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2024-12-07 14:06   美国  
偈文:
◎菩萨修持,功高行精,诸法性空,德聚得魄;为了利益、广度众生,方便修习,观机投教。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诸佛大圣尊,教化众生者,于诸大会中,演说微妙法,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
◎「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
释义:
◎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但持此法华经之精髓,显微示实,诸佛入世度生之事,教菩萨法,无不皆得闻。
◎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世界内外两报--善、恶,一切苦乐音声,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
◎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耳闻种种善恶之声,以心净无染故,不坏耳根。八部义含,耳根亦具五根用,故能遍闻十界音声。
◎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由持经故,耳根聪利;悉能如上,善分别知故。
经文讲解
菩萨修持,功高行精,诸法性空,德聚得魄;为了利益、广度众生,方便修习,观机投教。
菩萨受持,他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入人群、度众生。对自己要很用功,内修外行。所以菩萨「功高行精」,内修就是「功」,外行即是「德」,所以,菩萨自修行是利己,身体力行是入群利他,这就是菩萨修行的方向。其实修行是性空。常常说,「心行处灭」,现在说过了,这个话要再如何拉回来呢?无形无踪,声音过了就没有。法,从哪里入呢?放在哪一个地方呢?这求,了不可得。所以「诸法性空」,过去了,空了,但是最重要的「德聚得魄」,我们「德者,得也」,这要常常记住:我们立志于道,每一人都有立志愿,我们立志愿的方向就是修行,修行的目标就是要启发自己,体会人生,世与出世的精神。我们了解,处在世间与出世间道理之后,我们了解人生苦难,因为烦恼无明制造人我是非,纠缠不休,生生不断。
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了,知道因为因缘累积,集起来成苦。我们既了解道理是这样,我们开始要如何来消灭,提高警觉,不要再这种烦恼无明、因缘再纠缠下去。所以我们要很清楚,是非分明;「是」,那就是体会了解是法无错,这叫做「是」;非呢?就是不清楚,道理不明,所以叫做「无明」,不明白。无明就是不了解道理,所以造成了无明。
我们现在道理清楚了,发心立愿了,这个「得」,发心立愿,我们就是要身体力行,身体力行让我们有所感「得」。我付出,我做利益人群,我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建立不欢喜的、不好的缘,没有。人与人平淡如水,我不能没有水,但是我的水没有污染,你不能没有水,所以我给你清净的水。所以我们与人相处,相交如水,这就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同样的道理,菩萨与众生,菩萨只是为了众生还在无明中,「我知道了,我应该要投入,我很清楚要去利益众生,利益了众生,我的心没有挂碍」,众生去除烦恼,这就是彼此心清净。
我们说过,万法就是心为器,我们这个心,能够有接受了法,是清净的法,法水清净,我们的心器没有受污染,所吸收来的水是清净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诸法性空」。我们用耳闻,用心收入,记忆,我们下定决心去做,做了之后,我觉得很欢喜。那就是因为我们的「意」之中,那个精魄。平时,凡夫就是用凡夫的意识,随着外面的境界,印什么形就起什么意,但是修行者,「因意有魄,因魄有精」,这个魄叫做魄力。我们好好发心之后,我们的心志坚定,心志坚定就是叫做「意有魄」,这是因为有魄力,所以让我们的心志很坚定。「魄有精」,我们的意最精粹的地方,就是这个魄,精魄的意思。
所以我们说,菩萨「功高行精」。就是因为他意中有魄,「魄有精」,精、魄会合起来,身体力行,叫做「德聚得魄」。我们要身体力行,很凝聚我们的意念,这种坚定、有魄力,这就是德的凝,「德聚得魄」,法的性空要如何来接受呢?就是要下定我们的决心,有魄力,我们选择的方向,我们很坚定的心志,这种的魄力,不会受外面的境界,将我们诱引走,做我们真正决心想要做的事情。
修行乃是大丈夫事,匹夫难为,不是普通凡夫做得到的,修行是要超越,所以我们「诸法性空」。我们了解了,虽然是「诸法性空」,就像水,清净的(法)水,来润泽我的心意,我已经很充满,心中有法了,我用心,自修净己心意,发心入群救度众生。这么多的工作、这么多的功夫要下,就是在这八个字──「诸法性空,德聚得魄」。我们若能清楚,我们就能够了解,法虽然是这样,求不可得,了无痕迹,但是我们法入心来,入我们的志向、魄力,听了入心,我们就开始这样决定向前前进,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向。
所以,「为了利益,广度众生」,为了要利益,广度众生,所以我们要开「方便修习」。虽然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我们若没有现形,在人间现我们是出家相,修行清净名词;出家、清修士,我们就没有那个形象名字,如何去度化众生?所以人要有名,修行也要有名相,这叫做方便。要不然人人都会成佛,你说的与他说的不是都一样吗?不是哦,这是法师说的,这是清修士说的。法师说的,已经对法,经、论,他闻法、说法,他传法了,我们要相信,佛法继续要传下去,法脉要传,宗门已开,我们相信这个法脉、这个宗门,有坚定的相信;清修士呢?也知道了,他没有私心,也是同样割爱,专心投入,发大志愿。专心是清净心,也是入人群去,这建立了很清楚的名相。我们还不够,要继续修行,现了这个相,我们要再继续修行。就像清修士,虽然还现在家身,但是他有清修的规则,所以这与一般的世俗人,就不同了。因为是出家,所以名称可为法师,所以这就是方便相。但是还是不断求,精求法入心来。
前面说过了,法如恒沙那么多,佛陀对众生说的,就是宛如指甲上这样的法,凡夫又是在入心漏掉了,又能够剩多少呢?所以我们所懂的还没有很多,在佛所说的,这样的法,我们又漏掉了,何况恒河沙数不可言说的法。佛陀来人间有限的时间,众生的钝根能够说多少呢?我们钝根的众生,又是漏失多少呢?所以我们要很用心来修习,好好要再修。修行是无止境,在这个无止境的过程中,我们就是要观机,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用什么方法给他们。有苦的,苦的法就是需要去满足他。现在身体病痛,无药无医,我们赶快满足他的医药,这叫做施医施药,让他解脱了病痛,如何帮忙他身体能够完全康复。这就是他欠缺的,我们帮助他。生活上有困难,翻山越岭,我们也甘愿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能够恢复了他们的生机,他们心存感恩,菩萨付出,法喜充满。这种的缘,虽然这么多人,没有人认识我是什么名字,但是我已经有与他接触了,我给他,我已经抚慰了他,与他说过话等等,他心存感恩,我们法喜充满,这就是结一分深的福缘。
这个善缘、福缘,就是我们将来修行的资粮,因为我们要修行,也要有眷属。所说的眷属,就是我要讲法,有很多人想听法,这叫做眷属;我要修行,我要度众,要有众生愿意跟他修行,这叫做修行的资粮。来生来世与众生有很好的缘,清净的法缘,那就是这个时候,要入人群付出、付出。付出在他解脱苦难,心存感恩,我们付出之后,心生法喜,就是这样。这是我们这辈子,很自然这样做过来,这叫做「观机投教」,做到让他很欢喜,我们用身体力行去付出。
就像这样,接受到人的帮助之后,他也会觉得:我也要去帮助人。受人帮助的人,他也想要帮助人,这在我们之中也有很多。「我与你一起去帮助人,我感动、我欢喜,我要跟着你走;我受你的帮助,我感恩,我发愿,我也要跟着你走。」这就是伴侣,发菩萨心的道侣,能够走同一条路,开这条道,一起的人,这叫做道侣,菩萨道侣,我们叫做菩萨伴。这也是我们过去度来的众生,现在我们这样说,他愿意这样靠近,这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了解。
所以,前面的经文:「诸佛大圣尊,教化众生者,于诸大会中,演说微妙法,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
佛陀他就是已经,过去生修行之后,很充足的资粮,所以他成佛了,成佛称为大圣尊。「教化众生者」,就要有众生愿意,听到佛的名,他起欢喜心,看到佛的形态、法相,他起欢喜心,佛陀说法,他起欢喜心,愿意随佛修行,愿意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就是人很多来听佛说法,这叫做「于诸大会中」,在很多人的环境中。所以「演说微妙法」,有听的人,才有讲的人,所以在那个地方,讲演的是微妙法。佛陀来人间,他开头就是观机逗教,让大家随他们的根机来接受,不过,佛陀的本怀呢?佛陀的本怀,就是期待人人与佛同等,能够体悟那个理体,去产生妙有,这是佛陀的实教,就是要让人人的心以法为体,但是我们众生要真的能够体解,是有困难,所以佛陀的慈悲,用他的怜悯心「开权」,现在来「显实」,所以用很多时间慢慢地牵引,每一个时刻,就是随众生机来演说,说权又再谈实,这就是佛陀的用心,这都是微妙法,要如何去接引众生来到道场,来到道场如何为他们讲真实法,这也是很重要,所以「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
受持法华者,这些人「悉皆得闻之,但持法华经之精髓」。不是只有听《法华经》而已,《法华经》其中的精髓,我们体会了,了解了,了解佛陀他是「显微示实」。虽然听起来是那么简单,但是那个很微妙之中有很实,很扎实的法在,我们就要很用心;很丰富的法在很微细之中,所以「显微示实」。这「无上甚深微妙法」,法就是无上甚深,所以这个真实法,就是《法华经》的精髓。
这个精髓,真实法,就是要入世去,不是要脱离人群,他是要入人群的。所以「诸佛入世度生之事」,这就是菩萨将要学的,学佛陀的大法,是入群度众,所以「教菩萨法」。佛陀是这样的心愿来教菩萨法,我们也要入群众,来施展菩萨的精神。所以「无不皆得闻」,最微妙的精髓全都了解,所以说「无不皆得闻」。我们要很清楚这个法。
接下来这段经文就这样说:「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
要用心。「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三千世界,我们大家都清楚,过去也一直在说三千大千世界,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内外诸音声」,很开阔,无边际的世界,这种世界内、外的声音。
世界内、外的声音,是什么声音呢?那就是没有离开善与恶,这一切,「一切苦乐音声」。为善的,大家很欢喜的声音;付出,接受的人欢喜感恩。我们去邀伴,大家来做好事,「我与你一起做,我欢喜,我响应你!」这都是欢喜,做了之后,法喜充满,为善不就是全都欢喜。
从缅甸付出回来的,先回到精舍,他们放下行李来销假。「累吗?」「不会啊,很欢喜!」欢喜啊,听听他们的欢喜,大家都很欢喜。欢喜的是接受之后,他们平安回去了,大家都露出欢喜的笑容,去形容人欢喜的欢喜,这就是善。三千世界内外,不是只有在我们TW省之内,离开TW省的外面,同样有苦难人,我们去付出、去辛苦。不论任何一个国家,在真实的人间,我们就以国、以区域来譬喻,譬喻在这个世间中,不同的国家,国际间,能够跨越国际去听,听那些人的声。我们去了,回来,报回来的声音,就是这么善、这么欢喜。
而恶呢?就是有障碍。我们想要去做,应该要去做,不想要大家去做的,也不愿意去做的,这就是无法去响应,心有起烦恼,这叫做恶。恶就心不欢喜,不欢喜就是烦恼。何况人间多少的「有形恶」,恶言、恶语、粗声大气,身体就是行不善法,意起不善法。意不善法、身不善行、口不善言,像这样这是大恶。像这样音声的结果,无不都是苦乐的声音。所以,「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这种的欢喜,能够欢喜到上彻天堂,苦的声音能苦到下至阿鼻地狱,这就是苦乐的声。这就是「内外两报」,就是「善、恶」两报。所以我们要时时,鼓励人人行善法,入人群中无不都是呼吁大众,不分你我,没有界限,彼此之间;苦的,我们要去救,善的,我们要来呼吁,大家来做。让人人起欢喜,没有苦难的声音,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这耳根,我们的耳,种种善、恶的声音,耳根所缘的就是这样的声音,所听的就是这样。「那些很恶」,「那些很善」,「这个人很好啊」,「那个人心怀不规则」,总是耳朵都是听这些声音。「以心净无染故,不坏耳根」。因为我们修行,我们心这个器,前面说的,万法之器。这个心若清净,心器清净,我们接受来的东西都干净的。我们转恶为善,善解,将恶的声音转化为教育的声音。这都是这几天一直告诉大家的,希望大家能够用到。听法就是用在我们的生活,用在人与人的相对。所以我们要记得,心的器度,「心器」;万法的心器,我们要清净,度量要开阔。我们转恶声为善的音声,同样的道理,所以「不坏耳根」。
「八部义含」有很多。我们的声音,有八音,每一项的声音,去分析起来有八音。我们说话,你们也有ㄅ、ㄆ、ㄇ,一声、二声,三、四声,都同样的道理。有高低声,这很多的涵义。我们若声色比较高调一点,听起来就较碍耳;比较低音调一点,可能会较单纯。这就是要去转它,将声调调一下。
「耳根亦具五根用」。这耳根,将眼睛当成耳朵,将耳朵当成眼睛。因为用眼睛看就等于耳朵在听,耳朵在听等于眼睛看到一样,耳朵听的,我们听起来也有这样的滋味。「听这个声音,好像有什么样的事情,在哪一个地方发生」,「哦,这个声音,是车子来的声音呢?或者是东西碰撞的声音呢?」这个声音的当中,我们可以去分析:碰撞会有什么结果?车子顺利到达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耳根不用去看,自然知道结果。
我们很多都能够,耳根能够代替其他的五根,代替眼,代替鼻,代替舌,这样可以了解这些事情。看到人家在说:「那是辣椒。」我们只是听到,「哦,辣椒。」你不用看,你就代替着(舌),「辣椒是辣的。」嘴里就开始辣了,有这样的感觉。所以这耳根,可以顶替其他的五根,同样的道理来用。所以,「故能遍闻十界音声」。
「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因为我们的耳根聪利,若没有耳目,形体就无法分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我们耳朵的聪明,所以「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由我们持经,我们有听过经了,所以我们很了解,了解这个法与世间的法,与人与事与物的道理,我们都很清楚。我们若没有听法,耳根缘着外面的境,尘,我们就是凡夫的知识。凡夫的知识,我们随着凡夫行去造作,我们容易起烦恼,容易在这个地方……。识,耳识去接受的,来的都是是非,就是会起很多无明。我们用智慧来转这个识,智慧要从哪里来?那就是因为听经入经髓,「法华」的精髓,我们已经有接受到了。
不是仅仅读诵经,我们在读诵的经典,我们再将经典之中的意味,我们已经都有接受进去了。所以我们要有那个经中的精──法髓,入我们的心。所以法髓入心来了,耳根自然就是转识成智,真正有耳魄;我们的精神,心的魄力,我们很有决断。不是耳朵听,听人说话,舌头就会搬弄是非。这个话说来是真的或假的呢?我们的耳朵随着听来的声音,就在那个地方模棱两可,「真的或假的?」但是我们若有持经的人,真、假用智慧去分析,就能够了解。所以「耳根聪利」,那就是魄,精魄,就是精髓,我们心志的魄力。因为我们经髓入心,所以心志魄力,听什么,我们就了解什么,这叫做「其耳聪利」。已经转识成智了,听来的声音都是用智慧听声,所以叫做「耳根聪利」。
「悉能如上,善分别知」。这大家能清楚。最重要的,前面告诉大家那个纲要,大家要很用心。还未讲这段经文,要让大家先知道这段纲要。「菩萨修持,功高行精」,这已经是转识成智了,我们已经是了解,了解我们修行的方向。我们的精神魄力,该做的,我们该做,善、恶,我们分很清楚;是善的,我们鼓励大家去做,做得大家很欢喜。善的声音,很欢喜;恶的心态,很郁闷,有烦恼或者是有种种的障碍。若是有魄力就没有障碍,该做的,单纯的心做就对了。用知识来做事情,层层障碍,用智慧来做事情,畅通无阻,这只是分别在这样而已。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