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山海关访古,碣石宫探秘|行走回顾1

文摘   2024-10-13 14:18   上海  


关外草原行第一天


   2024年7月27日,讲坛的暑期大型行走“关外草原行”开启。这一天北戴河飘起了雨丝,并不大但,秦皇岛地区多处景区都关闭,开放时间不定。后来我们调整了行程,上午去了山海关关城,大家撑起雨伞,在高大的城墙下思考不利用直接的测量工具估算城墙高度的方法,在杂草丛生的吴三桂投降的威远城城墙下讨论吴三桂的选择。下午去了北戴河海滨,一睹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波澜壮阔;远观老龙头,感受到长城最东直入大海的震撼;参观了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了解了秦始皇五次巡游路线的不同,也感受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野心(这就是秦皇岛一名的来历);还在海滨看到了在波浪中的三块巨石-----据说那是姜女坟。


   调整后的行程丰富充实,虽略有遗憾,但也有意外惊喜。



01

长城的象征和作用

   引言:“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知什么时候起,横亘在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长城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这座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被历代修缮,最初的作用是抵御外敌的长城在中国人心里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向往,“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山海关,穿过宽阔幽深的城门,仰望高大的城墙,抚摸斑驳的城砖,顿时心生感慨。




刘瑞琪(讲坛高一学生)


  一进入关城,我们沿着城墙向上看去,顿时感到一股压迫感。光看当然不够,想要弄清背后的奥秘还是要进行测量。首先大家还是按照习惯目测,个子偏高的同学的会感觉城楼比较矮一点,认为大约七,八米高;个子略低一点的就认为大约有十几甚至二十米高。大家众说纷纭,华老师提供了更精确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当人与城墙顶部呈四十五度夹角时,将高度转化到水平面上来看,再加上自身的身高,就能大致得出城墙的高度。”这个方法果然更加精确。看来,相比于生活经验,还是更应当去利用已学过的简单知识进行辅助。通过测量,我们得知了山海关城楼与陪都南京的城墙差不多高,顿时感受到这座关城的极高地位。




方萱沂(讲坛初三学生)


    在前往老龙头的途中,万老师提到,其实长城是汉族抵抗少数民族的防御工事,但是现在却被视为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交融形成的一个整体)的象征,这是有些奇怪的。 (试图从历史课本的角度进行一些解释)长城在特殊时期也是和平交往的场所——在长城边设立的榷场,以商业的方式进行相对和谐的交往。所以长城是不是可以代表民族交往的两种形式——和平与战争。正因为各式各样的交往,才让不同的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并且长城的高大宏伟似乎能代表中华民族顽强屹立的精神。(但是在高大宏伟的背后,是很多徭役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所以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刘翌童(讲坛高一学生)


    今天是关外燕辽草原行的第一天,我们探究了长城的象征和作用。我也对这两点感触最深。最先想到长城还有山海关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它们是中国的象征,是国家免受外族侵扰的不可缺少的军事防御工事。好像提到中国就想到长城;提到长城就想到抵御外敌。但今天跟着万老师和同学们的思路仔细想,这样一个中原用来抗击游牧民族的工事好像并不能代表现在文化民族大融合的中国,这好像是矛盾的。再细想我认为这也并不完全是矛盾的,长城引申出的还可以是一种跨越民族的意象:它可以代表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族侵略时的智慧;雄伟宽厚的城墙也是这个勤劳刻苦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最好象征(不论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都是如此),因此也不矛盾。



02

山海关关城:在威远城城墙下讨论“叛贼”吴三桂

引言

  吴三桂身上的标签很多,“冲天一怒为红颜”的痴情热血汉,主动打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关的“叛贼”,忠孝之子,骁勇善战的悍将,反清复明的领袖……历史扑朔迷离,功过自待后人评说。吴三桂为什么打开城门迎清兵入关,在他投降的威远城高大的城墙下,樊老师带领同学们重新认识了这位“叛将”,梳理了明末的历史,分析他当时面临的局势,然后请同学们分析个中原因。在历史发生的现场,重温那段历史,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多元,对吴三桂作为“人”的选择给予了更多理解和关注。



1

余路(讲坛初三学生

    今天是行走的第一天,雨断断续续地下个不停。 在山海关的外面,樊老师问了吴三桂为什么引请入兵? 大家揣测纷纷,为家人,为红颜,为利,为名声? 所有的设想中,我更偏向于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出于实际利弊的权衡。这样的设定,才更符合他作为一方霸主的政治眼光和军事谋略。 大明的没落没有给他一战到底的底气,在乱世中可以保存实力,左右逢源才是他心中理想的平衡。 我想或许吴三桂想让李自成和多尔衮斗争,他坐收渔翁之利。但是李自成在谋略上比较单一,他并没有玩政治的手段。刘敏宗的做法与其说是他对陈圆圆见色起意,不如说李自成等人根本没有认清吴三桂的实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吴三桂想要和李自成合作显然是无利可图的。 面对多尔衮,我认为吴三桂不是想要依附清朝,而是想要自己打出一番势力,只不过最后多尔衮的谋略才能更胜一筹,而且我们也从诗里读出了清廷对吴三桂小聪明的嘲讽,吴三桂才落得了投降的下场。我眼中的吴三桂,是一个政治家,有抱负,有野心,权衡利弊,追求的永远是他自己的利益。


2

余昳(讲坛高二学生)

     我非常喜欢在威远楼关于吴三桂的那段讨论。和非常亲近的两位同学挤在一把伞下去探讨一个人物似乎加深了彼此的羁绊,不谋而合地选择三个不重复又不冲突的角度。杨子宴认为吴三桂面对挟持自己父亲的李自成,在忠孝两难全间选择了偏向于前者的作法,让历史记载中自己的形象是“忠”;方萱沂认为吴三桂在看见李自成没有善待自己的家眷反而抄了自己的家后,会为了填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缺而做出改变;我认为无论如何他一定是为自己的利益出发,我是不信吴三桂只因冲冠一怒就放清军入关,这样的历史真相更像是后世统治者希望人们如此认为,从古至今红颜祸水、绯色传闻都比政治斗争更为人所津津乐道,而满清统治者入关后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背弃了与吴三桂因利益达成的约定,他们不希望自己在这段历史里受人指摘,陈圆圆就被推出来成为焦点。

3

过铭辰(讲坛初一学生)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一段是在一段低矮的城墙旁边的讨论,据说这里就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的地方,在这一个地区的讨论中。老师向我们抛出了三个问题:如何看待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爱情?为什么政府迟迟不修复此处?吴三桂放清军入关的原因?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的原因,因为吴三桂作为明朝的守边重将,对上(明朝)可尽忠,无愧于国;对下(家眷)则尽孝,对得起家人。是什么让忠孝两全的吴三桂选择放弃忠放清军入关,结果唯一的孝也因为家人被李自成杀死而消失,落得最后忠孝不全,被万人唾弃的下场?我认为吴三桂放清军入关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个人情感、政治局势和军事策略等方面。


03

秦行宫遗址博物馆


     在秦始皇巡游图前思考强悍的始皇和强大的帝国,我们既看到了始皇帝的雄心和气魄,也捕捉到了一统天下之后,作为孤家寡人的他内心的恐惧和虚弱。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多么像神,最终他还是一个人!


余昳(讲坛高二学生)

碣石宫遗址里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画像,却没有看见具体介绍曹操和唐太宗的板块。这是否说明曹操与唐太宗所登临的碣石地点明确不在此处?因为这里标明了是秦碣石宫遗址,秦始皇曾经到来此处,那么汉武帝当年巡游所至碣石宫能确定就是北戴河这一座吗?还是说临碣石是碣石这块区域每个行宫都待一遍?当年随侍泰山封禅的汉武朝重臣们也踏足过这里吗?


刘尧(讲坛助教)

多次在讲坛听到樊老师讲对秦始皇和秦专制的评价,今天在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再次看到那大如翁的陶器、瓦当,用脚步丈量了复原的部分遗址,看到展板上出示的秦行宫十万平方千米的数据,展板的展示与我们主流的评价都在赞美秦始皇的威武神力(我自己昨天看到那些也第一反应是这样),可有多少人想过:这些依靠专制体制建起来的宫殿中又有多少“穷凶极奢”呢?我们被他人主流的观点遮蔽了双眼,便也看到不到对秦的专制带来的种种问题的反思了。 这些,都是很复杂的。


供稿丨李杏莉

排版丨邢俪恬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