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陪京之南居汉之阳 | 襄阳宛城武当行2

文摘   2024-07-24 09:37   上海  


写在前面


行走


2024.05

五一,讲坛助教和共同体老师共同进行了位于中国“中心”交通要道:南阳盆地及周边的行走。

第二天,我们驱车从襄阳到南阳。南阳和襄阳都在“争”诸葛,我们的第一站是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观地形,似乎还是襄阳古隆中更形似。而南阳汉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让我们震撼。南阳在两汉时期出了很多名人,下午,我们去拜谒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张仲景墓)、南阳府衙,并参观南阳市博物馆。

▲诸葛庐前合影

南阳襄阳之争



樊阳老师:

    南阳诸葛庐最吸引人的是清朝到民国时期的各幅对联,耐人寻味。可惜多少人都错过了……

▲南阳诸葛庐中有趣的对联



万蓓蕾老师:

    “南阳诸葛庐”,南阳的第一站又是诸葛亮的草庐、武侯祠。襄阳和南阳,从清朝开始争到底哪里是诸葛亮的隐居地。为什么是清朝?

    在快到的时候,樊老师突然问到:去年南阳那个社会事件是啥?这才想起来去年南阳迷笛音乐节事件同行的河南老师甚至说,不知道这件事情……樊老师说是河南媒体的屏蔽,但我更觉得,是信息茧房的问题,但这也说明了河南可能普遍回避这个问题。从迷笛音乐节的舆论后续,就会看到河南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刻板印象,而大家普遍的印象又激发了河南人落寞的情绪——从中原的中心高地,一落千丈。

    南阳呢?可能也是如此,从过往的枢纽中心,变得默默无闻……那种心理落差,再加上河南湖北分开了南阳盆地,以前是一家的,后来,地位不行了,也就要去争这些了……

    不过,后来看了武侯祠里的匾额和对联,还是很有意思的,不像襄阳武侯祠。也可以看到,南阳清朝时候,依然文风昌盛。

    昨天所见“抱膝亭”,今日又见“三顾祠”。纪念一个“事件”的祠堂,也是闻所未闻的。为何要纪念一个事件?我觉得,可能也和清朝廷推崇刘备礼贤下士有关?樊老师说,可能也没那么刻意。那为什么呢?写反馈时候再想想,很可能是和文人渴望圣祖有关。毕竟,这是更加根深蒂固的纪念。

    还想到了我们对于诸葛亮的崇拜很有意思,把他当做了“智圣”,智谋取胜。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诸葛庐中的各式牌匾,象征着古往今来的各种崇拜

汉画构建的世界想象



樊阳老师:

    在国家一级博物馆一一南阳汉画馆流连忘返,特别是天文馆。那日月星辰羽人王母女媧伏羲构成的仙话世界曾如此美好地飞动在阴阳两界。

▲樊老师在博物馆中同汉画像砖的合影



万蓓蕾老师:

    南阳的重点是汉画像砖博物馆,也已经陆陆续续看了中原主要地区的汉画像砖,但每次看,都会特别惊叹于汉代人们的想象力。特别是看他们对于天文、神异世界的想象,有种蓬勃而发的生命力。而且,简练的线条、块面,又特别有动感和冲击力。以及,我喜欢汉画所构建起来的神、仙、人、兽的世界,没有什么界限,甚至风雨神一起努力吹气和倒水,被泽人间。

    突然想到,和前两天讨论的中国人“化虚为实”的实践(抱膝亭、三顾祠)联系在一起看,这种“具象化”其实在汉代体现得更为显著,太阳神鸟、疫鬼化身为牛,风雨雷电的具象化等等……这也是很多文明早期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教化”的一部分,用图像的方式展示对于现实和死后世界

    许阿瞿是一个五岁早夭的孩子,但他却在博物馆永生了——成了互动屏幕的引领者。他坐在一副画轴的一端,看着杂耍百戏在眼前展开——你所未曾见的人间游戏。深深的哀伤……想起以前在隆德,天好的时候会绕道城外一个墓地,有一个天使的雕塑,也是刻下了父母的爱……

▲在四神图前的集体照

    虽然是国家一级馆,也试图用主题“社会生活”“升仙”“角抵”等,但问题也是突出的——没有把砖石还原到墓室的具体环境中,非常多的信息流丢失了,于是,就更多变成了脱离环境的艺术作品。比如看到一个以白虎中心的石刻,樊老师说很独特,没见过,我在想,如果是在墓室西边的呢?似乎就说得过去了。不过,是不是也可能因为出土时间过早,或者很多被当做过石材,已经不可考了呢?缺乏实际环境信息,比如我们拍集体照的四神图,作为屏风式的立版和实际在墓室天顶上的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想象了一下墓室里铺天盖地的浅浮雕,有种诡谲之美。


缺乏了环境的汉画,所解读出的世界观也是不同的,甚至会发生错误。我在看到人和牛角力的时候,就想到了毕加索的画,想要回来找出上次看毕加索展的照片。选照片时,突然意识到,其实展馆单独拎出放在“角抵”部分的图像,和后面“升仙”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画神人斗牛,因为牛是疫鬼的化身。这就和西班牙斗牛完全不一样了。细想,共同点也有,都是挑战自然,只不过,一个是想象的自然,一个是真实的自然。


博物馆看什么呢?



樊阳老师:

    南阳的铁器都是向南和西外调,应该是走水路。后来,南北对峙,南阳也就失去了其地位,而那些手工艺人也就流散了。而当时,北方的冶铁中心是邯郸,一直延续至今。东边还有遵化。当时,河南的冶铁业是最为发达的。

    还有,就是需要盐铁专卖制度的影响,这对南阳的繁盛可能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然后汉朝初年,冶铁技术刚刚发展起来,而且用于军事,根本也还没有普及到民间,专卖有一定的意义。但后来,盐铁专卖似乎更多是对盐,是不是因为铁不是日常易耗品?待查。

▲来源:南阳市博物馆



万蓓蕾老师:

    南阳市博物馆,外观和图书馆一起,构成了“宛”字,本意不错,但内部空间就被隔得很乱。内部空间指引不足,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它以“历史螺旋式上升”为设计理念,所以根据惯常参观思路,按照指示到了三楼,没有找到合适的入口,就在中间插入开始看……

    而且文旅大热以后,博物馆也就成了人流巨大的场所,观展体验就乱糟糟的。昨天出来的时候,樊老师就提了一点:这个博物馆又是主题先行,着重体现出我们南阳多么辉煌!今天早上,樊老师又提示:其实要去研究一下,为什么南阳在两汉以后就衰落了呢?

    博物馆本身的文物很多(第一次看到把盘匜叠在一起展示的,省地方嘛?),特别是两汉部分,也是南阳人特别自豪的时代,出了刘秀,还有那么多的厉害人物。看汉代文物,是会给人一种“自足”感的,甚至连镇墓兽都自带“萌态”,属于“小红书”喜欢的引流款。但是,为什么是南阳?为何“文明在宛”?出发前,樊老师给我通讲的时候,就提及了要查一下新石器时代的古文明,南阳盆地作为通道作用如何展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如何交汇融合,有什么体现。看懂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本来就难,其实需要更多有意义的比较,让大家能直观看到不同文化风格在器物上是如何体现出融合或者借鉴的。但在博物馆中,缺乏必要的展现。

    汉代部分,有一块展板吸引了我的注意,是说南阳的铁制品外调,而且这是当时的冶铁中心,技术高超。技术高可以想象,手工业的发达和文化本身就关联在一起,但铁矿哪里来?后来的衰落和铁矿消耗有关嘛?没有查到这方面的资料,也错过了瓦房庄冶铁遗址。

    今早我研究了一下论文,樊老师又结合地形图和历史地图看了一下,综合来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边地和内地身份的转换。南阳作为南北通道,甚至是地理的“天下之中”,在战乱时期,长期是南北争夺拉锯战所在。而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很多将领。南阳在东汉的兴起,和这里作为“帝乡”和很多豪门贵族故土有关,对家乡有很深的情结,也就会有更多投入。但随着时间流逝,故土情结淡了,政治倾斜也少了,但文化和经济本身有滞后性,所以依然繁盛。但再一次的战乱,这里又遭到破坏……再到了隋唐,武关道上的穰县成为邓州州治所在,南阳地位也就一落千丈了。到了现在,更是成了没落的县城了。

▲令人意外的盘匜展示方法

▲可爱的镇墓兽

府衙建筑的新思考



樊阳老师:

   南阳府衙门古建筑有30多座共140余间,被称为中国清代唯一一座保存至今而且布局依然完整的府衙建筑。不过当时淮安府衙也这么宣称,大殿广场似也更大。其他县衙更去了不少。这样的建筑群其实是反思传统专制体制的地方,只是很多人到此并非如是……

▲“豫南首郡”



万蓓蕾老师:

    樊老师讲,府衙应该是一个让大家反思专制制度的地方。而更多的……我们是用来弘扬官府权威,彰显儒家教化之功的地方。对外的大堂,用来“化被群黎”,表面看上去,教化黎民百姓,看上去没什么问题,但以什么教化呢?到底是教育还是愚民?“无讼”作为最高理想,那就是缺乏对于律令的尊重。对内的厅堂,也是不断在说“清廉”……基本的原则就是:凡是不断张扬和宣传的,一定是做不到的。

▲府衙建筑中彰显“儒家教化之功”

我们传统的管理,和博物馆一样的,体现的就是一种宏大,缺乏对技术的尊重,不鼓励联系和思考。所以,反而看到“验尸”的手册,我觉得颇有意思。管理不是制度和口号,而是具体事物如何处理。啥时候我们愿意放弃“宏大”,也许就可以有所改变了吧。

▲集体合照

供稿丨万蓓蕾

排版丨张瑞涵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号,关注我们在人类文明长廊中的行读。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