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2025-01-18 09:00   江西  

偈文:

◎时日逝分秒无住,触受苦空皆法则,世间色相成住坏,老病死生皆自然。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释义:

◎声闻最初闻四谛法;辟支佛受持因缘法,是诸因缘法难思议;菩萨尊佛教行六度。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随声闻根机说。若见闻解如幻,是为辟支佛根机说。若修空观,于诸幻法,心无所著,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若见妙有,是为菩萨说。真空而能生万法,妙有而一切皆如。这是真空妙有,若见妙觉,是诸佛说法。一身之法,其义如是,一人善听。

◎皆于身中现其色像:相随心生,悉于受持是经法者身中现身。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受持是经法者身中现其身。由众生共业造因感果,闻法入色像。

经文讲解

时日逝分秒无住,触受苦空皆法则,世间色相成住坏,老病死生皆自然。

这么简单的时日,就是这样过去了,分秒一点点都没有住着,所以我们整天的时间,从我们看人来的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种因缘不断缘,缘到我们现在所接受到的,因为我们离开母胎,开始接触,人间世事就是有这样的感受,就在爱欲中不断不断贪着,最后是什么?是苦与空,最后也得要承认,这是法则。

所以身,只要你的身体接触到这个世间,世间一切的色、相,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色」,你们看在我的身体,前面的桌子、后面的屏幕,或者是一尊宇宙大觉者,这些都是「色」,是世间人造的「色」,这个人是人生的身,生我的人,父母的缘,那个识去取无明的行动,去产生,所以才有名色、六入等等,才有我们这个身体在现在,佛陀的说法,听过了还要记着,这个十二因缘,我现在能再背出来,几个月前说的,我现在又背出来,因为这个十二因缘法,他的「识」,是入我的「色」,又入我的「智」,所以在我的意识之中,我什么时候说到这里,我就能够将这个意思回忆出来,而你若是知识,「知道了、知道了!哦,十二因缘法,我再去找找看。」要去找,那就是听了,就消逝了,随着时间消逝,所以那种的分秒无住,随着它空过了,所以我们的身、色相,还是一样永远都是在「成、住」,就像人生,一切的物质都是「成、住」,就像人身,就是「老、病、死、生」,我死了之后,会再来生,「生」那就是要再等,等死之后,他才会再生,我们从父母交合而来「生」,那个「生」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是在「老、病、死」,死就是再来生,所以我们佛法说「往生」,往生,可见就不是叫做「死」,我们结束这段,我们又再往另外一段去「生」,到底我们要生去哪里?不知道,自己是胡涂中,不知道,所以老、病、死、生,皆自然的法则,所以我们要好好,有因缘共住一处,大家会共住一,总是有那个时候的一念,所以我们一定人人要,「莫忘当时那一念」,你们是如何愿意发心来跟师父,不要忘记就是因为有那一念,来跟师父做慈济,听师父讲法,就是最起初的那一念,大家回归想那一念,所以想到了,我们大家是守志不动,毫厘不差,我自己觉得,我这辈子没有遗憾,因为五十多年前(一九六六年) ,我一念心动,五十多年来那个心念,我是守得很好,没有偏差,这就是我所说的,我这辈子无憾,没有遗憾,我的意志很坚固,那就是「守志不动,亿百千劫」,经过那个志愿出来,守好,经过亿百千劫,还是同样不动念,不动,在毫厘不差,知道差之毫厘就失于千里,只要一念偏差,一错中,那就是千差万错,所以「把握当下,恒持剎那」,那个刹那间的那一念,我永远就是将它把持着,没有去将它忘记,从这样开始没有偏差,毫厘的刹那都没有偏差。

总而言之,时间的过程要用心把握,请大家多用心认真听。

接下来,声闻最初闻四谛法;辟支佛受持因缘法,是诸因缘法难思议;菩萨尊佛教行六度。

佛陀为众生说法,开头因为众生根机还很浅劣。佛先从人间现象,让大家听得懂,也是身接触得到,所以他就从「四谛法」开始,苦啊,真是苦啊!人间所见、所闻,不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无不都是苦难人多,很多都是苦难。尤其是生、老、病、死苦,哪怕是富贵人生,也受到老、病、死这种的压力,这是人人所能够感觉,大自然的生活,不管是富有、贫困,就是老、病、死。

我们说过了,「四谛」、「十二因缘法」,这人人都应该感触得到。佛陀最初发出他的声音,听入初闻法的人的耳根,去了解这四谛是法,所以称为「声闻」。因为用佛的声音,接触到耳根,启动到他的心,所以成为真理的法,叫做「四谛法」。这四项,大家都要记住;苦、集、灭、道。我们要知苦,苦从哪里来?从平时造作累积来;过去来到现在,现在造作又是,又是在于未来。大家要很用心,声音进入耳根,耳根要传入心,心要去体会。体会这样的法,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见闻接触,我们都要不断从接触,就来思考这四谛法;这是声闻。

佛陀当初发音、说法,五比丘最初听到这个法,感动了,转变人生,体会佛的真理,这叫做「四谛法」。佛陀不断开始这样一直延续,从四谛法,法无穷尽,一直展开人间形态,种种的生态、生活等等,一直让这些声闻愈来愈体会,愈体会生活来自于生命中,生命中如何,真的是不可思议,如何来呢?现在的感受,未来又是会如何呢?辟支佛很想要知道,很想要了解,很想要知道,知道这个人间一切,他那个心要追求法,总是会想到,不只是人的感受,到底这四季,天地之间为何会有春天?春天天地万物花草茂盛,什么东西都是在这个春天,旺盛、繁荣起来。

春,夏,气候很闷热,因为在印度,而且雨季也很多,到底这气候、天地之间。看到树叶在凋零,风啊,气候开始在转变;冬天的寒冬雪冻,到底天地之间它是为什么,每年都这样在回转呢?佛陀就为他们说:「身体与这大乾坤一样,大乾坤有成、住、坏、空。」佛陀就用很长的时间,来譬喻「成」,又用很长的时间譬喻「住」;在这「住」当中,又经历多么长的时间,「坏」又「空」了,这是佛陀从宇宙间,很多形成的因缘,大宇宙形成,然后宇宙间所有的生物,又是如何的因缘?佛陀就开始说,动物、一切生物,不论是动物,有千千万万类的生态,在与人,人物。人物所造成的一切一切,与动物又还是有关,除了人类与动物,还有与天,天堂,天的生活,它那个时间、空间,与地球时间、空间生态,有所不同。动物,牠有各种动物的生态世界。

这都是佛陀与天地万物的理,契合在一起,所以他能够说很多、很多,人间如何的生灭法,辟支佛要受持因缘法,很多因缘,是天地间的因缘,四季循环的因缘,以及我们身体十二因缘,从构造无明开始行动,一直到生、老病死,又再循环。你今生此世的造作,就是再造来生缘。佛陀在这十二因缘之中,常常就有佛的《本生经》等等,就是佛过去的故事,生生世世,有弟子过去的因缘法,也是故事,很多。

「是诸因缘法难思议」。若要说这因缘法,真的是很难思议!说这么多了,不论是用譬喻,或者是用现实的事情,或者是法的真理,一直这样不断反复。到底众生知道多少呢?佛陀用四十多年的时间,又是能够说多少法?说得尽吗?说不尽,众生听多少呢?很少。听进去,就忘记了,或者是听进去不能理解等等,所以难思议!很难说,也很难接受。时间就是这样、这样过了。

所以菩萨是尊佛教,尊重佛陀,了解、奉行佛所教法,佛陀如何教我,我就如何去做,这真正是体佛心、会佛意,身体力行,这叫做菩萨,觉有情。「尊佛教,行六度」这就是菩萨行。佛陀对大根机的人就说六度;六度行需要有「尊佛教」,尊重佛陀的教育,这样听就身体力行去做,不求一切,做就对了,这就是菩萨。佛陀面对着人间实在说很多法,说一法,一句、一偈是包含很多,天下很多道理,可惜我们听很多道理,还不解一句、一偈,就是「知道了,知道啦。」「懂啦,懂啦。」也无法身体力行去体会。这是佛法之难处。

前面的文就这样说:「及铁围山」,这在描述众生以及修行者。众生所去的去处,以及在林中佛陀说法,依法奉行受持声闻、辟支佛法,这样的人在幽美的地方,好好在那里将佛所说过的法,读、诵、书写,了解很多道理,在经文之中,涵盖很多世界。这么多世界的其中有铁围山,除了诸天,我们前面都有解释,一直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

就是我们在读经,了解,经法听很多,而也很用心将这些经,再重抄、重写、重读等等,这都在这个法中。

如何描述铁围山?「铁围山」是什么呢?原来佛陀所说的,铁围山的世界,总共有七山八海。就是一个围,一个小世界,这样,用这样来为我们描述,大家理解佛所说这个空间世界,现在读到,知道了,那个地方的世界就是这样,这就是在这世界中,我们人所住的现在,是在哪一个地方。铁围山的其中有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须弥山为中心;这个须弥山有四大部洲,东、西、南、北,我们的世界就是在南瞻部洲,这是我们的世界。这是佛陀在天文宇宙间,指出了,我们是在很多无量数世界中,其中的一个世界。佛陀大概来描述,这在经典中就已经有详细记载。

所以这些修行者在那个地方,就是读经、写经、抄经,所有生态的形象。读到这个地方,他们就会去想到,天堂有几层天,一个一个天界与另一个天界,那个生活不同。在铁围山、大铁围山,里面的生活又不同。一直到了我们人间,南瞻部洲,这个地方的生活、人类又是不同。所以这种不同的境界,不断浮现出来,所以这种世界的描述,他们自然了解。

所以下面现在这段文。「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所以从铁围山一直说到地狱去。大家读到《地藏经》,我们的印象,就知道地狱在个海。重重的海中,就有他受极大苦的地狱。这我们在《地藏经》,能够看到的经文。所以,「大铁围山」等等,一直说到「下至阿鼻地狱」。阿鼻地狱再向上说,那就是有顶天,这些世界全都描述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态,所以「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所有一切的世界,以及在不一样世界生活的生命,全部,在这地方,修行、读经的人,差不多从这个经文就能够了解。所以叫做「悉于中现」,这些生态都这样,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这段文。

所以接下来这样说:「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我们现在就知道了,法在这当中,读诵的过程中,除了知道世界形成,众生生活不同,我们再接下来能够知道的,那就是声闻的世界。声闻、辟支佛、菩萨,那就是学佛中也是一样,不同的心理世界。声闻听的法,佛陀应声闻法来说法;若是辟支佛根机,所要追求的,他就用辟支佛所想要知道的,世界形态来说法;菩萨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利益众生,佛陀以六度行来说。听了之后,声闻听声闻法,辟支佛听的是辟支佛的法,菩萨听的,菩萨的法,他就可以说法,如诸佛所说的法。佛如何说,说声闻法,我是声闻,我也能够去传声闻法;我若是菩萨,听佛所说的菩萨法,我也是能够去传菩萨法,如诸佛说法一样。所以各人听法,各人都能够去说法。

就像现在,我也是如是闻,如是我闻。我也听、看,经典中也有听人这样说,再更前面说的源头,是从佛这样来,所以「如是我闻」。我们大家法都是这样来的,所以「如是闻」,就「如是说」,说佛所说法。这些事情,「皆于身中现其色像」,各人不同,听的法也有深、有浅,所要对的根机深浅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在那个地方读经,如面对佛的法身,对什么样的众生,就是感受什么样的法。

所以,「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若」就是这样,「如是」就是这样。如是声闻、如是辟支佛,就是说法都是需要因缘,「因缘所生法」。佛向声闻所说的,「我说即是空,随声闻根机说」。向声闻所说「苦集灭道」、「无我」、「苦空」,这都是对声闻所说的法。

「若是」;又一种,同样修小乘行,那是辟支佛。他想要追求的空,是如何空?我现在在人间所说的空,那不就是幻化吗?是幻、是虚幻的,那就是觉得人间幻化。是幻,就是化,化就是有与没有,没有啊!但是化一个形相,其实是空的,如幻如化。这种幻化,这是辟支佛从空法中他去想。这是如幻如化,佛陀为辟支佛根机说。你若要修空法,很细思观想,那就是「诸幻法」。虽然这些都是如幻,因为人间时间空短。我们若去想,佛陀说,忉利天一天,人间就要一百年。所以我们的人间每天在看,分秒间就这样过了,无形无踪,五蕴,在空,空,那个秒不断过去,所有的形色也是如幻在变化中。就像我们的身形,我们都没有感觉,如幻如化,什么时候从青少年,变成中、老年呢?这种人生非常的短暂,还是所有的一切,就是这样如空如幻化。所以诸法,「幻法」就是幻化之法。

所以「心无所著」,我们的心不用执着,执着它是真、是假,反正你已经在人间生活;你好好精进,烦恼无明如幻如化,扫除掉了,没有过去所执着的烦恼,没有现在惹来的无明。这种如幻化,何必执着呢?放下你的烦恼。所以「心无所著,皆悉空寂」,这就是真理的幻化,不是都没有了。没有,我们进出也是要从门,门若关起来你看可以进去吗?就碰壁了。同样,要心能通,心门要能开。虽然佛所说幻化,那就是我们真理的幻化,时间短促的幻化,而不是有东西,你要说它没有东西的幻化。所以大家要用心去体会真理。

「若见妙有」。若见解就能知道,诸法就是在妙有中。这就是菩萨,佛陀就为菩萨说法。「真空而能生万法,妙有而一切皆如」。就是真如,一切一切都是真如法。真是这样,你看不到的道理,它就是真实法。「听听那么多道理,你听多少了?」「听很多了。」「拿出来,我来看看。」「要从哪里拿?」只是能够,我再「如是我闻」,我再复讲,看对不对,无法拿出来。这是无形的,道理是入心,从耳闻入心体会,体会之后再叙说。这种的体会是知识,是不是可以身体力行?可以身体力行,那就是真正体会到道理。所以说「真空妙有」,若见妙有,是真佛说,真真正正的妙有,你要去体会到,佛陀说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让你背再多,没去力行,什么叫做「无缘大慈」?与我们非亲非故,说这个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有啊,要你去身体力行,与你无缘的人,你要去关心他,要去为他付出。这就是佛说方法给我们听,所以我们懂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法。我们将天地的众生视为一体,与我们是共同体,因为共生息在天地间。所以佛就这样告诉我们,这是「真空妙有,若见妙觉,是诸佛说法」。「一身之法」;这个身体的法,「其义如是,一人(善听)」。

菩萨「皆于身中现其色像」。你一个人在行种种菩萨道,菩萨道是如何走,他的行仪也都在脑海中了解。所以,「相随心生」,那个相,菩萨相,他的行仪,在我们的心就产生出来,所以「悉于受持是经法者,身中现身」。我们若有在受持、有体会的人,自然这个法是在我们的身上,现像出来。因为我们身体力行,了解帮助人的感觉真好。这种感觉,唯有帮助人的人,才有办法感觉。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这全部在「受持是经法者」身中现前。这样应该大家了解。「由众生共业造因感果,闻法入色像。」应该这些造因感果,大家也听得很详细。这就是《法华经》,《法华经》讲真实法,《法华经》的「本门」,就是这样,同样说天谈地,说来说去不离开人间,为人间互动生活、修行的方法。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去体会、去了解,就像「伊代,(风灾)」,去过东非(赈灾)的,那个地方是如何?是他们去过、体会到,他们最清楚。菩萨到那境界,回来,来谈那境界,这样最明白。而我们听,「知道啦,知道啦,我了解。」但是他们是知道、了解,去又回来了,这就是不同的心态。总是要大家不论如何,听进去,用在内心体会,身体力行,这才是真佛法。请大家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