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文:
◎舌以味为缘而生,舌识依舌根而生,舌根因舌识能尝,舌根因能触诸味,舌尝甘苦名舌识。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行,闻香悉能知。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
◎「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释义:
◎此段长行文述经意。首显舌根之用,次显巧于说法,多众听受供养,舌能圆谈,故有是德。
◎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鲜好、丑恶、甘美、恶味。味苦与涩,或不中食者,是苦涩:真美味。
◎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持经之人,一心在道,而于世味,无所拣择。
◎如天甘露,无不美者:天甘露者,乃是诸天不死之药。入此法门,如饮甘露,无不美者。
◎天涯若比邻,视讯咫尺间,青海昔时之因,今日之果。玉树半天之高,近5千公尺。山高情长,怀念存恩二十三年。今时有因缘再度回玉树,印证真如纯净如雪中莲。
【经文讲解】
舌以味为缘而生,舌识依舌根而生,舌根因舌识能尝,舌根因能触诸味,舌尝甘苦名舌识。
看起来很浅,这都是我们每天在用的,每天在用,读到这些文字不知是否知道?有没有了解?舌,那就是「舌以味为缘而生」。舌根在我们的嘴里,到底舌根是要做什么?它的功能利用就是想要知道,甜的、咸的、苦的、辣的,它要知道种种的气味。就是这个气味它为缘,有这些气味为缘,这个东西拿来含在嘴里,「啊,这为何这么辣?」「唉呀,为何那么咸?」辣啊、咸啊、甜啊、涩啊,这些东西,你眼睛看,不知道;耳朵也听不到,唯有就是嘴巴,来尝尝看、含看看,甜、咸、辣、苦、辣,这就产生了。
能够在舌,它就能够很敏感,「啊,这么苦!」所以这个这么苦的东西就是「缘」。要不然舌在嘴中,东西在外面,无法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就是这个东西拿来在嘴里,才知道这个东西是苦的。这我们若能够清楚,三餐在吃饭,开口动舌,东西拿进去到嘴里,什么样的滋味,唯有我们自己吃就知道。所以「舌识依舌根而生」。这舌头的感觉,这个识,识就是有感觉。所以说「舌识依舌根而生」,因为有这个东西,我含进去嘴里,我就是因为有舌根的识,这个舌头的神经,这样去分别出这是苦。
所以舌的功能是识,若没有它来分别,同样东西拿来到嘴里,它也没有办法。不是只有有形的,舌头长成这样,它就有功能,它要有它的识──感觉。所以因为有这个感觉,才能够知道苦啊,感觉是良能,所以功能,我们尝得到的东西,若失去了那个良能,就是舌根去感觉它,我们也不知道苦、酸、咸、淡,也不知道是热或冷,我们都不知道。所以知道就是「识」。
「舌根因舌识能尝」。这个舌根,一片舌头,也因为舌头的这个「识」有这个功能。所以因为这样,我们能够试试看,先用舌头将它尝尝看,唯有舌头去尝到、触到,才知道一粒苦苦的药,你将它放在旁边,让它自己去,舌头去感觉,「苦的东西放在这里」,这也是舌头知道,脸颊不知道。所以舌头是什么在知道,就是「识」,这个识在知道。
所以「舌根因能触诸味」。这个舌根能够接触到种种的滋味,很多很多的味,它已经有办法去辨别是香的甜,甜的香、还是咸的香?这都在嘴里这样去尝出来的。所以「舌尝甘苦名舌识」。咸、甜、苦、涩,唯有舌根它可以,但是它需要的是识来分别。它有功能,但是还得需要良能。我们前面所说的鼻,鼻有八百功德,前面说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已经告一段落了,今天要再接下去的,那就是舌根。我们刚才那段,好好用心将它记着,我们才有办法与前面的偈文,这样接起来。
所以前面的经文:「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行,闻香悉能知。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这段经文,我们就是已经说过了,所以我们要很用心来了解,这是鼻的功德,鼻有鼻的功用。现在接下来,舌有舌的功用,舌的功德比鼻的功德更大,我们就要用心听。
经文:「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
前面的是偈文,现在这段开始,又是用长行文来叙说。
上面第一项就要为我们显示舌根之用,所以「次显巧于说法,多众听受供养,舌能圆谈,故有是德」。先让我们知道,舌头平时在做什么,那个用途是什么。是我们的舌头,咸的、苦的、甜的、涩的、辣的,我们日常要吃的三餐,让我们知道这是舌的功能。再接下来的后段,才能够再告诉我们,这巧的说法,有办法善巧说法,也是要借重这个舌头。所以「多众听受供养」。这段经文,要让我们知道的是这些。
「舌能圆谈」,故有千二百功德。所以这个舌,是因为我们能够说话来表达,善巧方圆很周到,所以它有那么大的功德。而前面的鼻根,那就是有了解的功德,所以没有很大的利用,不过,知道那个气氛,气氛当中有道理等等。我们说很长的道理,那就是在鼻根的气氛、道理,希望要让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在鼻根之中,我们就这样用这么长的时间,现在千二百功德的舌根,又是如何?总是用耐心听。
再接下来这段经文:「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这段经文很简单,我们就稍微了解一下。「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这意思就是说,东西拿来到嘴里,吃看看,「这很新鲜哦!」「唉呀,这很不好吃」,不论是新鲜的,或者是全都放到坏了,酸掉了,很不好吃,这种「丑」。或者是很甜、很好的东西,觉得吃起来很欢喜,这种「甘美、恶味」;我不喜欢的,与我很喜欢的气味,拿来吃,都很清楚,吃东西的感觉。
所以「味苦与涩,或不中食者,是苦涩、真美味」。这些东西不中食者,就是我不喜欢吃,不论它好吃、不好吃,我就不喜欢吃。这是苦的、是涩的,这些东西,我若喜欢吃,苦的,我也觉得很好;我若不喜欢吃,那就是甜的,我就是不喜欢,同样的道理。所以「是苦涩,真美味」,若是我喜欢的,苦涩,我也觉得这是很好的味道,吃起来很欢喜。接下来说「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
很苦涩的,我就喜欢吃这样的苦,苦瓜很多人不喜欢吃,但是我就很喜欢吃苦瓜。很多的菜,有的人这种菜我很怕,不爱吃。「你不爱吃,就是我很爱吃的。」这是人的分别,分别在哪里?入口,喜不喜欢在那个地方在分别。喜欢、不喜欢,就是那个「识」。舌头只有负责动作,但是喜欢不喜欢,就是「识」。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
「持经之人,一心在道,而于世味,无所拣择」。修行的人,那就是心在道中,没有在分别好吃、不好吃,不论好吃、不好吃,为疗身形。
我们若在过堂,不就是说「为疗身形」,为了顾生命,顾生命要修道业。我们若没有生命就无法学道。所以为了顾生命,不论它好不好吃,我吃就对了。所以「而于世味,无所拣择」,不去选择好坏,有吃有营养,这是修道人的习惯。就是这样,「随便啦,有得吃就好了。」是啊,吃,还要选择什么呢?看到人生疾苦偏多,还有什么好挑选?所以我们要很用心,修行,我们就要知道吃的东西,就是疗治我们的身形而已。我们要很珍惜,每一样东西就不要让它浪费了,不要吃东西,嫌东西,我们修行人不能这样。所吃的东西都要说「很好吃」。
所以「如天甘露,无不美者」,可以顾我的身体就如甘露。这是很难得的东西,我们就要很珍惜所有的东西。所以「天甘露者,乃是诸天不死之药」。这甘露,这天人,有的甘露,就是能够维持天人的生命,而我们无法求得甘露,我们就是有东西可吃就好了。
看看(2019年)多少的苦难人,东非三个国家多么辛苦,淹过大水灾没有水可喝,卫生也很差,所以已经在危机之上了。很感恩很多人在网络上看到,纷纷响应。
很感恩他们算出来,盖房子要用砖,一块砖若说三元三,大家随喜功德,大家很踊跃。不是住的问题而已,他们水的问题。外面运进去的水是很贵,求水,点滴如甘露,求也求不得。这三个国家加上了南非,与他们在开会,也是有考虑到要如何送水?几千公里的遥远要如何送水?当然,从南非送到马拉威去,二千四、五百公里。要再去到重灾区,可能又超过几百公里了。还要能够普遍,快要到三千公里。真的是滴水难求,送水困难,难关重重。我们平时看起来,水没有什么,急需要的时候,看,送水的艰辛,甘苦谈,要去说到水能够应大家的需要,很辛苦。
想想看,有得吃就好了,有得喝就好了。那个地方,媒体也已经看到,多大杯的杯子,从那妇女拿起来,就是这样这么大杯的杯子。那杯子里的豆子是要下去熬,熬好了是四十四人要喝的,最少也要有五、六十杯的水下去,才有办法将那杯豆子,来供应这四十多人,何况是十几万人。
那个收容营的地方,只是四十四个人是给他们一撮;你们这里是四十四位,你们那里是四十四位,这里给你一杯,那里给你一杯。除了那杯豆子,还要四、五十杯的水,水要从哪里来?他们现在的水就是污染,泥土的水,所以要从外地送来,所以饮食是多么不简单。天人饮食的是用甘露,来为他们的食,他们的生命;而我们人,维持我们的生命就是水,水,要有干净的水来维持我们的生命。用水去煮食,看看要变成什么样的羹汤,都离不开水。所以就要像我们人人,若能够都修行,什么样的东西都像甘露,「无不美者」,所以要不挑食一点,吃什么都好。就像天人,「天甘露,乃是诸天不死之药」。水也是我们人不死之药,我们人不能缺水,没有水就要死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水。大家要懂得提高警觉,水的资源不要让它流失,要更节水一点。
所以「入此法门,如饮甘露,无不美者」。若能够这样,我们就像在喝甘露水一样,对这个水我们要很珍惜,珍惜是种种的东西,我们都要珍惜。这些受灾苦难人,很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够关心,非洲的人,同样要有人关心。这条路是要很长、很远,每天每天就要有人互相鼓励,哪怕一块砖都很欢喜接受。只要大家若能够有一分爱,这分善叫做「福」,造善得福。现在大家都说,手机有「一指善见福」,一指这样将它指一下,那个善,我们就能够积福,这个捐。现在不能拿来到,拿给人说:「我这就是要救灾非洲。」无法走到达来捐,能够从手机上拨款,「指」要救非洲的风灾,只要有这样的指定,我们就是能够救人。就是有福的人,叫做「福中人」。
期待大家用心,我们这个用心,不是只有在非洲。其实,我们长久以来在做。又与另外一个地方视讯,「天涯若比邻,视讯咫尺间」,这到底是多远?天涯之遥远。
大陆青海,上去到玉树那个地方。(2018年)开始,霜雪不断下、下,下霜雪,已经下近半年了,没有间断,雪花片片,已经下到以雪为灾了,这叫做雪灾。霜雪已经下到,比一个大孩子还高。
那个地方人民的生活靠畜牧,养羊、牛,牛就是在挤奶,养羊也是在挤奶等等。羊奶、牛奶,酥油等等,也是一项食用的来源。但是他们那个地方爱羊、爱牛,就像在养自己的一家人一样,很珍惜。但是天气异常,都是雪下不停,我们知道了,灾难很大。所以在大陆的慈济人,住在青海附近,是较山下的西宁,住在西宁,它海拔也已经二千多公尺了,知道我们有这样的菩萨,住在那个地方。其中有一位,他的长辈还住在西宁,而他搬去四川。回来看他的父母,就这个时候发生这样的雪灾。所以我们知道了,就期待在附近的人,是不是先去勘灾?
在这个地方,义不容辞,三位从西宁去到玉树,要十几个钟头,同样它也叫做青海。青海有下面与山上,所以他们还要再上山到玉树,去到那里,已经要将近五千公尺了,路难行,去到上面,是像一片雪海一样,整个都是白的。沿途看到的,都是冻死的牲畜,羊啊、牛啊,整路都是,所以能够知道,当地人民损失很大。他们在照顾,人可以把衣服脱下来,让羊、牛保暖,这样还保暖不了,就冻死了。这就是他们的大灾难,他们若没有这些东西,他们无法生活,就像我们人没水、没米、没粮食,加上这样的大雪,这苦不堪!
我们上去了,引来了一段一段很感动人的故事。从一位先生看到慈济人,他说:「我认识你们。」这句话开始。他说:「二十三年了,二十三年前(1996年)就是这样标志的团体来帮助我们。我还很珍惜,那个时候发放给我们很多东西,我们很感恩,这些东西发放给我们。」这些东西就是那封信,与那些可以用的东西,都很珍惜在用。这些信与通知单,他们都宝贵收藏,这就是他们感恩心很大,所以感动人的故事,这样就展开了。所以「青海昔时之因,今日之果」。现在上去到那个地方,很多很多,看到那个果实,二十几年前去播种,就这样果实都浮现出来了。「玉树半天之高」。因为那个地方很高很高,将近五千公尺,要半天高了。所以上去到那里,空气稀薄,人受不了,但是为了救灾,我们上去了。
所以上去到那个地方,「山高情长」,去感觉到的是人情味,那种山高情长,再看到他们怀念存恩,二十三年了,二十三年的恩情,他们现在还存着。所以「今时有因缘,再度回玉树」。这个时候就是因为因缘,若不是他们再次受灾,没有这个因缘,我们也不会再回去。何况二十三年前(1996年),完完全全,都是台湾的慈济人上去的;二十三年后的现在(2019年),完全是大陆的菩萨承担责任,这样上去的。
所以看到他们救灾结束了,下来到海拔三千多公尺的饭店,在那里赶快视讯回来。好像都在我的面前,所以这是咫尺之间而已。这就是我们要知道天涯若比邻,真的很近。说起来是很远,要到达那里是很不简单。若从山下要去到那里,要二、三十个钟头,幸好就是中途还有休息,叫做西宁。住在西宁的人,他们上到那里,也还要十多个钟头。
总而言之,虽然是很远很远,现在将它想起来,好像在隔壁。才是在我的面前而已,他说话给我听,很清楚,我是很感动。尤其是说有一位爷爷,老人七十多岁了。他很感动,他这样拿着那张二十三年前的东西,来到前面给大家看,「这是我这辈子要保护的宝贝。」这样放在胸前。
穿厚厚的衣服,这个东西这样护在衣服里,让它很温暖。拿回到家里放在那个盒子,盒内有佛像、有经典,这个东西就是放在佛像与经典的里面,这保存得,很珍惜它。他说:这辈子不会将它忘记,他的一辈子,还有他的孩子、他的孙子,永远将这个东西藏着。尽管他是牧民,他等待气候若转晴了,他还要再离开,要再搬迁去别处,要再多久之后才有回来,他就是循环,这样在生活。不论要搬到哪里去,这项东西与佛与经是相等,他最珍惜的。这是看到他们的报告,听到他们的报告,那种很感动人。
又有一位法师就是喇嘛,他又专程这样搭车来了,在五、六十公里远,在白雪茫茫,这样专程拿着一封信来。他说:他的亲戚领到这个慈济给他们的东西。这位法师是住在寺院,看到他的亲戚拿这些东西出来。他看有这封信,他想到了,他十五岁那一年也是雪灾,他的父亲去领这些东西回来,有这封信。他的父亲告诉他:「这一辈子其他可以忘记,这封信的恩情,这些物资的恩情,绝对不可以忘记。」所以那封信,他的父亲已经往生了,这个东西,保存在这位喇嘛的地方。所以喇嘛看到他们的亲人领回,还是有这封信,所以他赶快去拿出来。这样在五、六十公里远的地方,这样专程来,就是要向慈济人说:「我也有这封信,我的父亲临终之前,一直告诉我这封信要珍惜。这就是传给我的一封信,要感恩这个团体。」
听很多,大家都是这样的感恩。已经走过了四个村镇,家家户户,八千多人。这次给他们能有三个月的粮食。那个时候,这个冬天应该是要过去了。这是让他们很感恩。这就是爱的力量,不分东、南、西、北。普天之下,水灾、风灾在非洲;雪灾,在长期的时间,这次他们上去,厚厚的雪还是在下。这次上去看他们摄影,一边在那个地方说话,白雪还纷飞着,雪还是继续在下,气候总是还是不断。
在那么高的地方,很多人都是善良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却是在那里生活,也有这样的困难。他们在疼惜羊、牛,问他们:「那么多东西,你为何不卖?」他说:「不可以,我宁可留在山上,让牠冻死,都不能卖给人家;卖给人家,载下山去就是被宰杀了,我宁可在这个地方,尽我的心照顾牠。照顾不来,冻死是没办法,这是很自然;若是卖人就会被人宰杀。」看看,那种的善良又有感情,只是知道知恩报恩,恩重如山如海,这么善良的人间,偏偏他们就是在那个地方。所以长年累月这样雪在下,不舍啊!
总是,现在每一个地方,我们全都是要用心,去关怀天下事,天下人关怀天下事。但愿大家点滴累积,我们可以去付出,让苦难人度过这波,这一波。这一波不论是雪灾,不论是水灾、风灾、火灾,我们全都要作为警惕。是,人生就是这样,什么时候有大风、大雨,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样的苦难,我们也无法可预测;什么时候气候一转,说不定大霜雪是在这个地方。虽然所说,现在的人说不可能,但是天、地不断在轮转,星、月、太阳不断在轮转。佛陀说的劫,这个劫,时间长,也许我们这辈子遇不到的白雪,在台湾,说不定我们会再下辈子的下辈子。请大家用智慧的爱,「转识成智」,智慧的慈悲,人人发挥一点滴,一点一滴,这样点滴为善,这人性之美啊!我们感恩,感恩,恩重如山如海,感恩大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