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炜:在历史背景与哲学思辨中,咀嚼《一九八四》的幽微|助教之声

文摘   2024-07-30 14:32   上海  

掐指一算,从2017年参与讲坛的“寻找西夏,丝路探秘”暑期行走开始,我已经与讲坛共同度过七年的光阴。这七年里我在讲坛扮演过五花八门的角色:比如曾经作为文哲书院的主责导师管理学生工作;曾经与万老师一起打造隔周一次、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时文讨论;还曾经激活过自己的艺术细胞,设计了行读万里的logo和2017年丝路行走、2018年河南行走的主题文化衫。



读书,使人洞悉事物本质。

历年

变化的工作内容让我乐此不疲,而这七年来一直承担的读书小组领读任务可能是其中最具学术挑战性的!2017年至今,我在讲坛先后带领学生阅读了《论语》《枪炮、病菌与钢铁》《纳尼亚传奇》《艺术的故事》《他们应当行走》《希腊古典神话》《人类简史》《世说新语》《像唐诗一样生活》《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一九八四》,从童话故事到古籍经典,从文学艺术名著到科普获奖好书,我从未被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所框定,读书本身就是一件教会我们人生不设限的活动。



读书,使人跨越时空限制。

本学期,我和田婍锦一起领读《一九八四》,作者在谈自己为何写作的时候说:“我给出了所有背景方面的信息,因为我认为人们在一点也不了解某个作家早期发展过程的情况下,不可能了解他的写作动机。他的写作主题由其所处的时代而决定——至少在我们目前这个喧嚣和变革的时代是如此——然而在动笔前,他会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姿态,那是他永远不可能完全与之脱离的。”同样,如果我们不够了解《一九八四》的写作背景,也会影响我们的理解深度。回想我初读这本书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也并没有去研究过20世纪的历史环境,因而并不清楚书中讨论的社会假设产生的原因,读后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便只是“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具体人物、情节俱已模糊,只剩下对于男主角最后对老大哥心悦诚服、发自内心之爱的惊叹还清晰如昨。这次幸得与田老师搭档,她为大家详细地解读了1936年西班牙内战的前因后果,这对我们理解这部反乌托邦小说颇有裨益。


当田老师问一群初中的孩子们:“你们了解爱情吗?”所有的孩子都支吾着羞赧地笑了,当天旁听的家长见此情此景也笑出了声来。田老师十分淡定,继续着自己的话题,并没有被这笑声影响,她真诚又严肃地从17世纪出现“自由意志”的概念说起,“这是人对自己的身体、灵魂主权伸张的宣言,人是自己身体、精神、行为的主宰,这意味着人不再为了上帝,而是为了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快乐,心甘情愿地去付出代价将自己的生命力量发挥到自由、自主、全方位的境界,目的是给生命一个交代。为此,人们先要确立自己的生存空间,让自己在某一领域里有立足之地,紧接着是爱情,它是生命力实践的一个标的,心甘情愿扛下另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将对方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为对方受苦,以此获得尊敬和爱。在这之后是领袖,为了人民的希望和梦想,不惜付出自己能够付出的全部代价。人们的尊重和爱都是来自于领袖背后付出的代价。”从个人到他人再到社会与国家,随着概念的生长扩大和推理的层层递进,田老师平静的语调中渐渐散发出一种理想的光芒与激越。我在一旁屏息凝神,内心十分感动,既是被哲学思辨的逻辑之美折服,又是对爱的奥义新视角的赞叹。孩子们也个个听得入了神,脸上的笑容早就被出神的思考替代。我想他们很是幸运,在这么年少的时候,就有人向他们如此解读爱。(大家可以在讲坛公众号复习田老师的文章从一九八四出发——你有没有不安分的灵魂?丨助教之声


田老师在大的历史背景和大的思想框架上给了孩子们广阔的视角,我则尝试在细节之处带领孩子们揣摩与体会。比如书中罗列了男主角温斯顿在工作时收到的包含大量新话词语的通知:

泰晤士报17.3.84 bb讲话误报非洲改正

泰晤士报19.12.83预报三年计划四季度八十三处错印核实最新一期

泰晤士报14.2.84富部错报巧克力定量改正

泰晤士报3.12.83 bb当日指示加加不好提到非人全面重写登档前提交


我请孩子们试着翻译一下这四条通知在说什么,虽然都是简单的字词组成的句子,但还真不那么好懂。孩子们很机灵,立刻反应过来数字是日期、bb是big brother的首字母缩写,前三条通知也相对好理解,无非是报纸上的一些数字需要修改;第四条却格外令人费解——“加加不好”要怎么断句?“非人”是指“非洲人”还是指“不是人”?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逐渐接触了书中所描绘的“新话”的一些特征,比如既然有了“好”,那么“坏”就不必存在了,因为在“好”之前加上否定词“不”就可以表达“坏”的意思了;而在“不好”之前加上“加加”,那便是表达“特别不好”“非常不好”的意思了。(前些天,我在学生的朋友圈看到了一个类似的表达“不嘻嘻”,我猜,通常“嘻嘻”拟声快乐的笑声,那么“不嘻嘻”应该就是在表达一种不快乐吧。)这种造词法看起来对于初学一门新语言的人似乎特别友好,不需要太大的词汇量就能表达很多意思了,而且词汇之间微妙的差异也被完全抹去了,表意的精确度好像大大提升了;然而事实上,当词汇的丰富度被大大削减的同时,细腻感情或精巧思想完全失去了准确表达的可能性。当然,这也就达到了英社的目的——借用语言来限制民众的思想,重塑他们的世界观及思维习惯。而“非人”既不是“非洲人”也不是“不是人”,而是英社用来对付异见者的方法——从档案中和活人的脑海中抹去一个人的所有痕迹,讲此人从历史的河流中完全剔除,在过去和未来意义上同时被毁灭,“非人”就是“将永远不曾存在过”!


与此类似,在分析温斯顿被捕后在101房间所经历的种种刑罚,我试图启发孩子们联想现实生活中自己可能经历过或目睹过的“身体倦乏”“精神操控”“认知否定”“层层加码”“颠倒黑白”“忽冷忽热”登登,让大家有可能去体会、理解温斯顿的意志和理智是如何一点一点被摧毁的。


在田老师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或许向这本并不简单的小说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


作者

郑炜,讲坛助教,国际课程高中生物教师。



读书,使人丰富精神生活。

供稿、排版 | 郑炜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