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词有怎样的差别?词为何会在中唐晚唐后兴起?词又有怎样的价值意义?
新学期的第一次文学讲座,樊阳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讲座《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兴起和李煜》,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这些问题,并带大家理解词的价值和意义。文末有彩蛋哦!
词兴起的背景
词——这种和诗不一样的文学体裁,为何会在中唐晚唐后兴起,大家在樊老师的引导下展开了探究
+ + + + + + + + + + +
姜子麒
词的诞生主要的因素如老师所讲,同时也是中唐之后文人对于自己向内的求索,这样一种审美价值或许异化成了明清时期的怪异中国式的对于“高雅”的不懈追求。另一点我之前在预习中提到过朱熹的诗经集传对于“兴”的说法,我说词的兴意半即足够了,当时像白居易或者曲子词算是不成熟的写法,可是后来发掘这些词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常见的婉约宋词……似乎也不能那么以偏概全的说了。
+ + + + +
早期的词作品
早期的词作品是怎样的?在围绕这个问题的探究中,敦煌曲子词和李白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 + + + + + + + + +
余昳
最初的词被视作下三滥之人所作的靡靡之音,不会被史籍记载,是敦煌的藏经洞保存了它们。提起敦煌会想起阳关三叠和春风不度玉门关。曾经去看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西域的历史,注意力都聚焦于郭昕孤军坚守安西42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悲壮。此生不能回到大唐的这些人,他们的内心情感被敦煌曲子详尽地记录下来,去读征夫数载二首,“征夫数载。萍寄他邦。”、“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卦卦皆虚。魂梦天涯无暂歇。”、“待公卿回故里。”几句,喉头发堵。这些此生回不到大唐,不见九座汉家陵阙拱卫着的长安的人,终其一生他们忠信的唐朝都不会知道他们“生死大唐好。愿皇寿,千万岁,献忠心。”的心声。清保卫乌鲁木齐的徐学功等到了清廷派来的左宗棠;安西大都护郭昕与他率领的白发苍苍的将士没有见到张议潮;这些群词于敦煌藏经洞静默了千年,终于被大唐故土的后人再次发现。
+ + + + +
+ + + + + + + + + + +
张文景
在本次讲座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献衷心》这首词。在预习时,我不了解这首词背后的历史,也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相较于预习单上的其他词,他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所以我没有过多的关注它,把它列为人们单纯地想歌颂盛唐这一类。带给我的感受也是像空中的云一样轻飘飘的。但了解到背后那段悲壮的历史之后,我突然感觉这首词变得沉重了,他没有作者,所以这首词不只是代表单个人的思想,而是一群人共同的想法。在不被世俗认同的情况下,在与故土分离,凭借自己的力量与吐蕃对抗的十余年里,他们一直心怀大唐。特别是看到樊老师在地图上画出他们从西域穿越戈壁沙漠徒步到长安时,我内心是十分震撼的。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出生在西域,被吐蕃控制的西域,所谓的故土—大唐,只存在于老几辈的话语中。我们为了重返故土,要凭借自身的力量穿越戈壁沙漠,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如果没有强大的信念,我认为没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完成这一切。但张仪一行人做到了,他们的信念是对故土的怀念和热爱。这几句词更像是他们的宣言,他们是宏大的,有气势的,有力量的。他是一群人的信念汇聚在一起的产物,爆发出远超个体之和的能量,推动伟大的变革,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在读这段时,我是有感触的,是能感受到他们那种决心和热爱的。一群人的信念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成为一种传承,激励着后代人继续为之奋斗,这可能也是即使时隔60多年,但仍有人愿意跨越长途来找寻长安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
方萱沂
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敦煌曲子词》以及它背后沙洲归义军的那段故事。在课前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我觉得这首词很奇怪。“望丹阙,步步泪,满衣襟。”“生死大唐好。喜难任,齐拍手,奏仙音。”等句子,在艺术上好像没有特别之处,从内容上来说也很直白,甚至过度,给我以一点点“谄媚”的感觉。但是在我了解沙洲归义军的故事后,这首词变得分外感人。是苦守大漠戈壁中的孤城十年的坚持;是过了六十年,两代人,依然心向故国,起义抗争,翻过蒙古高原也要与唐朝廷取得联系的执着;是唐朝无暇顾及,自治下的传承与延续。于那些晚辈而言,“大唐”不过是先辈口中的一个概念,他们从未见过大唐,也永远未能回到大唐,但他们却写出“大唐生死好”这样的句子,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强大的,绵延不绝的信仰的力量呢?我忽然联想到飞虎队,飞虎队中很多是二代,甚至三代华裔,故国不过是他们长辈口中的一个概念,但当他们听到这片土地正遭受磨难时,他们义无反顾地回到故土,用生命捍卫它。而香港/台湾不过是离家几十年,很多年轻人已失去了对祖国的认同。当我再次回看莫高窟中“中唐”,“晚唐”的壁画与塑像,他们不仅仅是佛教的艺术,更是唐的文化、精神的凝华。
+ + + + +
+ + + + + + + + + + +
官乐欣
在《忆秦娥》当中,我深刻体验到词内容和实地相结合品读所带来的震撼。在地图上标注好词中所提到的地点,发现它们全都围绕着长安城。一维层面上的词一瞬间升维,来到三维的世界。暮色降临,再往前一步,那便要告别了。好像自己走在灞陵上,一回头,那就是长安。而老师提到的上海话版本《忆秦娥》这个点更有意思。吴语中几个字短促收尾的音就像是人在抽泣时所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无限的忧伤。也让我对于整首词音律与内容相和谐的统一而感到惊讶。
+ + + + +
+ + + + + + + + +
词的意义和价值
词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同学们这样说
+ + + + + + + + + + +
陈秋吟
尽管“词”一样也诞生与民间,但它的处境却略显悲惨,由于艺术性不同,常常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靡靡之音”。可就是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体裁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是顺应时代的。它能够让一个人把自己最原始的、真挚的情感从历史、文化、志趣、道义等诸多光鲜亮丽的概念之中抽离出来,回到这个人的自身。词在中唐之后的盛行也证明了人身处乱世的情感需求,当我们发现外面的世界不再繁华,不再欢乐,不再能寻求到什么依靠的时候,我们会继而转向自己的内心,寻找精神的寄托。“词”并不要求去承载这么高的价值,反倒是让每一个人去抒发一种直白的的,从个体出发的“人”的情感。它可以是全城百姓的赤胆忠心;可以是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也可以是世俗生活的情真意切。正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浓”,抒情不再浮于表面,精神不再向价值妥协,真实的人,真实的灵魂,造就了“词”的伟大。
+ + + + +
彩蛋:上海话版《忆秦娥》
供稿 | 刘尧
排版 | 吕成
以人文得自由,在探索人类文明的旅途中邂逅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