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文:
◎持法者有三种妙香,即多闻香戒香施香,如是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其道风德香,是谓心清闻之妙香。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
◎「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释义:
◎根香,采自树之根者;枝香,采自树之枝者;华香,采自树之华者。华有香气,人则爱之;人有善德,世则敬之。
◎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近则世报,六凡之香超出三界。又次远离,持行清净,脱离分段、变易二死,究竟涅槃,亦名极远分别不错;谓能辨别生态气象
【经文讲解】
持法者有三种妙香,即多闻香戒香施香,如是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其道风德香,是谓心清闻之妙香。
用心听!「持法者」,持法,这个法就是经,经也就是专指这部《法华经》。若有人很虔诚,用心来持《法华经》,这样他会有三种的香。何种的香呢?就是多闻之香。多闻就是听了,很详细听、用心听,时时听、无间听,听经很用心。经若听多了,自然生活、心的思想、行为,无不都是念念在法,能够时时听法,叫做「多闻香」。常常听,绝对是生活中,我们的脑海中、行为中,一定法时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的生活,自然就是都在这样的生活中,如法、如规、如戒。自然显出了那个身行的德香出来,生活中让人感觉得到。香就是一种可亲近,让人欢喜,我们自己也不厌倦,这种人人亲近、人人欢喜,这叫做香,这就是多闻的人。
「戒香施香」。戒,那就是持戒、守戒;戒,不会让我们的身行有偏差。戒,我们光是说慈济人守十戒,光说这十戒,在我们的生活中,若有好好修好,身行就不会有错了。而我们出家者修行,戒是很多,在修行中,生活过程,这个戒,我们是不是有细腻修持?当然是很困难,而是不是有尽量做到呢?这就是我们生活中要很谨慎。施香、布施,这是我们既是持《法华经》,《法华经》是教菩萨法。菩萨法,开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叫做「六度」。在这个六度,第一个条件,你就要付出;付出,到底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有事事都是付出吗?有人需要,我们有及时愿意,自动自发去付出吗?等等。这个付出是很细腻,财施、物施,还有力施,还有无畏施等等,很多,都是在人所需要,我们欢喜甘愿,不断不断地供应,这都叫做「布施」。
而且在日常生活,连说话也是在布施。教法不可吝啬,不要说:「要做的,要我自己来完成。」说是我做的,这样才是我所得的。我们应该大家共同来做,好事大家做,完成的好事,「这是他做的!他做很多,有付出的更多。」我们付出很多,我们也得要谦让,成全他人之美,这也是布施的一项。总而言之,布施就是付出无所求,这就是施,布施。我们大家都知道,布施、利行、爱语,在同事间,这也就是在「施」之中。所以戒,在我们人生修行中,绝对不可缺少,所以戒香、施香、闻香。我们若没有听经,道理不能很清楚了解,尽管说「我做人做好就好了,我为何得要再听经呢?」做人做好很重要,听经不能缺少。
做人要做得好,一定要有道理;道理若不懂,做人要很圆满是很困难。大圆镜,虽然这面圆镜是很圆没有错,却是上面蒙了肮脏、灰尘,真正要看得出前面的环境,那就很蒙雾了。同样的道理,这面好镜也得要时时有水来擦,这样这面镜子,才能够很分明清楚。所以我们香气也得要有这样,才透得出来,这就是我们要有的三种香。所以「如是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其道风德香」。有这种德行的香,所以不论它是逆的风,还是顺的风,同样都是会透出香味来。因为它,逆风吹来有比较少一点,顺风传过来就很多了,香味就是因为这样很香。为什么顺风会比较香,逆风会比较少?那个香气会比较少,那就是因为顺风是大家赞叹;你要做好事,我也同样想要做好事;我这个好事,你来响应我,所以你赞叹我。
而我向来就没有对你很有好感,你做的事情不错,但是叫我顺你,我是不太欢喜。你做的好事,叫我很赞叹你,也是很难,不过,你确实是做得很好,很多人都认为是好事,所以我也说:「不错啦!」但是,不是给你很大赞叹。有的人在赞叹我们,是很大的赞叹:「他就真的这么好,做的事情就是这么殊胜。」「对啦!我赞叹你,我也会告诉别人,让人人来一起赞叹,互相来成就好事。」这就好像顺风来时,人人赞叹,人人来附和共做,同样的道理。好事,我若没有很想要做,我也不觉得这是我有兴趣,你做随你做,完成了,没有什么好挑剔,「唉呀,不错、不错啦」。这样,这就是比较少,没有很大的赞叹,也没有帮助去做,但是做了、完成了,也「不错、不错」这样,这叫做「逆风」。顺、逆风来的都是香的,我没有什么可挑剔,也是不错了,所以逆风也是香;但是香,没有很香,这就是「逆风」。
「无不闻其道风德香,是谓心清闻之妙香」。不会说没有闻到,这种有心要闻,自然就会闻到。「这个东西你说这么香,我用心来闻闻看。」这就是有用心要闻,就能够闻出那个道风德香,德的香。这种有心要来探讨、来了解,原来确实做得很好。不只是看他做好了,听,听了之后很感动。这种看也感动,听也感动,又用心去与他在一起,更靠近一点,哦,了解。德的香,因为有用心了解、靠近,就是投入去做,这样更加能够深切了解,这德香。德香就是入人群,开始在做了。有人说:「做得不错,来,我跟你做。」这样的意思一样。有心,曾听到,去看看;看了,「不错哦!」再用耳朵,更清楚探听好,再来,「我与你一起做看看。」这是有三种的阶段。
所以这样能够体会出道香,这条道的方向是正确,能够鼓励人人来身体力行;人进来了,付出,皆大欢喜。这是一层一层、一重一重,要闻出香气,必定要很用心去体会。所以它就这样,香的气氛,有闻香、戒香、施香。闻,有听到,来了;有「知道,很好啊;看人好,我也得要学」,这样守规则来。(守)规则,来了,与大家做了,我愿意再投入,深入做。这是一层一层,自然「道风德香薰一切」,这就是「心清」。我们开始,香,香气是在人,那个物的上面,我们有心去接近、去听、去看,这让我们的心也已经清楚了,也同样去投入了;投入之后,我们自己的心也清净了,用清净的心同样来闻闻看,是妙香啊!同样的道理,我说:「香啊,很香。」再一个人若再来,同样先听、先闻,才开始要进来,要有这样的规则,再来就这样的投入。这都是一层一层,人人互相带动彼此进来。
所以香,有根的香。知道要闻这个香气,有香,把根拿来闻,「哦,这就是根。你采自树,哪一棵树的根来的。」这是枝,枝的香,这个枝是采自那棵树的枝,树枝的香。花的香,那就是采自这个花的香。我们说过了,不论是树根、树枝、树花,这些东西各个都是将它碾成粉,只是拿粉来让他闻,他就很了解,「这是根,这棵树根的粉末」,「这是枝的粉末,这是花的粉末」,很清楚。就是闻香的人,如在修行,修种种法,很清楚,不论你说哪一项,他都能够将它归纳过来,这是多闻。「你经听很多哦,你在说这些话,你对经典应该很有研究。」这叫做闻香。
闻香的人很清楚,是从根来、枝来、花来?听法的人,若是很清楚,很有研究,我们听对方在说话,就知道这个人对法很深。而我们有在研究法的人,这个人的举止动作,我们只是看到他,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平时很守戒律。或者是这个人,真正有这样身体力行,不只是读经、诵经、持戒,他还很慷慨,很愿意入人群去付出,付出无所求。「这个人应该是这样的人,与这个人来相处,我很相信。」我们若能够自己有走过这条路,我们看人就有这样的次序了解。这就是用闻来做分析,闻香,看看是什么样的人,他有办法,可以闻出什么样的气质。我们不是有说过吗?男香、女香,是童男、童女香,或者是夫妇之香都闻得出来,这就是要有这样的功夫,要有这样的能力,这世间不是没有。
接下来就说,「华有香气,人则爱之」;那个花有香,自然人人就爱。「人有善德,世人则敬之」,这是很浅的道理。那个东西是香的,自然人人爱,没有人会拒绝;而若是人呢?人若有善德,世间的人,一定是尊重、敬重他的人,这是敬之。现在我们大家能够很了解。
前面的文,我们就这样说:「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
我们也能够很清楚了,花有香味,我们人人爱;人有德行,人人尊敬。这就是说,有这样的东西,自然人人会爱惜。在前面的文,就是有这样种种、种种的香味,意思就是我们人人都有各种的长处。不是只有人,各种的东西,植物也好,动物也好,他都有他特别的长处在。象有象的长处,所以象气,象的气象,我们能够很清楚。看到象,或者是没有看到象,它靠近了,他就有办法了解,象的气象出来。这就是鼻子的功夫。
我们凡夫绝对没有办法,要超出了凡夫,真正有这样的功夫。马有马牠的特质,马的特质能够载重、跑得快;羊有羊的特质,特别的气质,牠很温驯。这用闻的,同样也闻得出来。所以「男香、女香、童子、童女香」,连这样是男人、女人,是结婚了吗?或者还是童子身呢?还有童贞在吗?他也都闻得出来。这就是那个特质、功夫,我们就要很清楚了解。心若清净的人,他很用心去体会东西的道理,当然他也有办法去体会出来。
接下来说:「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及草木丛林香」。植物的香、动物的香都清楚了,再进去草丛之中,去了解花有花气的香。自然人人就爱,「人有善德」,世间人人敬。刚才有这样说,不论是什么香,就是有这样它的特质在。花,香味人人爱;人善良,人人也尊敬他。这是应该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再说「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意思就是说,「近则世报」,就是我们这辈子。「若近、若远」,意思就是说,这辈子是叫做「近」,最近的就是这辈子;更近的是今天,更近的是这个时间,这叫做「近」。意思就是时间,时间是近的时间还是远的时间?近的时间,近到现在此刻这个时间;远的,远到过去的过去生中的过去,那就是远。不论是今生、远世,我们在这个六凡,六种的凡夫之中。什么叫做「六凡」?天、修罗、人、地狱、饿鬼、畜生,这六种都叫做「凡」,在凡间,凡夫,这凡夫就有凡夫各种重的业在,所以「六凡」,在这个六凡中,虽然凡夫就是不由自己,在这个六道中受报,人也就是因为我们有人的业力,所以我们生在人间。而生在人间,各人的业力轻重不同。
同样的道理,六凡香气,当然在人间也有业报;业报、福报,同样有报。有的人业很轻又有造福,所以来人间事事都好。但是事事如意了,同样他也有很多烦恼,烦恼的业报来人间;他有造福,所以来人间享福,同样的道理。所以六凡中有香,就是有福的。「超出三界」。因为在这个六道之中,有修福、守戒,他就能够上天堂;若超越欲界到色界,色界能够再超上了无色界,不必有形色,只是用思想。凡夫就是在欲界之中,修行若超越凡夫,那就是只有在色界,有色、无欲。有了色界,若能够再修行,他就到无色界了。无色界就不用形态,都没有什么了,只是用思考,感觉、思考就可以。这是什么境界,我们就比较无法清楚,那就是「用心」的境界。
来,说「又次远离,持行清净,脱离分段、变易二死,究竟涅槃,亦名极远」。我们已经要远离凡夫了,要远离欲界了,要远离色界。在色界之中,不论凡夫与色界,色界中还是有分段生死。以前一直告诉大家「分段」,我这辈子,我的寿命就是这样,而无常来时,我同样有这个业,凡间的业;就是凡夫的业未尽,我这辈子已经,因缘分段已经尽了,这样就过去了。或者是我们不只是这辈子,这辈子开始,我们就知道要修行,同样这辈子会过去,有这个分段生死,我们要常常以「分段生死」来自我警惕。
我们要赶快把握,这个身体生命有限,哪怕是佛,佛陀他也是有限的生命。来人间有形的身体,八十入灭、涅槃。却是佛陀他,觉悟之后,这种来人间,是一个现相来教育人间。本来人间是一个假象,觉悟的人就知道是假、是空,但是要与凡夫接近,就是要化假为相,化这个假、有这个相,就在人间。人间,才经过这样的家庭生活,经过这样的考虑、思想,就开始表达出家去追求正觉,成了正觉后再回头来度众生。他有这样一段一段的人生,来教育我们,这一段一段的人生教育,到了最后的一段,他就示灭了。佛陀他也有现出这样,分段的人生。
同样,我们凡夫,只是我们懵懂分段。我们就是前世带来,前世造那段的业,带来了这段的人生;这段的人生,我们又懵懂中,我们还会带去下一段。所以这种远、近生死,要一段一段这样带过来,所以这就是凡夫的分段生死。我们想要脱离,我们这段的人间,我们来接受佛法,为下一段;下一段我们能够「转识成智」,在这一世好好修行,过去的业,我们逆来顺受。随缘消业障,不更造灾殃,不是有这句话吗?「随缘啦,过去的恶缘就是这样,随缘啦,不要再与他计较了。」再计较,这个业就再连结下去了。
所以我们随缘消业障,这段,过去与你结来的生死,这段已了,没有再结了;而我这辈子,到底来与多少人结恩怨呢?「我也做得很好,为何一直受人毁谤我呢?」「唉呀!不要计较了,过去就好了。」这样就是已经一段的业缘已了,没有再结了,同样的道理。所以也是一段的恶缘过去了。人生到底我们与多少人,结多少恶缘呢?一步一步让,让过去了,路就宽了,道就好走了。同样,来生要再去的,不是业力牵引我们去,是愿力,我们愿再来人间。所以我们都常常发愿,一个愿不断不断一直在发愿,就是我们甘愿要去的是真实愿。所以知识就是会与人计较,转智慧,那就是没有计较。我一定要发愿,「我该还的要还,我能够做得到,我尽量要做,做得我来生来世。」这也就是分段生死脱离了。
又一个「变易生死」,变易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我这样发心在做的当中,我这么付出了,人家还不满意,我难道要再做下去吗?」这看我们的意志有没有坚定呢?做的,我们是有没有意义呢?我们决定,有意义,我就是坚持。或许做得很辛苦,「我已经很累了,想要停下来」,这样值得停下来吗?是不是,这样停下来对你有好处吗?是今生的好处吗?或者是等等。舍这项,我再去就那项,可能对我比较有利益,是世间的利益、财物的利益呢?还是助人的利益、行善事的利益?到底是什么利益呢?我们要用心思考。
对的,入人群帮助众生,这是对的事情,我一定坚持,坚持到底。不是,「我在帮助人,我被人阻碍到,我停,要做你们自己去做」,不是这样。做就是坚持:对的事情,做就对了。这就是没有变易。我们的心,自己对准的方向,决定,走就对了。没有心这样进退,你在那个地方,有时候进,有时候退。对的事情要进,不对的事情要赶快反省过来。要不然,这个变易,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无明,时时我们的心不定,在那里变动,现在我们的心不定、多变,我们来生岂有办法再来做人?说不定牵往畜生道,或者是地狱恶道去了,也说不定。
所以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这我们都要好好脱离它,很期待我们这辈子与下辈子,我们要接好,不要下辈子受业将我们牵引去。我们若想到佛陀,他来到人间那个过程,我们就能够很了解,为什么有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乘愿来的。佛陀没有变易生死,因为他去了,生生世世再来,因为他度生的愿力是坚切,很坚定、很恳切度生,所以在这个变易生死他没有了,他很肯定来去的定力。
所以「究竟涅槃」,就是已经到很彻底、很究竟,这叫做极远。所以「分别不错」。这样了解这个人,真的是究竟,很清楚。「谓能辨分生态气象」,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很清楚,也能够了解,我们这个生活,必定要在我们这个生活中,好好把握,我们来人间,这个近世这段,我们每一个时间、每一秒钟,我们必定要把握着近世。我们的来生,我们要选择的,我们的愿力是什么?所以佛陀能够到达「究竟涅槃」,他的定心,没有变易,而我们的来生到底是愿力去,或者是业力去呢?我们的分段生死,什么时候会告一段落,我们人人都不知道。但是我们人生的一段之后,我们何去何从?业力牵引我们去吗?或者是在我们的愿力,我们再来人间呢?这就是很重要。
请大家要很用心去体会,体会到这段,这种「持行清净,脱离分段、变易二死」。这我们要很了解,不论是眼见、耳闻,连闻,我们都要闻出了,我们人生到底在这个时间、现在的心态会影响到来生来世,我们用闻的,都要闻出那个气息、那个感觉出来。所以要大家用心,真用心,不是做不到,只要你坚定心愿,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