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时丨2024年中秋诗会,欢迎您“回家”

文摘   2024-08-26 08:47   上海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从2009到2024,每到中秋佳节,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讲坛学子聚首在同一片星空下——明月千里,是我们的团圆时刻。特此回顾2019年以来的诗会剪影。


共邀一轮明月,2024年9月7日(周六)晚18点,欢迎新老学员、志愿者、与讲坛的朋友们回家与我们团聚。



2019



因为杏坛,我在生命最具活力与可能的时光里遇到了无私的志愿者和导师们,他们付出的心血滋润了我成长的道路,他们即便因事不在,我们也将他们时时囊括在这个大家庭里,在这里,我汲取了知识与智慧与那些所有碰撞的火花。

现在作为杏坛年龄最大的一批学子,我想说这几年的陪伴无意间教给我最大、令我最感动的还是公益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懂得真正的“善”与共情。我们常常念叨自己每节课的收获,然而最大的收获于我而言,是教我有些时候莫要迷失了方向,而多读书本身又是件多么好的事。杏坛人来人往、人聚人散,多年后留在记忆里可能是围成圈讨论书籍的我们又或者某年某月某位专家学者、曾经的讲坛学子或者志愿者导师,他们的某节课在多年后忽然忆起,想必那时的五味杂陈不是一句感恩足以容纳,倒像是生命个体的照应吧,还是很感人啊。

——单佳骊(2020届,现复旦大学数学系)


《千千阙歌》的余音和《水调歌头》的悠扬犹在耳畔,美好之后,樊老师关于人文精神的话却像刺槐般扎在我心里,使人久久不能平静。

确实如樊老师所言,都是被这个社会给逼疯的,在分数定时局的当下,有谁会关心你是否真的读过《哈姆雷特》?他们只关心你是否能说出那一句“生存还是死亡”。

但这个世界不能总是如此物欲横流。如果失去了思想的翅膀,人永远碰不到星辰;如果丢下了最初的梦想,人永远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世界不止是中考、高考、工作组合在一起的怪异机器,我还看见了风浪中搏击的海燕,沙场上嘶鸣的白马,和腾飞九万里的鲲鹏。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并非是一朝一夕,读一本书就能解决的事,所谓将名著扔进课堂、出成试卷,名著就不再是名著,而被残忍肢解成一块块血淋淋的答题要点。人文讲坛让我们将名著回归名著,我们能轻蔑哈姆雷特的软弱,也能为他的痛苦和复杂感动,这就是人文之自由。

我不知道离社会真正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有多远,或许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所知道的只是向前。未来的星光始终在前方,无非是一人的求索还是一群人的追寻。时光不问敲钟者,星光不问赶路人。

——陆天一(2020届,现上海政法大学法学)




2020



我记起很久之前,毛蕴哲推荐我做院长助理的时候,我同样是信誓旦旦地说有空,能处理好事务。但实际上我始终是在院长和副院长的阴影下办事的,一有要处理的事情首先就想到:处理不好不要紧,有院长和副院来帮我善后。但现在我成为了那个要“善后”的人,必须得让自己变得可靠起来,有时候只有将鹰推下悬崖它才能学会自己飞翔吧。我无法改变之前一样往自己身上揽活的习惯,主持人、单口表演、组织节目,因为我知道这是在讲坛作为学员的最后一次中秋诗会了,默默无闻,能少事就少事注定不符合我的形象,并且我是极为强烈地想证明我并没有去年看上去的那么平庸。樊老师的讲话有很多内容都打动了我,他说热爱就要有行动,我的行动就是不想让自己在讲坛留下过多遗憾

——张乐然(2021届,现复旦大学技术科学实验班)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一年一次的中秋诗会如约举行,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之年,正因为它的不平凡,让今年的中秋诗会意义有些不一样,今天的诗会更像一个久违的家庭聚会,在温柔的学姐,幽默的学长们帮助下,让第一次参加诗会的我,没有感到一丝生疏,整个聚会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各书院也一一表演了精彩的节目,结尾樊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从事讲坛的经历,也知道了中秋诗会的由来,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传承吧。传承着人文讲坛的精神,讲述着人文讲坛的初心。

——龚主(文哲书院院长,杨浦高级中学高二)



2021



讲坛的人和我的关系,感觉已经不是一个家和一个人的关系,不是一个世外桃源也不是一个我可以喘息的地方,它就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要去学校、我要定时吃饭一样的一件自然的事情。在这里的人也不是我只能在讲坛看到的人、我需要瞻仰的人,而是渗透到我每天的日常生活,我的成长和过去和未来的人。 

      所以我们寻觅的是什么呢,我们如此重视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我需要一件事情提醒我们“我们在”,一次回顾和展望和感慨的机会,一个共聚一堂的机会,一个告诉我们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作为一群人走过的时间的契机。我们不一定能抓住这所有的内容的内涵,也不是各个节目都有深意都很精彩,但是来到这里我会知道:这是真的。

——王汇茹(2022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翻了反馈与动态,看到各类对这首坛歌褒贬不一的评价,我们几位创作者欣然接受了所有的赞美与不满。因为有这份回忆就够了,我们是普通的初三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能力不过是九年义务制音乐课与一点小小特长。创作开始到成型的90个小时,我们学会了很多曾经不会的技能,尝试了以前从未想过能完成的事,尽力而为抒发了我们对讲坛的这份情怀与期许,努力用歌声让这份力量在未来传播的更远。带着完美的想法很容易,真正去做才是最重要的,想要表达的是音乐是传播情感的媒介,我们并不是一定要追求一些专业性的技术与完善程度,而是把我们最原汁原味的情感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呈现,90个小时当然远远不足以让一首乐曲完美,正是这种不经过打磨的纯粹与真诚、以及因为热爱而生发的灵感与一气呵成才是最值得我们回忆的。

——王婕菲(西文书院前院长,现世外中学高二)



2022




同样是团圆,比起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之间的团圆,因业缘而团聚在一轮月亮之下的人们,总能更加打动我,这么多的孩子,究竟是有多少次的“一念之差”才能筑成这次团圆?数不清的。大概是2022这个数,大概等下次月亮和教师节遇见,等那“一念”再推动我去追逐人间的幸福。

——赵裕乔(2023届,现控江中学高三)


回想了曾经听樊老师三次中秋诗会的经历,想到20年樊老师的一句话“我们现在正走向封闭的时代,但是我们还是要向往正常的那种生活方式,要时刻反思自己的处境。”那个时候还不是一级会员,可能潜意识告诉我这句话很重要就详细的记下了。联系到现在,一句两年来没有想起过的话现在想起真是合乎时宜。樊老师每次说话都说的很重,虽然他说的东西不让人安心,但是听他说总让人安心。

——缪欣宜(汉文书院前院长,现复旦附中高二)


记得之前的学姐说过,每一次中秋诗会好像都是对自己的回望,每一年都有这样一次的仪式诉说着我们的故事,我们走过的一年,而每一年的心境又都会有所不同。

就像我们汉文书院合唱的节目《落在生命里的一束光》看起来显而易见的,讲坛、讲座、樊老师、讲坛的助教老师们和学长学姐,都成为了这样的光,在生命里照亮、游荡、指引。就像坛歌中少年的歌声汇聚成青春的时光,于我而言,是写满了潇洒肆意的情感,灌满了一腔热情与赤诚,一点一点累成了一双眼睛看向世界的衡量与思考,是一种足以冲破、足以弥补、足以慰藉的力量。想着自己过去的一年,想着依旧未离开的疫情,和被打断的种种在行走中的遇见,会遗憾,于是更会惦念着更多美好的风景。

——郑雅文(现控江中学高二)




2023




在这次具体写歌词/剧本,和观看大家表演节目的时候,我认识了讲坛的“文”。裕乔在创作《几程山水》的时候写“行的轨迹织成梦,读的平仄落成风”;文哲“愿今后再无千里,只有共婵娟”“三尺薄命,一介书生,永远地等在了她的仲春”;汉文的相声;文史“人文之魂不灭,精神家园永存”;以及我们西文“终要去看的最远的地方,点亮理想主义的星光”……在不断写的过程中认识到,不论是否精妙,语言是否优美,能表达出的情感是否细腻或热忱,是否能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体会,都应该去写。那些优美的文字是榜样,而在自己写的过程中文字得到锻炼,更深入地体会情感,更深入的思考,以此来和更多人交流,我认为这是“文”最本质的意义。

-方萱沂(西文书院院长,现控江中学高一)


这次中秋诗会上,最欣喜的莫过于樊老师引用了我们原创的诗句,“人文之魂不灭,精神家园永在!”我整个初三仍然在人文讲坛学习,虽然我的反馈、作文很明显不如之前那么有质量,但至少一直在听,一直在学,也得到了很多。可以说,在讲坛的学习花了我很长的时间,我也常常有不想去做预习写反馈的心思,但同时我觉得值得,就为了能够得到真正自由的心灵。尤其是一路听了曹魏以来士人的精神探索,直到最近南北朝的结束,这场探索终于随着南北文化的合流而结束。在生活与学习之中不断找寻存在意义的我,就如那些士人,在痛苦中不断去探索,但又不同于这些人,我也许终能得到一片净土。

——刘瑞祺(文史书院院长,格致中学高二学生)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