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2025-01-14 09:00   江西  

偈文:

◎一日如三秋,那堪等闲过,稍一纵即逝,一大遗憾事。剎那生灭法,非有时实性,名之为假时。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诸天众,常来至其所,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

释义:

◎持戒定慧,不动如山,觉有情人,即心是佛;殷懃精进,修持不息,思惟净戒,防非止恶,修功养德,得身无过失。

◎人体一身,六胜义根。眼以见色,耳以闻声,鼻以嗅味,舌以尝食,身以触受,意以识别。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佛再以常精进为当机者,明身有八百功德之数。

◎身能觉触,了知逆顺、苦乐之境,身与物合时,则有知觉;身与物相离则不知觉。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

◎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须随顺信受如实修行。此经每一偈、一句,皆不可思议之解脱境界,非凡夫心量之所能思议,分别测知。

◎是持经行者,以脱俗无染着,始为善能持此经,方能体解大道,契身心境合,与不可思议之佛境界相应。

【经文讲解】

一日如三秋,那堪等闲过,稍一纵即逝,一大遗憾事。剎那生灭法,非有时实性,名之为假时。

今天(二0 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这个时候,我自己看我自己,此时今日非彼时,彼时不我与,过去日子的我,不会还回来给我了,这叫做「是日已过」。时间在过是很快,所以说「一日如三秋,那堪等闲过」,知道时间要把握好,稍微将它松掉一些,稍一纵就是过去了,秒秒分分,时日就已过了,这是一生最大的遗憾。时间真的是在剎那间生变化,新的我,新的,旧的我,过去了,生灭变化,这叫做人生法则,否则如何叫做老、病、死呢?这就是「行蕴」,这个行蕴在自己的身体里,什么时候老化出来,自己不知觉。其实它是在剎那间,让我们不知觉中生,什么时候老了,这也一直衰老。是什么时候,让我们那股活细胞,年轻的细胞,健康的细胞,什么时候慢慢一直消弱了,一直不见了;什么时候不知道,行蕴中,不知觉地产生,也没有感觉就是这样消灭了,这叫做「剎那生灭法」。

「非有时实性」,不是有「时间」是实的性,时间非实性。说:「我们有相约哦,永久的永久。」没有永久,时间它是没有实性。每一秒钟,它若有实性,它就是常住,在这个大空间里、宇宙间。尤其是在人间,非有实性的时间,它是不断流逝。所以我们大家要很警觉,警觉「非有时实性」,我们都是在这样空、虚无生活,因为时间是无实性、多变化。时间,一切相有哪一项无变化呢?听听,从马来西亚来的一群,人医菩萨,回来精舍要精进,回来精舍要来体会精舍的生活,精舍的师父就为他们安排,我们平时生活的时间。几十个人轮到这样的时间,就告诉他们:「这片田园也是平时我们在耕作,长草了,我们刚好生活工作轮到这里,我们大家就来拔草。」欢喜啊,整群人就去了。

「啊!怎么整片都是草呢?当归在哪里?」「当归就是在草丛中。」开始心里很怀疑,虽然他也是医生,虽然有的人是中医,西医、中医同时下去。中医常常在用当归,却不知道,当归在田里是长什么样子。在这草丛中要找出当归,有人就在那里很疑惑。所以常住就教他:「这是草,来,这些草,就是这样、这样、这样拔。」他们真的就是这样、这样拔。拔一片草之后,常住说:「这就是当归。」终于看到当归了。当归周围被草包住了,拔掉周围的草,那就是全都要拔,因为整片的当归园,整片草要拔。所以他们拔了老半天,终于草除完了,当归出来了。「啊,真舒服!」一片的当归园是宝啊,没有杂草。当归就是希望,当归在中药里,是很多种药味会用到的当归。

他们就说:「当归通血」,开始就开药名出来了。我就告诉他们,当归是带路,真的很多药要如何窜气、补血,就是要有当归。原来我们身体若有病,四大不调就要吃药。汉药,汉药当中,这一味当归是很需要,就是要给我们,供应给我们的身体,在不调和当中,如何调和起来。这就是也得要藉时间,也得要藉大地,也得要藉人工去种当归,你要说它是「假时无实性」吗?也是要把握时间,要不然为何要堪叹,人生等闲过呢?

不论它是怎么样的时间,实、不实?其实就像那片草园,你赶快将它拔掉,实在的当归就在那里。你若只是在那里想:这是假的时间。你站在那个地方等它,这片草园愈长愈高,它是依着时间长。那一片当归,它的营养分在这草地上,根本无它安身的土地,被草将肥料一直吃掉。草种子很强,一直将土地占去了,如规如律的当归,那就是无地容身,就这样过了,这也是道理。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时间,时间不去用它,它还是同样就是这样过去了。过去的时间,无庸事事,那就是像我们无明、烦恼,重重迭迭,就如那片草园一样。修行,耕耘我们的心地,心地会有烦恼,就要农夫认真,去除烦恼就是除杂草的意思,用心除,真实的本性就能够看出来,就是这样,我们的本性,就是那么地重法、惜时。我们要疼惜时间,要真正重法。

虽然我最近很感慨,末法啊!举一个例,人人手里拿一支手机,现在若在说法,人人手机就拿出来了。开始,一句话,「如是因,如是缘,十二因缘,构成我们的人身来处,随着因缘受苦、乐」。开始这支手机,在手指头的末端,去将它指一下,它就找出来了;找出了什么叫做「因缘法」,其中的法都很清楚,就不想要听了。找法这么的简单,何必在这里坐整天呢?这样变成不尊师也不重法。这是现在普遍的人,要如何去求功夫,要如何去学你的手艺,已经那个心很放散了。所以大家不想要把握时间,那个时间的名叫做「假时」。我们一辈子来人间,没有用到真实的人间,你过的就是假的时间,叫做假借时间来人生。等闲、空过,就是时间在那里一直等,等,这样就时间过了。吃喝玩乐,一些人我是非,结怨成仇,这种烦恼、无明,就在那个地方不断,一辈子这样纠缠过去。

对真正惜时、爱法,哪堪啊?哪能堪得是这样?时间就是这样稍微将它放一下,它就不见了,这是一大事的遗憾。因为了解,了解剎那、剎那生灭这样过去,所以我们要很用心。修行最重要,那就是戒、定、慧。

持戒定慧,不动如山,觉有情人,即心是佛;殷懃精进,修持不息,思惟净戒,防非止恶,修功养德,得身无过失。

因为人生,懵懂人间,习气互相,这就是凡夫的生活。凡夫懵懂、习气,这就是我们要去除,所以我们要好好受持戒,让我们自己对事、对人,不要有懵懵懂懂;要用心,对事、对人有礼节,有道理,这样就是将身守持得好。我们要守持这个戒律,就是防非,预防我们不对的动作、不对的态度,这就是佛法所说的要受持威仪,这也就是戒。戒得我们没有不对的行动,我们要坚持,在佛教中,我们要守持威仪,这叫做戒非止恶。

定,类推是这样,人间,我们的心缘着外面的境界,心无定性就是这样一直动,分秒间,那个心念到底转过几次呢?自己自问:心要返回来,我要定,心要定。但是你要定的心,已经转了几遍,在哪一个地方,你想到的事情。这种心想要定,却是这个心念一直在外面转着,自己要好好守心,要定,防非止恶。慧,修行最重要,那就是智慧。人间所看、所听,待人处世,我们都懂,「懂啦,我知道。」但是你根本就不懂,你懂的是「浮尘根」,浮浮的,人家怎么说,你怎么听、怎么认识,那个道理涵义,我们完全都没有去考虑到,所以浮沉的知识,在外面形形色色,我们认知,我们更需要运用智慧,这是前面说的「转识成智」。好好用心「持戒定慧」,持得「不动如山」,不论是身、心、意,对的方向,我们要坚定、要持,持得「不动如山」。

就像慈济开头(一九六六年) ,那个第一念间,是什么样的因缘,那个心一动念,这念间一直坚持到现在,当中,遇到什么样、什么样的环境,只是仅仅两个字「堪忍」,要忍啊!忍,忍外面的人我是非,有形、无形的事相;这就是对外要转识成智。他们的看法,他们所不通的道理,我自己要想,坚持,了解自己,知己也再知彼,知彼更得要再反省自己。若很了解自己,信己无私,一念这样的忍就利益众人,这就是转识成智。

智,要如何去坚持着,这念对的心,不受周围影响,这个坚持很重要。所以让它「不动如山」,现在能够说无法去计算,多少人啊,一念间。因为有前面那个道理,后面能够转过来的人很多。转心念,凡夫心一转,大家愿意行菩萨道。「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修菩萨道,拯救无数人,无法去计算。这就是累积,佛法一直说无量数,恒河沙数。将沙当作时间,当作人、事、物来分析,如何分析都不完,这就是我们要心,要如山不动,要从持戒定慧来。

「觉有情人,即心是佛」。我们要学佛,第一念头就是要与佛一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样是觉。因为我还是凡夫,还是在人间里,长、短,还有分别相,我是、人非起烦恼相。但是我要改,我相信佛,除了相信自己,还相信佛。佛陀修行的过程、目的,最后的觉悟,再入人群度化众生。佛陀有办法这样修、这样觉悟,就开始入人群,将他所觉悟的心性理解,向人间布达,宣布人人有觉性,人人可成佛,这是佛觉。而我们相信佛这个觉,我们跟着他走的目标也是觉,不过,我们这时候还是凡夫,所以名称叫做「觉有情」。

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常常记得我们是要学佛者,所以「觉」字要放在前,我们做人,我们就要觉悟,不要计较,因为我学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佛的心,「即心是佛」,这就是我们凡夫,想要觉悟的境界。但是我们有这样的方向,就要照这样的方向身体力行。身体力行,总是需要「殷懃精进」,绝对不能半路休息,所以叫做「修持不息」。

听马来西亚一群的菩萨,在师父面前就很坦诚来说,他们走入慈济的心路历程。当然,前面听他们,很多那个大慈悲心,缘苦众生,救拔很多,不论是贫、是病,有困难、懵懂的人,他们也是同样,以慈济的精神去投入人群。

但是到了,这些分享的话都说完了,再排一个时间就来贴心分享。人人都会剖白,向师父忏悔,「我慈济几年后,我有这段时间,不论是人事或者是家务事,就因为这样,我间断了几年、几年。」听到是很不舍,分秒不空过啊,只是人事、家业,就这样菩萨道,断掉了十年、二十年。可惜啊,很惋惜,我们一定要「殷懃精进,修持不息」,意思就是不要断。方向对,对的方向,要走;对的事情,做就对了。感恩开头那一念间,维持到现在没有毫厘偏差,这样走过来,我自己能够安心了。还有多久的时间?所以我说:「安心了。」

此时现在只要把握时间,将我的心愿──《法华经》能够,我心愿到底有多少的因缘?能够完成多少?「法脉宗门」,希望大家好好地用心。学佛的心志,对的路已经走了,就不要停歇,回归初发心,一念间,好好思惟清净的一念心。所以「思惟净戒,防非止恶」,还是回过头来,这种不动如山,这种的清净,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我们要记得惟念净戒,防非止恶。还要「修功养德」,功德,我们要做,做出去不为自己,我们没有求回报。当然做很好啊,但是我们的习气,是不是好好改变呢?各人都有累生累劫修来的习气,「我很好心,我也做好事,同样我付出无所求。但是我看不过去的事情,我就是,脾气就是这样,让我大声说一说,让我骂一骂,再说。」这种脾气,你前面要如何防非止恶,没有人要看你发脾气,没有人要听你大声骂人,这个习气到底有改吗?

不过,在人间很困难,众生难度化,所以佛陀赞叹「怒目金刚」。这要看环境,看看,最好是自己修行,等要让人怒目来说话、出声,损己不利人。修行,听到我们就要赶快学,防非止恶,好好「思惟净戒」。人家告诉我们的话,我们要听进去,这是为我们好。因为我要修行,我需要改过去的坏习气,我需要学威仪规矩,做我们应该做、应该修的法,若能够这样,叫做「修功养德」。我们若没有,「我只要做,怎样?我的脾气就是这样。」这样有修到功,没有养到德,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所以若能够这样,就「得身无过失」。这段文大家若听得进去,往下来说,大家就会很清楚。

我们「人体一身,六胜义根」。这个「胜义」,也就是我们要修的规则、规矩、功德,如刚才说的「持戒定慧」等等,这些事情你们若都做得到,「即心是佛」。这些,这个当中所包含的道理,都叫做「胜义根」,这在我们人的身上。我们前面,《法华经》已经在这段文,〈法师功德品〉,说到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味,舌能尝食」,这都说过了。

「舌」有舌的功能,除了能够吃,知道味道──甜、咸,知道吃东西,能够营养我们的身体以外,就是能够说话,说话,当然吃,也要知道吃有营养吗?不要吃不该吃的东西。说话,我们若没有口、舌,就无法说话,想要说话要分别,懂得好、坏话要分辨,这是不好的话,搬弄是非、恶口。因为口有四种的恶业──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我们都要很注意。

两舌,尤其是两舌,这个两舌,看这里的事情,来跟那里说偏差的方向,使得两边在那个地方对立,反目成仇,这就是「两舌」。所以我们不只是不两舌,还又能够开口说法,将好的法收进来,入我们的心,出自我们的口再说出去,让大家吸收得到,改变人生,度化众生,这是舌的功德,所以它有千二百的功德。这个千二百与八百功德,前面都说了。现在接下来的就是「身」,身、意,「身以触受,意以识别」,身这种触受,稍后来说。前面,我们说到:「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诸天众,常来至其所,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

这是前面的文。要听现在一定要了解过去。接下来经文这样说:「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

佛开始要再说下面这段文,他就说:「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复次,常精进」,意思就是再以常精进菩萨,做为当机者,因为这段文就是要精进,不论眼、耳、鼻、舌,就是要靠精进,才有办法得以转劣为胜,所以一定要精进。佛陀还是以「常精进」,为当机者,所以再呼唤,以「常精进」为当机,来说我们的身有八百功德。

「身」因为能觉触,能够了解,这是顺的境界,是逆的境界,是苦的境界,是乐的境界,在我们这个身之中,都能感觉到。所以「身与物合时,则有知觉」。因为我身体与这个东西,有合起来,我坐在这里,我与这张椅子有合;我手摸这张桌子,这张桌子与我的高度差不多,让我这样靠着刚刚好,放东西、看字很舒服。这就是身与物合就有觉知。我的觉知现在很舒服,你们坐在那个地方的觉知,是不是舒服吗?我就不知道了。你的身体,你才有办法觉知。所以「身与物相离,则不知觉」,我若离开这个地方,就不是与这张椅子合的感受;我离开这个地方,我进去到里面,又与其他的椅子,坐下去又是不同的感受。这个地方的觉知就没有了,我就已经缘到那个地方,那个接触的觉知了。

所以「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德」就是你感触之后,你有去付出什么事情吗?没有,就是无德。有这个功能,不是有什么样的,对人有什么利益,总是有这样的功能而己。「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我知道,我看到了。」但是你身没有去动,你身没有达到,你愿意身体力行的功德,有功无德;有这个作用:我站在这里有看到那里,使用我身的六根。前五识在我的身上有这个作用,在这个距离能够到那个距离去,远与近。

而若是舌,这个东西端来到我的面前,开口,舌头有这样的功能,了解这是苦的、这是甜的。眼睛,远远看去,看得清楚;要吃东西,东西要拿来到面前。这就各有功能,有很充分的功能。有所得,「得者,德也」,有所得、有所造作,就是有功有德。而若是有这个功能,但是没有那个造作,或者是这个根就没有这个功能,这样就是无德。所以这个德,三分有功,「一分无德」,那就是打折扣,变成了八百功德。现在「身」就是如此,「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

身体就是这样能做这些事情,你能够修行,就是用你的身体,就是这样做,受持经典,读、诵、解说、书写,这些事情造八百功德。所以这就是需要,「随顺信受,如实修行」,经典就是这样,所以我依照经典这样的教育,这样去付出,随顺经典这样去教育。所以此经每一句、每一偈,「皆不可思议之解脱境界」,好好回头去想,好好,就能够了解其中经的意义很多。「非凡夫心量之所能思议、分别测知」,我们凡夫的心量,还是要再从头开始守好规矩,好好地用清净心来回顾过去。

「是持经行者」,是「以脱俗无染着,始为善能持此经」,我们要很脱俗。前面所说的「持戒定慧」,这要很脱俗,要做得好,持得好,这样才能够知道要如何持经。才有办法体解大道,契身、心的境界。我们身体的规律,我们的心境要如何来会合 ,不可思议佛的境界,凡夫一定要用功夫才有办法。所以我们的身才有八百功德,就是身体若没有修,反而造无量的祸因,就是业,还是一身造。它能够修行,如法修行,能够得八百功德,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