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2--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2024-12-30 01:10   美国  


偈文:

◎如来藏界涉入无碍,世界互融圆明常住,三昧功德藏真如性,了知一切正心行处。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

◎「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质多树,闻香悉能知,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

◎「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

释义:

◎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质多树,闻香悉能知:天上景物等,无情香,如前闻香悉能知。

◎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等是诸天,修因不等,因有高下,果位亦殊。宝华即至妙宝华之王,喻是所修清净,揽因成果,故曰众宝华庄严,天王臣民,持善上中下有异,闻香悉能知。

◎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

◎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天园林及胜殿周围,有情娱乐等种种香。    

◎静处为林,身为宫殿,面门说法,名为法堂,依止其中而自娱乐,是人闻香,悉能知之。

◎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诸天乘之人,若能听闻得是法音,同体解教法,则善法不退精进为行。若受五欲,福尽即坠,名之为来。人间修善,得升天上,名之为往。静心住善,不进不退,名之为坐。放心弃善,名之为卧。

◎华香及衣,即有漏善。受用善报,名为游戏。       

 

【经文讲解】

如来藏界涉入无碍,世界互融圆明常住,三昧功德藏真如性,了知一切正心行处。       

 

 

  

要多用心!「如来藏界,涉入无碍」,我们应该看到就了解。平时就是一直这样说,「如来藏」就是我们人人真如本性,藏在心深处,那就是很多烦恼无明覆盖了。但是在这个无明界中,真如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入无碍」;尽管人间世事等等,我们的真如本性,还是与我们同行、同住、同在。「世界互融,圆明常住」,世界就是有生命物处,无不都是世界。人有人的世界,天有天的世界,一切一切有情动物,都有牠所有的世界。所以「世界互融」,尤其是我们人物,就光是人物的世界,那个心与行,有的,有人如处天堂,人间就是他的天堂。有的呢?那是心就如同地狱,生活也如同地狱一样。        

 

总而言之,人间万般种的人,有万般不同的世界,不论他生活心、行是什么样,就是全都在这个世界中,不论什么行为都是同样,在我们众生界,所造作的一切一切。而我们凡夫就是凡夫,我们的世界,只是在我们人间的事物,我们无法了解其他有情界,我们无法了解,我们自己与别人之间。前面说「五通」,有「他心通」、「宿命通」,我们什么「通」都没有,就是凡夫啦!「五通」,必定要修行,我们若修行,心静、心明,自然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见解等等,事物就会比较精通,但是众生多数,都是被烦恼覆盖着。    

 

所以说,「世界互融」,世界能够都同样在一个世界,各种的生态却是各不相同,若是彻底说起来,是「圆明常住」,不论什么样的有情、蠢动含灵,还是皆有佛性,我们若是有智慧,智是「分别智」,慧是「平等慧」,智慧来看一切,虽然分别得清楚,却也是有情平等,所以「圆明常住」。「三昧功德,藏真如性」,我们人人心若静下来,「三昧」也是静的意思。我们若能够静下来,那叫做「静思惟」。静思、静虑,那就是所想的事情,都是明明朗朗,非常的细腻,没有事情不清楚。清楚的、对的事情懂得做;不对的事情绝对不会去做。所以我们最近在说,梵天、天人等等,各有善,各有上上善,或者是平常善等等,这全都是在观念、思想与行为所得的。      

 

后面,那就是「三昧」,我们用功的人,自然在什么样的境界,我们都清清楚楚,这种内修、外行,内心样样清楚,外面所做的不会做错,这「三昧功德,藏真如性」,那就是因为我们的真如本性,人人具有。所以有时候说,「这个人生来就是这样,他的习气就是这样。」是啊,习气的意思是后天培养来的,不是「生性」这样,是「习气」这样。生性这样就是天生自然,若是习气,是后天熏习来的。所以我们常常说,「熏法、熏法」,熏法,我们若常常听法,听了,法入心,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法,自然我们的心与法平行,每天的生活,无不都是在如理生活中,待人接物,这是很重要。          

 

所以我们要不断熏习就是法,不是熏习凡夫那种无明去缘行,在这个六入中,眼、耳、鼻、舌、身;我们的耳根、眼根、鼻根、舌根等等,我们所接触到的环境,去分别出来,容易随环境将我们迷惑。不论是从怀胎之中,一直到出生来,都没有离开,在这些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一直下去。我们应该,现在此时,法要再往前回去,往前推。我们就是这样,从前面下来,下面再转,所以叫做轮转,六道轮回,也就是在我们生死,死生,生生死死。       

 

生死不一定是在人的身上,生死在一切,一切物命中在生死,所以说起来轮回。无论如何,就是「如来藏」还是在,我们要清清楚楚,要「了知一切,正心行处」,真如因为烦恼重重迭迭覆藏着,我们面对着,各种各种不同的境界,凡夫容易受不同的境界诱引。修行的人就明明了了,「三昧功德,藏真如性」。而我们若不明了,那是如来藏识。涉入了这个人间世界,不论它如何在,但是无明就是不断将它覆盖着,一定要听法,法一定要入心,才能够「三昧功德,藏真如性」,我们自己才能清楚了解。三昧,那就是清楚、了解,我身体力行累积起来的功德。这种的功德就是藏在真如。我们生生世世不断造作,分分明明都是没有迷,所以佛陀生生世世无不都是,「三昧功德,藏真如性」。生生世世不断不断修,一直到了他觉悟、成佛,这都是在这样「三昧功德,藏真如性」。          

 

但是就是这个真如性,修行过程自然他,「了知一切,正心行处」。我们最近一直一直在提起,一直在说的话无不都是在说,鼻根闻一切悉皆知之。差不多在这个地方,但是一直要让我们知道,知「三昧功德」,修行的过程「藏真如性」,很明显喔,所以我们能够「了知一切,正心行处」。大家要记着,这已经是在修行的过程。前面,那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真如,在这个真如也是在人群中,但是没有让它丢掉了,永远永远存在。所以,「世界互融」,人人全都具足有的;「圆明常住」,真如永远就是这样,亦圆满存在,只是被埋了。记得前面说地中伏藏,我们就是心地底下,藏着很有价值的宝。那个很有价值的宝藏,埋在地底下,这个地底下,是我们心地的底下。     

 

就是应该从简单的一句话──我们人人本具如来藏,所以是「圆明常住」。但是我们要用功夫,就是三昧,要很寂静清澄。这个「三昧」,心若能够清净,自然就能够清楚,希望大家要很清楚去了解这些。这些事情才会这样,每天每天在这里要告诉大家,我们的真如本性稳藏在哪里?我们要如何能够去体会,这个「闻」。一切皆清楚,这种的智慧来看世间事物,所以一句话叫做见解、见解,就闻解、闻解,嗅解,闻也能够解,所以闻解一切。我们就要很用心,步步要踏实,要很了解。             

 

我们前面的经文:「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读到这段,与我前面这样说的,大家就将它连贯起来。「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        

 

   

「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我们现在就无法去了解,它的价值有多少,但是修行,心很宁静,寂静清澄,自然他闻,他就知道,知道这香的贵贱:这是很有价值的哦,这很普通,所以「闻香知贵贱」。这个东西,你将东西拿到他的面前,他就能够分别,这是一件珍贵的东西,它是要在某某地方,才有办法出现的东西。这很普通,这个东西产生的地方,差不多在哪里,这用闻就能够将它分别出来。所以,这就是知见,也是见解,就是我们鼻与眼、与耳要互通。      

 

下面接下来这段经文:「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质多树,闻香悉能知,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         

 

  

 

这段经文就差不多能清楚,那就是说天上的景物,我们前面也已经说很多了。天,天宫那个妙法堂、讲法处,天人所生活的生态等等,那个境界,不论什么样庄严的,花、果、树等等,它的境界,那就是无情的香,意思就是空间、设备。空间的生态就是有很多很多,很美、很美妙的景观,不论它的景观,多么的富贵堂皇,这都列入是无情,是它的境界,天然就是这样的境界,所以叫做无情。如前面所说的「闻香悉能知」。        

 

  

 

接下来说,「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那就是上面说的这些,天上的宫殿,或者是上中下的差别,所有庄严的境界,闻到这个,光这样就能够了解,说出来就能了解。          

 

  

 

   

等诸天,修因不等;修因,我们修因很多很多,这样「因有高下」,「不等」就是高下,因为「因有」,这个因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而为何能够享受,这么多、这么多的境界,有那个善,善有上中下的善法,各层不同的境界。所以修因得果,我们因为种的因不同,大树有大树的种子,小草有小草的种子。我们大善有大善的福报,小善有小善的果报,所以因为「因有高下」,所以「果位亦殊」。同样是天人,天也有领导者,也有天众被领导的。同样的道理,各人、各人的因缘不同,所以是因不同,果自然就不同了。       

 

所以「宝华」,前面说的,「宝华即至妙宝华之王」,它那些花,与我们所看到的花是不同,因为花就是「至妙宝华之王」。但是这个「至妙宝华」,到底是漂亮到什么程度?唯有天人他们的境界,能够享受得到、能够欣赏得到。所以譬喻,譬喻「是所修清净」;所以「揽因成果」,因为我自己这样修行修行,自己所修、自己所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我们修多少清净行,我们能够得多少清净,心没有污染的本事在。         

 

同样的道理,这些事情你怎么都知道?我同样在这里,我为什么感受不到?人家他会知道、他感受得到,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见解;这个见解,他是已经没有无明,就是无明减轻了,心镜比较清了,「大圆镜智」浮现出来,心比较清,所以他照出来的境界,就比较不同,这叫做「揽因成果」,各人修的,各人不同的境界,所得到的果,结果就是这样。你看你的,我看我的;你的感受,我的感受;你的享受,我的享受,各不相同,这就是各人修行,各人的果,因、缘、果、报。            

 

所以,「故曰众宝华庄严」,天人的宝花,我们无法去体会。这就是修行者,他能分析出这个宝花的形态,而我们还未到那个境界,我们就还没有办法。所以「天王臣民,持善上中下有异」,他们所有的,不论是天王或者是臣民,是一般天人,他们大家所持;过去所受持的善因,有上中下,各人不同,道理就是这样。所以「闻香悉能知」,修行者都能知道,他说,他这样的享受是修这样的善,这就是我们大家,要很用心去了解。      

 

    

  

 

天人的乐,这是一种「绵绵之乐」,那种快乐是没有间断,只要他有天福,他的福是这样,「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乐法增长」。他这样在享受,但是他也是很好乐佛法,每次佛陀在说法,天人皆来听法,都好乐佛法。他有天福,他还又听法,有法乐,所以「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他们的世界中,有得享受,又有得听法,这就是天人所得到,修行者能够感觉到。   

 

接下来这段经文再这样说:「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        

 

    

  

 

 

 

天里面的园林,天堂的景观、园林,与胜殿的周围,与它的宫殿,妙法堂的宫殿周围,所有的天人叫做「有情」。刚才的景观叫做无情,现在在这个无情景观中,还有「有情」,「有情娱乐等种种香」,有情、无情无不皆是在这个香,修行者都能够感觉到那种善,修善得果的香。           

 

   

接下来就说:「静处为林,身为宫殿」。我们的心、所有的静处,譬喻就是他们那些园林,那些园地,与它的景观一样。那身呢?譬喻我们的身就像宫殿,而我们住在哪里?是住在这里吗?其实我们,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个人的世界。刚才就说过了,如来藏处,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如来藏处。同样的道理,现在是在譬喻,身譬喻成在这个宫殿里面,我们的心,清净就是如来,藏在哪里?藏在我们的心地中,这个心地在哪里?就是我们自己的行动。       

 

    

所以「身为宫殿,面门说法」,谁在讲法?是这个门面在讲法,要告诉你们我的心地长得如何,你们看不到;要告诉你们我的想法是如何,也没有人能理解。唯有透过这个门面来说话;如来藏性在这个人的身体之中,这个人了解,用这个门面来与大家说话,大家所有的都是一样,有身的宫殿、有门面的说法,我们所做的,身的行为。        

 

所以,「名为法堂」。我们大家在做事情,无不都在说法,无不都是用我们的门面,人看得到,我们了解我们人所行为。所行为是一个典范,是一个门面,所以常常告诉大家,我们威仪等等要顾,这就是门面。人,也是要让人看出门面来,所以「名为法堂」,我们所做的,这就是典范,就是修行,就是带人,那个门面的典范。所以,「依止其中」,我们都在这个身体之中,「而自娱乐」,我们得到法了,听法之后,我们会感受欢喜。「是人闻香,悉能知之」,修行者看人、看你的行动,他就知道了,这就是「闻香悉能知」的意思。所以「悉能知之」,这个人有修行来看你的行为,自然知道是善、是恶。      

 

    

  

 

  

 

「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我们都要很用心听。「诸天乘之人」,天乘,就是修天福的人,「若能听闻得是法音」,能够听到这个法,你已经修善法了,又愿意来听法,这个「法音」。天人修天福,时时都来闻法,「同体解教法」,在这当中,他所受的天福,又来听,了解佛陀所讲解的法,这个法清楚了,这样「则善法行不退」。常常说「富贵学道难」,处在人间天堂的人,可以说生活很好过,愿意行善造福人间,又愿意听法,这样的人就是「善法行不退」,他的善会不断增长。(能)生在天堂,是在人间修行,人间若有这样的富贵的人,愿意投入、愿意再不断修行,若这样来累积就是天福,这样就是「精进为行」。在修福德的人,就是不断精进在行善,叫做修福,不断向前前进;若听法呢?在福中要修慧。所以天人现在不只是享天福,他也要来修慧,所以要闻法。

            

 

所以,「若受五欲,福尽即坠」,名为「来」,来人间所受的福。但是他还是「来往行坐卧」,来、往;来了,再来人间,因为天福受尽了,他可再来人间,人间还是也能够修。有的人是天福享尽,他若有恶,再来生人间,那就是同样受苦。若是更恶,同样他要再堕落地狱。          

 

所以才说修行者不是要修天福,我们是要修超越天,我们没有这个生天的欲,我们连天欲都不想要享受,我们要超越。所以修行者他很冷静,「闻香悉能知」,能够很清楚用智慧来分别。所以因为这样,说「若受五欲,福尽即坠」,五欲,若想要去接受这个五欲;五欲,天福中也是欲,人间也是有欲。这个欲来享受,福尽还是同样要坠,所以名为「来」。「来往行坐卧」,经文有这句,所以叫做「来」,再来人间。              

 

来人间若是还有福,没有造很大的恶,他还是要从人再开始修。所以,「人间修善,得升天上」,再回归天上。「名之为往」,从天来人间,从人间再往天上去,所以名为「往」。「静心住善,不进不退」,就是在天与人之间,这样来来回回,这是修善的人,就是在人与天来回,「不进不退,名之为坐」。就是在那里坐着,就是常常在天与人之间。所以「放心」,将这个心,「放心弃善,名之为卧」,已经很安心了,我全都是在这个善的境界中,在享受的境界中来来回回,我放心了。岂是这样吗?    

 

这就是我们人,若享受到一个阶段,就以为我做很多了,我已经这样的福,我就是永远了。有时候大家就这样松懈了。所以我们修行者,总是要不断地精进,不想要享受五欲,但是法、道理,我们要不断前进,因为「如来藏」,藏在我们的心地中,我们要不断精进,要到圆明、到达三昧,这当中如如不动,这才是我们清净修行。不是到天人的境界这样的放心;这样放心就松懈了,我们不要求享乐,我们所要求的是身心自在。              

 

  

 

所以说,「华香及衣,即有漏善,受用善报,名为游戏」,天人享受的福,让他住得再好、穿得再好,如何来庄严他的身,与他享受的境界,不论是有多丰富,这全都是有漏的善,有漏的善就是还有带烦恼的善。因为他还不断在追求这个乐,欲乐。所以,「受用善报,名为游戏」,就是这样在求欲、造善,造善就求欲,只是在这个境界中来来回回。所以请大家用心来了解,最重要的「如来藏界」。我们已经是涉入,在这个人间世事里,圣人的世界如来藏清净,他在我们这个凡夫人间,佛陀为了度生入人群,所以很多修行者在人间,受佛的教法,了解佛法的深理,所以修行。同样在这个世间才有办法修行,在人群中知道迷茫,这叫做迷、这叫做苦,这就是超越的境界,安然自在。              

 

我是向着这个安然自在,「圆明常住」,我已经了解真如本性。我有我的真如本性,缘过去、现在的,未来,我要将我的这个真如,真正显现出来。心的这面镜子,我要认真勤拂拭,赶快一直将它擦干净,我们才有办法,看到外面境界能清楚。这是修行者,那种细心、三昧的功德,我们要很用心来体会,「藏真如性」,这我们要很清楚。所以前面那段,我们就要很用心,虽然很深,回到了经文,用看的很浅,但是就是它其中含藏着,我们若不了解,只是看他的宫殿、他的娱乐等等,我们就容易这样疏忽了。所以我们要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