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2025-01-01 07:17   美国  

偈文:

◎法华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妙法如水,以莲华为喻者,如是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经乃是华果同时,是故名大乘妙法莲华,本迹开二门,谈权说实。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天女所著衣,好华香庄严,周旋游戏时,闻香悉能知。如是展转上,乃至于梵世,入禅出禅者,闻香悉能知。」

◎「光音遍净天,乃至于有顶,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若坐若经行,及读诵经典。」

释义:

◎光音遍净天,乃至于有顶,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二禅光音、三禅遍净,跨过四禅及空识处,便说有顶,故云乃至初生天上,及退堕者,闻香悉知。初生:初生天上。退没:天福受尽。

◎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出家众等,于是法中常行精进。

◎若坐若经行,及读诵经典:若静坐、若经行,及读诵经,能如是者,皆是宿缘。以果验因,知其来处。若现种善根,以因验果,知后生处,必胜今生。

【经文讲解】

法华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妙法如水,以莲华为喻者,如是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经乃是华果同时,是故名大乘妙法莲华,本迹开二门,谈权说实。

用心来了解。《法华经》所说的很简单,所谈的只是一乘实相之理。是「妙法如水」,是用莲花来譬喻。看起来很简单,这么简单就是实相之理,我们不是每天都这样在听吗?而什么叫做「实相」?人间世事无常,实相又是什么?真的是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唯有要用心,用心去体会,《法华经》之中,所讲说的完全是真实的妙法,真实的妙法只是能够用感觉。有感觉了,我们才有方向;没有感觉,我们就没有方向了。有一个方向,我们就能看见,天下万事万理分明清楚了。

就像我们要看东西,远的地方,也就用一个望远镜,拿来放在眼睛上,将境界聚焦起来,我们就能够看很远了,道理与这是一样。道理,从近看到远处,而我们凡夫所看的,就是有限的眼界,无法看很远,很远的东西就要将它调得很靠近,我们才看得清楚。

同样「一乘实相之理」,就是要让我们很遥远的,这样让我们了解,就像在我们现前的感想。我们现在所要想的,还是要想很多,未来,未来的远景是什么呢?现在的规画;是为未来的很长很远在规画。所以我们,从自己本身的思想、看法,要放在遥远的未来,就像望眼镜,远远的,我们将它调清楚,靠近来看,而我们能够用清楚,来规画未来的理想,这就是能够观前也能够顾后。

道理让我们知道,我们能够好像很远与很近一样,我们的见解、思想有了彻道理,一项就不简单了。若是道理不了彻,自然觉得看不到、摸不到;若有办法通达,自然像很远的东西,拿来在我们的面前。就像我们要规画,好像很实在在我们的现代中,同样的道理。过去清楚,未来不胡涂,这就是道理。实性、实法、一乘实法,也是要让我们了解菩提大道直,这条路过去的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真理就是这样,让我们很清楚了。

所以「妙法如水」。「法譬如水」,水能够洗涤一切的垢秽。我们烦恼无明重重迭迭,唯有法,法水一层一层为我们洗,不知道的法,我们去除一分的无明,就增加一分法的了解。所以无明若没有去除,道理无法接近。水能够洗干净我们的无明,就是像莲花,莲花若在沙漠,是开不出来、种不活,有沙、有土又有水,莲花才有办法种。但是沙、土、水也是同样,污浊的东西也会在这个池之中,莲花它在污浊的池中,它愈是吸收营养分。

譬如我们人也得要在人群中,而人群的观念,各人都有很复杂的观念,这么复杂的观念,那种习气的偏差,所以烦恼业很重,浊气就会很重了。菩萨入人群,就是要化度人间这种观念偏差,造成很多烦恼,偏差的行为造作很多业力。就像莲花与水,在这个浊气很重之中,莲花开放了,所以莲花能够美化这个池,周围的境界让它美化了。而莲池呢?莲池被花将它美化,而莲池是来营养这些莲花。所以菩萨,一定要在人群磨练过来,所以我们有时候,若是在人群中,遇到什么样的波折,我们要用感恩心,感恩有这样的波折,让我的精神,要用全心,在这样各不同的见解中,能够方向正确没有偏差,又能够影响人人、化度人人,才纠正方向。这样就是菩萨,在人群中来度化人间。所以莲花因为污泥而开放,绽放起来,莲花也美化了莲池,同样的道理。

所以「如是妙法则权实一体」。是方便的教法呢?是一乘法的教育呢?这是真实法,还是一样要有经过方便。佛陀体悟,若没有经过了,四十多年的随机逗教,哪有办法,法华会上根机成熟,来讲一乘法呢?所以权与实本来是一体。所以「莲华经」「乃是华果同时」。这是华、果同时,莲花一开,我们就看到它的莲蓬,就是结子;那个子就是果。花一开就是果成,这是莲花的特质。所以「华果同时」;因为这样,才叫做《妙法莲华经》。同样的道理,《妙法莲华经》就是大乘,大乘的妙法,「妙法莲华」,要再加一个大乘法。大能包一切小,一切的小乘教法,就由大法来将它包揽起来,容纳一切的小乘;小乘是为大乘来利用。要说大乘法,同样要面对众生,要用很浅显的法来说,让人人听能够了解,所以讲大乘法,没有离开小乘方便法。所以小乘方便法归纳于大乘法,大乘是利用小乘,来熏习、来度化根机小的人。这就是我们要很用心,大、小平行叫做「权实」,权、实一起,这就是我们要了解。

《法华经》,「本迹开二门」,「本」就是「实」,「迹」就是「方便」。我们的真实法与方便法,同时将门开了,这两个门一开,就像我们一个人,就是要两颗眼睛看东西,一个鼻子就是两个孔可以呼吸,同样的道理。所以「本迹开二门,法喻谈真秘」,要说法也得要用譬喻。所以「谈真秘」,就是「谈权说实」,真实法就是真,就是「实」,方便法就是「权」。我们以前常常说,「本迹开二门,法喻谈真秘」,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本迹开二门,谈权说实」,同样的道理。用心了,我们就知道方法是如何走。

就像(二0一九年)看到,十个国家新发意的菩萨,他们大家在静思堂会集了。大家本来都不认识,各人在各人的国家,各人的社会、家庭。但是来到台湾,会合在花莲静思堂,共同要找的一条路,那就是要来了解,慈济的精神理念,是如何来开出这四大志业?为人群如何付出?所以他们要来清楚、来了解。

大家听过慈济人与他们分享,他们很感动、欢喜,回来到精舍,大家来集会说心得,每一个心得,我都很感动,其中就有从厦门回来,一对张居士夫妻就很欢喜,就来报告让师父知道,分享现在厦门,有一大群菩萨,看到慈济的精神。过去在厦门,我们常常会集,这一段因缘回溯,现在移转来在现在,有一对菩萨,发心提供一个很大的环境。这个环境要将它变成道场,这个道场重新装修,说是重新装修,也是从过去这样,一块一块、一项一项用心惜福,仔细地拆、拆,拆下来,仔细地包,收起来。

现在这个道场已经完成了,这些东西再将它拿,搬运过来这边重新装修,旧物新用。而这些旧物需要人来搬,有的是很粗重,比如铁架要搬,木料要搬。很多的菩萨,也有荣誉董事,也有一群很发心的菩萨,男女二众,欢喜我们的道场,能再重新换一个很好的环境,这样让我们安心,永远能够在那里做共修,所以大家欢喜,用力量这样去扛。这样很高的地方,也这样一项一项从下面搬上来;没有电梯的地方,很多人来扛、来搬。看到他们那个房子空空的,就是慢慢一直装修、布置,看到它的过程,摄影下来,他们这样录像来看,几分钟看清楚一个道场,很开阔,装修得很庄严。

除了旧物新用,难免还有一些地板要铺、管路要拉,大家都说:「让我发心。」大家就是一直期待,「这是我们的家呢!」这是我们的家,所以人人有责任。这种踊跃要来护持这个道场,大家都将它当成是自己的家,是能够安心修菩萨道的地方,这种精神。听,听得很欢喜。他们又向我发愿,让师父安心,「静思法脉,慈济宗门」,这个家在那里,他们会好好守护。又听到那个过程,有时候很忙,难免有时候会想到:为什么要这么累?我是不是稍微休息一下。他说就梦见了,梦见那个境界,就是听到师父的声音,看到三个字──信、愿、行。他说那三个字,这样一直一直浮现出来,很明显,就是那三个字一直出来,所以吓到了。师父在那里,他一直在叫,叫师父,叫到醒来。

这就是好像我们在那个莲池,明明知道,我们在人间要将它做一个道场,人间的道场要完成,不是这么的简单。在建造的时候,难免过程实在会很辛苦,心很累。有时候也有人,在这个方向、这个地方,身、心都要很用心去完成它,难免身会累。但是累,「信、愿、行」,所以马上就又精神提起了,力量又提出来,还是发心立愿,信、愿、行。道心坚固,这样能够完成菩萨的道场,这是内修、外行,内的心要有坚定道心,外行就能够成就,这么庄严的道场。同样的道理。

所以我在精舍有看到、也听到。王居士在静思堂,在谈心事,诚恳细说他人生的经验。真的,一辈子,过去一段时间,给他的波折很大。这几十年的人生,开头在富贵的家庭生活,因为父亲事业已经做很大了,几个儿子都有给他们事业基础,稳定,很风光的一段人生。但是人的心总是大还要做更大,父亲的权很大,大家很孝顺,父亲怎么说,父亲怎么做,孩子总是要接受就对了。但是这种无穷尽的开拓,所以一直到经济出了问题,父亲不在台湾。总是要有一个出来承担,所以很多事情他一肩挑起来,很辛苦啊!在说那段时间,当他很风光的时候,人到了,前后的人就这样赶快来奉承。等到他有事情要找人的时候,「我们董事长很忙,无法与你见面。」「没关系,我在这里等。」「可能要一整天哦!」「没关系,我在外面等。」你们想,这种人情。人过去的风光,是前后大家这样在阿谀奉承;一旦有失败、有坎坷,要找人来帮助,就已经被拒在门外。这真的是人生很现实。

看他一边说,一方面心还是仍有:再怎么解脱,还是想到那段时间。为什么他会来说这些事情呢?这是菩萨心。他现身说法,让大家看、让大家知道,一般人都掩饰那个失败的过去,但是他要与大家经验谈──我曾经是有过这样。过程是多么辛苦,他一再告诉大家:「千万不要这样做,无穷尽一直追求,人生够用就好了。」听他这几句话,一直向大家诚恳地来呼吁大家,说:「我是最好能看得到的,我是出来要让大家知道,既然有人要进来慈济,不希望他人与我一样。」在慈济里面,能够人人「转识成智」。他过去还未进来之前,就是这么风光、这么风光,参加「静思生活营」,感觉到慈济是一个很好的团体,希望让大家知道,企业界的人都能来看到慈济。

那段时间他发心,与几位企业界的人会合起来,很积极来召集,这些企业界的菩萨进来,这是他有用心过的,「静思生活营」,已经是七十多次了。这次他说,几年已经没有回来参加,今年(二0一九年) ,他要勇敢让大家看;不要让失败过就不肯再出来,不要让在很风光的时候,无穷尽再开拓。虽然是父亲的事情,做儿子就是以父亲的错误为鉴;当儿子,父亲的债,孩子来承担。真的是,也是师父的好弟子,因为他一直说:「幸好,接触到慈济,才能够这样这么困难的事情,一关一关,心灵这样克服过去。」所以我们要知道实法、方便法,人间真实的道理就是这样,他所遭遇的,这些都是真实的道理,有风光的时候,也有这样起落无常,这叫做世事无常。佛陀不是常常说世事无常、人生无常,世间的事情更无常,所以要我们好好,守护我们一念心。

《法华经》,不断不断这样教我们,所以我们是在铺路,让大家经过这条世间路,稳稳实实好好走。开这条菩萨道,菩萨道一开了,要入人群为大家带路。有风光之时,是如何过的路;有失败那时候,是如何坎坷走过来的路等等。菩萨将法,真理的法,他从他身上的经过,展现出来给大家看,这就是真实法;说他自己所遭遇的事,说他所感受的法,这是真实人生,不虚伪。所以我很赞叹他,我也是很珍惜这个弟子,真的是有承担的菩萨,很感恩。所以知道享受人间,要如何享受?最近一直在说享受天乐。

前面的文:「天女所著衣,好华香庄严,周旋游戏时,闻香悉能知。如是展转上,乃至于梵世,入禅出禅者,闻香悉能知。」

这是我们说过了。所以接下来:「光音遍净天,乃至于有顶,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若坐若经行,及读诵经典。」

这段文,我们看就差不多知道。「光音遍净天」,那就是我们前面长行文,已经说过了,光音就是二禅。在二禅天的境界,已经在那个地方,人人身中发光,语言是从他的光,光明来解释他的语言,不必用嘴说的声音。像现在说话,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声音才出得来。说话,彼此很吵闹,人家他们这个二禅天,是以光来发音, 「三禅遍净」。若第三禅天叫做「遍净天」,来去自如,不必用声音,他就是精神理念。「跨过四禅及空识处」,这是四禅及空识处。这已经不是我们的境界,现在体会得到。所以这有顶天,那就是最顶的天,「故云乃至初生天上,及退堕者」,闻香悉能知。我们知道天人再如何享乐,但是他福若享尽了,五衰相现,还是同样要再堕落,所以说有「初生」与「退堕」。「初生」就是在娑婆(世界) ,粗重的人间,他聚积很多的善业,他能够生到天上,那就是享受天福,叫做「初生」。退堕下来,就是福享尽了,他也得要退,会堕下来。所以「闻香悉能知」,有修行的人就能了解。

我们同样,花开见果,有修行的人,虽然在这个五浊之中修行,因为法、真理,是成功、是失败的人生?是对、是错,对、错的人生?只是用他的智慧、鼻根来感觉这周围的气氛,他就能够了解。就像莲花在污浊中,花一开了,果就成就,就是很成熟。所以不论什么样的境界,修行者就是这朵莲花,他「闻香悉能知」,花开果成;接触到,他就有结果了。一接触就有结果,这样来譬喻他。

「初生」就是「初生天上」;「退没」是「天福受尽」,就下来,下来人间。来来去去,总是在五道中。

「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而我们修行就不同了,修行者既来了,得了法,他就会很稳定,稳定在我们该修行的地方。所以「于法常精进」,我们接触到法,我们会很精进,常常精进。出家,在出家,因为离开小家庭,割爱辞亲,既没有自己家庭的亲,但是就是入如来大家庭,天下为亲,也是天下为家,这叫做入如来家,以众生为眷属。众生就是我们的眷属,如来家就是佛心,那就是包天下众生。

佛陀是四生的慈父,是三界的导师,所以我们入如来家了,四生无不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所以佛陀是四生之父,我们也是佛的弟子,所以四生都是佛子,所以如来家就是我们的大家庭。就像刚才说厦门这个家,人人都说:「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大家都要顾家,大家都要支持、护持这个家。」我们同样,出家,辞亲割爱,我们入如来家了,所以众生的大家庭都是我们的。所以我们有句话说,「入如来家,要担如来担子」,担起如来的担子起来,所以挑米箩、担米箩,就是这样的道理。所以「出家众等,于是法中常行精进」;我们就要练力,练这个力,要好好将如来的家庭、家业,担起来,我们不得不精进,所以要精进。

「若坐若经行」;不论是坐着或是起来走,我们的心都没有离开。甚至我们读诵经典,「读诵经典」,这很简单,大家就能够了解。「如是者,皆是宿缘」。我们能够同一个道场,好好来修行,若不是过去有缘,也无法大家这样同一个道场、同一个法,我们来修行。既入如来家,那就是承担如来家业,入群众、度众生,共同一个法。

再者「以果验因,知其来处」。乘这个因,这个果是这样,我们看到莲子,就知道这就是莲花,因与果是循环,看种子就知道莲花,莲花开还是同样又是产生种子,叫做「以果验因,知其来处」。知道它是从哪里来,从莲池,污泥中所开放的一朵莲花,我们就知道它的来处在哪里。

同样,你有那么享受的环境,就知道你过去生有造福。同样,你的努力,所以现在的成功,这全都是一个道理的循环。

所以「若现种善根」,我们现在种了善根,「以因验果」,我们现在有这样的善因,所结的就是善果,现在种的就是了,因验果,现在看到种子,知道有这样的莲花,「知后生处,必胜今生」。你这辈子若是这样种善因,很精进、很努力,就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样的人生;你在法精进,就了解无论如何,你将来也没有离开这个法,带着饱满的法来生来世。你在人间很多的常识、经验,但是常识、经验已经转为智慧,来生来世将常识用智慧来判断。这就是了解我们,今生对法的认真、对法的精进,对人间、为人群去付出,这些事情,我们都清楚了,就能够了解这个人的来生。

有的人说:「我的某某人往生了。」师父就说:「你放心,人家他又来了。」人家他们在什么样的家庭,因为他过去,他就是有这样、这样的因、善根。他有种这样的善根,已经有这样的善缘,人家他去这样的家庭,当然将来他是那个因还在,在人世间转识成智慧,没有离开道。我们若能够用这样的心,来看人间、来会道理,就没有困难。所以《法华经》就是谈实相,就是谈真正真实的道理。但是人生,一定要用方便法来接引,叫你,要来啊,要赶快做好事,碰到事情,我们心要安下来,如何去善解。这就是《法华经》这样教我们,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