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我们来到宝山,在这片曾经抗日将士死守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会战纪念行走。师生在讲述中、在诵读中,共同纪念为这片土地、为国家民族独立而埋骨于此的那些留下名字和没有留下名字的将士。
从宝山滨江看地理形势
行走从宝山吴淞口滨江启程,在初夏已然有些威力的日头下,从脚下土地的起伏,引导学生观察环境的特殊性:宝山城外的滩涂地,和日军登陆地点选择有关。在滨江,则通过现场的纪念标志、吴淞口和长江的方位,让大家遥想当年,还海陆空共同夹击下,反登陆战的激烈。
张诺
这一次行走,我们先从河滨开始进行。我们随着樊老师的脚步观察到河滨两旁有很多纪念的徽章和标志,然后樊老师向我们问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会章和标志,让我们观察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这是我才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上面写了很多学校,樊老师,这才为我们解释到原先这里是有很多学校的,而且这里的学校都是很顶尖的,可是因为后来日本人的侵略导致这里被夷为平地,所以这里原先的许多学校都到了别的区重建,而这里也就没有留下什么。
坚守城池的英烈
我们进入淞沪会战纪念公园——也就是曾经宝山县城的边缘,现在还留下了一小段夯土城墙。行前分组准备了不同人物,在姚子青营长牺牲的现场,我们讲述他的故事,献上献花;也整体了解“血肉磨坊”罗店争夺战的惨烈……
胡艾洁
一路上走走停停,同学们也纷纷各抒己见,我也破天荒地开始主动性的思考:“网络上对蔡炳炎烈士的记载并不多,对他的重视并不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他临死四天前的两封家书中,可以看出蔡炳炎烈士对身后事都做了详细的安排,包括日常用度的管理,儿女的婚姻以及幼子的抚养等,这正是体现了他在征战沙场的同时,也依然顾及着家庭。”“是啊,战士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都有家庭,都有儿女和长辈,却依然义无反顾的选择征战沙场,奋力拼搏,却慢慢地被世人遗忘,慢慢埋没,在世俗的长河中,这就是现在最可悲的地方啊!”
俞悦尔
老师让我们分组了解许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英雄的故事。最触动我的是姚子青烈士的故事,在守护宝山城的战役中,他带部在弹丸之地中死守,阻拦日军连片、互相呼应,最终整个部队只冲出了一个外出传递情报的人,其余战士全体殉国。樊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姚子青烈士的照片,同学们看着图片里看似文弱的一个书生形象,纷纷发出感叹,是怎样的爱国情怀才能让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死守着祖国的国土,那是一种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民族幸福的伟大情怀,同学们不禁纷纷为这样的情怀动容。大家在姚子青烈士的墓前三鞠躬并默哀,并为用自己生命换来我们今日幸福生活的英雄们献上我们的花束和悼念。
纪念馆内的分组探究
在淞沪会战纪念馆内,我们整体观览纪念馆的介绍,也分组探究高志航、沈崇诲、阎海文、路景荣、雍济时、苏克己、饶家驹等重点人物的事迹,讨论了如何通过展板,更好地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战争英烈的事迹,理解战争中个人的奉献和牺牲有怎样的意义价值。
陈煜
展馆内的布置可以说是非常有历史的厚重感,标题,展品,文字与照片,尤其是那座无名烈士的纪念碑,无不在向我展露着这场战争的厚重。从很早以前,樊老师就讲过名字被记住这件事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而如此之多的无名烈士却无法被世人铭记,属实是一种悲哀。至于行前讲座的标题“还原真相是对抗战的最好纪念”,则是我这次参观中一直记着的一件事。
在讲座中,樊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战场的思路,就是结合“铁路”这一要素去分析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铁路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尤其是在当时,可以说有了铁路就赢了一半的情况下,这么做就十分有必要了。而有意思的是,展馆之内着重展示的确实几个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人物的故事以及这场会战对于全国的意义,关于这部分的分析却比较少。而除此之外,对于典型人物的介绍也只是介绍一下生平与事迹,而没有讲他这个人本身。在很早之前的鲁迅行走的时候,我至今还记得鲁迅的另一面,而放到这里,只介绍他们抗战的事迹与精神而忽略了他们本身的人格,是否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遗忘呢?
除此之外,我认为展馆内对于中国之外的描述也有点缺失了。虽然是淞沪抗战纪念馆,但是弄清楚为什么抗战,为什么这样抗战,以及敌人这么做背后的愿意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近代中国史与世界史不应该是分开的,这点在我听完讲座后印象尤其深刻。因为很多人说日本军国主义怎样怎样,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的是日本民众为何能选择这样的路线,以及他们选择侵略的愿意,也能够借鉴与反思他们与我们现在是否具有某种相似性。
我们还记得
这次行走,我们一起诵读了很多的诗歌,我们在姚子青牺牲处诵读“六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我们在无名英烈纪念碑前,诵读“他不知善不择善,却教育了我们”。我们在长江边,诵读“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在诗歌中,我们和那段历史,和那些牺牲的将士,重新建立起情感的链接。
姜子麒
我们翻出奥登的诗歌齐声朗诵,结束后老师问哪几句不理解
“‘又被他的将军和他的虱子所遗弃’,为什么这么写强调被虱子遗弃?”
“就是他已经死了,自然就虱子都没有了,虱子是寄生的。”
战争中为了大局将军不可能为了一个甚至不相识的士兵而悲惋,但是当他们的名字已经被忘记,痕迹被一年一年的风荡平,这里还剩下了他们的什么呢?
“你们不觉得‘他不知善,不择善,却教育了我们,并且像逗点一样加添上意义’这句很耐人寻味么,为什么这么写?”
话音落下没有人敢为这些英雄找个借口,但实际上也不需要借口来掩盖不那么崇高。
老师于是自己解答“他们不晓得什么反法西斯啊自由啦之类的,他们只知道当兵也许给他们什么好处,还有很大一部分就只是被抓壮丁了。”
对啊,他们不是斯巴达贵族总明白某种崇高的真理和追求,他们每一个都只是一个人——以至于身上存在着许多卑劣的或者拿不上台面的自私或者什么。他们每一个人更不是大思想家不知道什么是反法西斯什么是正义。但是毫无疑问的他们前仆后继地为了一个无比高尚的目标,也许是要保护自己的妻儿父母,也许当初不情愿来或者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也许就只是穷途末路的人…
可是这些人为了这片土地和所有的人付出了几乎一切,义无反顾地…而今这些人的名字却已被大多数人忘记,后人赋予他们的崇高他们也许根本就不理解,他们需要的难道不是被记住么?
把纸张放下,同学上前献花。默哀中我想他们也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团体,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有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尊严和自己选择的意义。用某种崇高的理想定义显然是对他们的忽略…
夏婧瑶
我们坐在草坪上大声朗诵了几首诗歌,到最后,樊老师的声音有些颤抖,虽然没有表露在外,但我能感受到樊老师的泪水即将夺眶而出。他用激动又有些悲怆的声音向我们说:“中国人的本性是遗忘。我们都希望避免‘遗忘’这一类悲剧的发生,可是这样的悲剧时刻在上演。你们要想想,为什么这样的悲剧会发生在我们的民族呢?……”其实不只是中华民族,全人类的本性都是遗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只是中国,其他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肯定也做出了如此之大的牺牲——凡是有战斗,就必有死亡。凡是有死亡,就必有遗忘的那一天。这又让我想起了在广西行走时樊老师说的“要克服遗忘的本性”,以及行走汇报时我的分享——“死亡不是终结,遗忘才是”。但是如今我们这些生活在如此盛世、如此幸福的生活下的人,却遗忘了幸福的来源——那是千千万万像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换来的,例如阎海文,他们舍弃了家庭、舍弃了情爱、舍弃了青春、舍弃了近乎一切,他们只为了那个他们渴望的光明的未来——他们并不能知道未来是如何的,但他们坚信自己的牺牲可以换来万千国人的幸福。“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脚下踏着的每一寸土地,背后都是抗日英烈们用鲜血争取来的。我们对他们的遗忘,是否就等同于对于自己幸福本质的遗忘呢……有时,三言两语真的道不清我内心的感受。
“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如今,望着平静如镜的吴淞江,我们却不见“波涛如山”。这究竟是出于漠视,出于淡忘,还是出于“万千国人像是已经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行后记:#诗歌的力量(万蓓蕾老师)
淞沪会战行走,虽然准备了很久,也查找了很多资料,不过最后,核心部分都还是樊老师讲的而且,因为最后樊老师讲述时的动情和代入,让整个主题也得到了升华。我对一般的“情感升华”总是抱有警惕,但这一次,最后再一次读林徽因的《哭三弟恒》,因为这次充分的准备,对最后那句“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有了切身的体会……
第一次诵读诗,是在讲述上海整体局势,从地理角度推测战局和可能阻击点时,用陈梦家在“一二八”后所写的《在蕰藻浜的战场上》,“血花一行行/间着新鬼的坟墓”。第二次诵读诗,是在姚子青营牺牲地,“六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为何要死守?值得吗?田横和他的追随者的忠义……
第三次诵读诗,也是从纪念馆出来,用了奥登《战时》中的一首《中国士兵》。樊老师问大家,为什么要说“他不知善,不择善,却教育了我们”?我一开头把这首诗放在这里,是因为想在这里讲述“无名战士们”牺牲的意义。我读到这句时,也考虑到了这是在说普通人,但也就没有细想。樊老师以此引申了湘军、川军、桂军等等部队的士兵,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战争的大目标,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
最后的总结交流环节,用了三首诗,这也是我重新理解诗歌在纪念性行走中的作用。让学生交流了路景荣、高志航、沈崇诲、阎海文、苏克己、饶家驹等战争中英烈的事迹后,一起读了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没有查过戴望舒的经历,所以也就不知道原来“残损的手掌”是他真实的经历。从抚摸地图,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永恒的中国,不只是红色中国,也是中国的整个江山。也用参加了远征军的穆旦的《赞美》来为这个有着多年耻辱历史的民族鼓气,“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而最后,在讲述了朱耀华、王凌云等参加抗战的老兵后来的命运,也讲了历次运动对国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的摧残,一种深深的悲哀油然而生——我们对抗战的纪念真的够吗?我们有地方去纪念为脚下这片土地牺牲的人嘛?我们真的把荣誉和尊严给那些浴血奋战的国军将士了吗?这时候再来读林徽因的《哭三弟恒》,那“相信今后中国人的幸福要在自己前头”的弟弟,“交出来一切”,却被当时,也被现在的国人遗忘……她的预见性,真的来自她对中国人的认识。
作为纪念性行走,在整个过程中,共设置了三次的献花仪式,必要的仪式也让情感得到表达和激发——第一次给战死宝山的姚子青营的将士,第二次给无名战士,给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甚至可能走了整整一个多月,但在战场上一天就被血肉磨房碾压的士兵;第三次,是助教一起把花抛入长江,献给那些活了下来但在49之后,被不公正对待的国军将士……
供稿|万蓓蕾
排版丨周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