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学生展板设计|行走项目

文摘   2024-08-24 15:38   上海  

缘起

老师,我们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至今?

因为有无数英雄在为我们遮蔽风雨。

我想向他们学习,该如何了解他们的事迹呢?

纪念馆中的展板会告诉你答案,那本次作业就以淞沪会战为主题一起设计展板,共同探寻英雄的故事吧。


DUTY

任务总览



同学们分为四个书院,查找淞沪会战中相关人物的英雄事迹,并结合之前讲座,考虑如何改进纪念馆的展示,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战争英烈的事迹,理解战争中个人的奉献和牺牲的意义价值。

西文书院

郭汝瑰


路景荣

文史学院

饶家驹 (1878~1946)

饶家驹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民国2年(1913年)来华传教,曾在圣心堂管理外侨教徒,并担任法国驻沪陆海军与公共租界“万国商团”随军神父(具中校军衔)、上海天主教所办各外侨子弟学校童子军指导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各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在一二八淞沪战争时饶曾担任“华洋义赈会”会长,出入战区救护伤兵难民。抗日战争期间,饶家驹在上海、汉口等地设立安全区,救援中国难民数十万人,贡献卓著。被称为“上海拉贝”“中国辛德勒”。


在上海的这段时间内,饶家驹不光为难民们建立了南市难民区,甚至在淞沪战场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得到了各方的支持:上海市长为它捐赠70万人民币,罗斯福捐赠了大量的粮食和资金,甚至当时的日本淞沪战区总司令松井石根都为了自己在上海红十字会的内部形象而同意建立这个难民区,大量难民因此获得新生。饶家驹坚持让他们自我管理,内部所有决策和管理都是自我决定。饶家驹仅负责资助,1938年6月19日饶家驹受法国教会的要求去往欧洲开设难民区。饶家驹走时说:“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饶家驹走的当天,无数被他救助过的难民站在路边,他们决定要为饶家驹建立一座雕像,方浜路和方浜路桥改名为饶家驹路和饶家驹桥以此来纪念这位恩人。可是难民区6月30日便关闭,饶家驹也因为白血病永远留在了欧洲。

故事细节

第一章:跨越千里的救赎

在19世纪的法国,一个年轻的神父,饶家驹,怀揣着传教的梦想和对遥远中国的渴望,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他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基督教的教义,更带来了改变命运的勇气。初到上海,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但饶家驹以无比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一切困难。他在徐家汇学习中文,与当地民众深入交流,逐渐融入这个陌生的国度,开启了他在中国长达几十年的传奇生涯。


第二章:战火中的人道主义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上海成为了战争的前线。饶家驹目睹了战火给平民带来的苦难,他的心被深深触动。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他毅然决定建立南市难民区,为数十万无助的中国难民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他与中日双方交涉,凭借出色的外交能力和人道主义精神,成功让双方同意在战区内设立非军事安全区。难民区内,饶家驹成了难民们的精神领袖和保护者,他的办公室变成了希望的灯塔,每一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挽救无数生命。


第三章:光明背后的阴影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过了饶家驹的想象。即便在所谓的安全区内,危险时刻存在。日军对方浜路的难民区虎视眈眈,不断试图侵犯这块神圣的土地。在一次夜晚的突袭中,饶家驹凭借着勇敢和智慧,保护了数千名妇女儿童免遭日军的侵害。他的身影在炮火连天的夜空下显得格外高大,那是坚守和牺牲的高贵姿态,成为了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第四章:回响——遗产与永恒的光辉

战争结束后,饶家驹的努力和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南市难民区的模式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成为战时保护平民的重要手段。更为重要的是,饶家驹的行动直接影响了《日内瓦公约》的修订,将战时保护平民的条款永久性地写入了国际法。而在上海,这个他曾倾注无数心血的城市,他的善举和人道主义精神被永久铭记。饶家驹的故事成为了一代人的传奇,激励着未来的每一代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坚持希望。


文哲书院

王凌云

汉文书院

八一四空战

前言

提到近代中国军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身穿墨绿军装、手拿枪杆子,脚穿布鞋子的陆军模样,而“空军”二字却很少被人想起。


然而在淞沪会战中,这一支兵种与陆军一样十分辉煌。据美国援华飞行员陈纳德统计,当时中国仅仅只有91架飞机能升空作战,而日本参加淞沪会战的飞机就有500架。但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下,中国飞行员却敢于拼搏,主动出击,书写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空军神话——八一四空战。

空战经过

8月13日晚,蒋介石让当时驻留中国的美国飞行员陈纳德帮助中国空军计划并组织空战,拉开了淞沪战场空战的序幕。


8月14日清晨,中国空军派出多架轰炸机对日军据点及军舰展开轰炸,以策应陆军的进攻。


8月14日中午,日军派出所有飞机,企图摧毁中国的空军基地。以高志航等人率领的中国空军升空迎击,击落数架敌机,保护了机场的安全。

英雄人物

高志航

辽宁通化人,曾赴法国学习飞行,掌握多种飞行技术,去意大利采购飞机时,被墨索里尼看重,但他却说:“我的职位在中国,我只愿做一名中国军人!”


在8月14号,他率领大队迎击来犯日军,打破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全民皆知的王牌飞行员、“空军战魂”。


后来接收苏联飞机时时,部队突然遭遇敌袭,高志航想升空作战,但座机无法发动,最后手握操作杆殉国。

阎海文

出生于辽宁,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后考入笕桥中央航校,立志报国打回东北的故乡。


淞沪会战时,阎海文不顾作战的危险,多次主动请战,终于争得出征的资格。在8月16日任务完成返航时,座机被高射炮命中,跳伞时因风向变化落入敌阵,被包围后宁死不降,喊出“在中国无被俘空军”后,拔枪击毙几名敌兵,用最后一发子弹殉国。一位日本记者了解到了他的事迹后感慨道:“中国已非昔日之支那”。

沈崇诲

湖北武昌人,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但九一八事变后选择弃文从武,进入笕桥中央航校,来更加直接的为处于危机中的国家做出贡献。


淞沪会战时,在8月14随队轰炸日军舰队与码头军火,使日军伤亡惨重。五天后再次出击,靠近敌机时,沈崇诲座机突然发生严重故障,脱离战斗队形。在来不及跳伞的情况下,沈崇诲与驾驶飞机撞向了日军嚣张的停靠在吴淞口的“出云号”旗舰。


展板优化思路

关于空战板块要删去部分难以展现战场氛围的飞机飞行的图片

还可以加配陈纳德、轰炸机起飞和执行轰炸的照片,以及作战的照片和油画。

是的,还可以配一张笕桥中央航校的飞行员与校训的合照。

我还设计了全新的展板风格,来看看吧!

展板草图

展板主页

文物展柜

互动区域

\ | /

供稿|万蓓蕾

排版|杨熙悦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樊阳创立于1991年,面向上海中学生的公益教育讲坛。通过中西文学文化讲座、读书小组与人文行走,坚持经典阅读和研学实践,开创“行读万里”人文教育学习方式,与其团队先后获全人教育奖、华文领读者大奖等9项全国性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