腊艺术的影响?试具体说明。

  2. 为什么拜占庭没有继续发展希腊艺术的精美和谐,而是走向了另一条路?试从基督教地位变化和绘画目的的角度思考。


在图87中,埃及力求清晰的思想和古希腊时期已被掌握的衣褶、阴影、短缩的画法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为中世纪基督教所强调的目的服务,即力求清楚显明的。


当同学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发现,之前曾经阅读过的古希腊、古埃及的对于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并没有全然湮灭,相反它们成为了“原始手法和精细手法稀奇古怪的混合”(p136)


宗教成为了影响艺术的关键因素、如何评价、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再是由艺术家,而是由宗教来决定。


图87《面包和鱼的奇迹》镶嵌画


在图88中,则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领读时,邀请同学对这幅画做出了一些简要的描述,包括构图中圣母子之间的关系,随后则提供一些其他的圣母子画像,帮助同学意识到被构建起来的“传统”究竟是什么?不是母亲带着孩子的图画都能成为“圣像”,“真正能获得承认的,只有那些根据古老的传统尊之为神圣的典范类型。”(p138)


图88 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


这或许就又能帮助同学理解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为何这一段时期如此漫长,因为传统要求稳定、重复,而创新或者反传统恰恰被认为是危险和不敬的。


在完成了引导之后,同学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这次读书小组,我们以他的标题“十字路口”的含义为切入点开展。十字路口的中心点应该就是当时的艺术形式即延续了之前的艺术特点同时又继续发展了基督教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段时间很长,说明这段时间的艺术特点很相像,也能说明当时的艺术家也认同前辈的一些艺术理念吧。

@杨沁彦

我深刻感受到艺术并不仅仅是艺术,更要放在历史中去看它。每一种艺术的变化,都有原因,而其原因除了画家自身外必有其历史的更深层原因。

@周雨轩

读书小组讨论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关于标题“十字路口”解读的,我觉得拜占庭帝国的艺术可能更倾向于“十字路口”的一种状态,还没有呈现出对某一艺术风格的大规模使用,反而是都“沾”一些。比较大的收获在于发现很多看似无关的事情之中,其实有很大的关联,比如政治和艺术,一幅画可能不仅仅是它本身,它身上也承载了历史。

@陈秋吟



当同学们能够认识到这两点之后,阅读之后的对于“传统”的颠覆,以及艺术挣脱宗教的束缚,就会更有感触,而帮助他们对于艺术史的变化有一定认知的目的,也就可算稍稍达成了。




助教简介

朱泽楠,讲坛助教,文哲书院主责导师,国际课程高中老师。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