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文:
◎是业因缘生,由爱取着有,成住在坏空,共报因缘灭。观身不净,无时不造不净物;观受是苦,欲求不尽心受苦。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释义:
◎三千大千世界,通内外依正二报。内则自心,一身之中具三千界色阴国土。受想行识,众生。种种名字,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假名,外则无情国土。有情众生,于世间种种一切名字,以理而言,一念启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麤,念息名死。
◎诸事正向善名上好,众善奉行能生善道,诸恶行动为名下丑。善恶是非,慎思善为上好,恶行堕三涂。
◎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谓上界、下界,好相、丑相之众生,转生善处或恶处。
◎及以高下好丑等事。善恶之报,具载典文。目前显应,其事非一,所以佛云,悉于中现。
【经文讲解】
是业因缘生,由爱取着有,成住在坏空,共报因缘灭。观身不净,无时不造不净物;观受是苦,欲求不尽心受苦。
用心来体会,了解人间多少的苦,先从这个「业因缘生」。我们人人在人间一定是业,业牵绊着我们来人间,业是过去生中所造作的业。所以业为因而缘,所以「是业因缘生」。什么叫做业?业,那就是因为「无明」。「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麤」,这过去我都常常这样说。一个无明一念起,贪、瞋、痴就开始跟着出来。所以开头,「无明」就缘「行」,「行」就缘「识」,「识」就缘「名色」,「名色」就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那就开始我们一生,生、老、病、死了。「无明」,从过去生中所造作的一切,业因,上辈子的行动,一直到最后那个时间,就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了。
那个「行」,无明的行,最后的那个「识」,不知道了,就随着业缘,这样就生了,与那对的父母因缘,那就是开始受胎,常常有听到,「有了!」「有什么?」「怀孕了。」就叫做有,有「名色」在。一对的夫妻交合,因缘会合,父精母血,那就是精、血在人体上,就很奇妙,慢慢就成为这个「名色」。人的基因结合起来,它就是开始「有了」,肚子里,母亲的胎脏里,在行蕴中,它不断地变化,那就是具体成为人体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这个地方俱全,正常的人体就这样俱全,因缘成熟了,那就要生。离开母胎就接触到人间,接触到人间,第一个感受就是痛苦,哭叫,这就是「受」,来人间的接受。
在这样慢慢来,就懂得要「爱」。小的时候,奶嘴动不动就要塞在嘴巴里,养成知道这是爱,我爱的习惯。然后玩具,很多东西好奇,满足他的好奇心,就要给他很多种玩耍的东西;从这样一直长大,在这个「爱」而「取」。取,慢慢长大、长大了,从玩具,玩物之后,随着年龄长大,这种的欲心取着,从平常没有,变到有贪心、贪念、非分之贪,就开始造业而「有」。我认真、我打拚,我用什么方法、什么手腕,我已经赚到了,这就有。什么样的方法、手腕,说不定损人来利己,这也是「有了」,业就在那个地方就「有」。
或者是从小懂事到长大,就很善良,懂得用这身体孝养父母,懂得要去做善事,懂得要去付出,这也是「有」,有福!恶的,造业;爱,有爱心的、善的,那就是造福。所以祸福,也是在人间这段时间所造作,是福,也是恶,都「有」了,看我们如何造作。
所以人的一生,无法常常就是年轻,既生来,从幼到少,从幼到少年,自然就中年、老年了。这个过程就是在人生中,人生的过程,这样从幼年、少年、中年,到老年来的时候,这个身体等等,就已经功能衰退,就病了;病,后面就是死了。这就是来人间十二种因缘。而这些因缘,「是业因缘生」,就是因为有业、造业,所以它因缘生。因缘是好因或恶缘呢?就是这样随着意识的最后,所看到的境界随着去,这个因缘牵我们这样过去。「由爱取着有,成住在坏空」中,在我们人身,因缘取着来生在人间,而人间又是什么?人间又是成、住、坏、空。人间世界,就是我们住的这一颗地球,它未成地球之前,成了地球,它成就之后,种种种种的东西,天底下、地载之上,无不都是千万亿的东西,就在地球上这样「成」了,这样过程「住」了。所以,我们若常常听到,考古学家,这根木材将它从地底下挖出来,那是几千年前的;这只碗,那是在几万年前出土了,考古学家仔细地去鉴验。可见世间在我们之前,几万年、几千年了,他们就要从地下,要去了解它过去的历史记载;好像已经繁荣过了,现在怎么变成这样?根据很久以前人类的智慧,就已经有线索可寻,他们就根据那个线索,哦,地点在这里,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地方,他们就去挖啊、挖啊,挖得很深,发现到了,不论是建筑物也好,里面有很多东西,古代人,人体长什么样子?同样有改变,以前的东西,是长什么样等等、等等?这全都是在地球上,从「成」而「住」。所以地球上的物质,让我们认识不完。
所以成、住,时间很久,在成、住之中,经过的历程,还真无法去将它分析到很清楚。这样就是这个时间经过,历程,到现在地球快要坏掉了,以前或者是其它宗教,将它叫做「末世」,我们的佛陀这么说,浊世法末时。大自然来破坏,人类来破坏,不断不断地破坏,这种世界破坏到最后的尽头,那就是「空」。就像人,老,到了病时,病就是坏,因为器官衰退了,同样的道理,人体有生老病死,地球有成住坏空。只是小乾坤是人体,大乾坤是天地,只是这样的分别。
我们只在一个人体,里面的生物非常多,就像在地球,天地之间,在宇宙间。在这地球上,真的是物质也很多。这总是我们要知道的事情,凡夫无法以言语宣说,说得清没办法,我们要知道的也知道不完。所以佛陀时时就是这样说,「无量无数」。尤其是时间,劫,无量无数劫。生,从地涌出的,不论是过去、现在,无量无数,这都是众生自古以来,共住共作、共业共受,这就是我们人,这都是在我们的一念无明开始。这一念无明开始,生生世世的过程,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再来共聚,共同来感受着,这个时代的大自然,这个时代人类,共造业、共感业、共受报,所以叫做「共报因缘灭」,生生灭灭都是在这个范围之内,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很多的东西,我们都还无法清楚,也无法了解得到。
我们现在就来看前面的经文:「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佛陀修行,他是从精进,与我们一样从精进,寻寻觅觅找出道理。佛陀所说的法,为了要留存下来,后来的人结集,就从传说,口口传说佛的法,后来就慢慢将说的,口口传说就这样记录、写,片断片断记录,之后的人就将它编辑起来。所以经,经藏,自古以来,佛陀二千多年,这二千多年时世转变,佛法在人间数度兴衰,所以在这里,这时候已经「像法」过了,现在「末法」开始。「像法」的时代很兴盛,经,铜铸或者是石刻,或者是贝叶等等、等等。看它的年代,就是它的传承盛行之时,很强盛之时;为了要留佛法,是很宝贵,所以用种种的方法,不论是铜雕、石刻,或者是纸印,这都不同的时代。不过,不论什么时代,总是有经文留下来了,我们就是要提倡读经、写经、诵经、拜经。为了要接近佛法,我们就是这样不离开这个法。所以不论是抄写、读诵,还再传说,同样要再说,「如是我闻」。
要跟我们解释的,佛的身有化身、有法身、有报身。来人间的时候,与我们一样是父母生下来的,同样,修行之后,觉悟了,再教化在人间。若没有化身、报身,就无法将法流传下来。之后涅盘了,那就是法身。法身是清净。法,告诉你们,这就是很清净的法;法说出去了,无形无踪,只是靠人用耳根来听进来,你了解多少,才由你再表达出去。如是法,如是做,开始应用这个法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身体力行,想要做什么事情,我们就开始要应用我们的身。佛陀的法,就开始要用在我们的身上。
所以接下来的文:「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这就是说,佛陀的法已经留在人间,普遍在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刚才说过,十二因缘也是法,所以四谛、十二因缘法,我们就是应用这个法,很普遍。众生,要让我们知道,众生生时、死时,刚才说过十二因缘;承过去因缘果来报在某一生。我们这辈子,也是我们过去所造作的因,来生在这一生,叫做「生时」。任何生,任何时,这都叫做「生」。任何时生,但是还是有死,我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要不然我们佛教,在称呼过世的人叫做「往生」,往生就是舍此投彼,去那个地方出生,叫做「往生」。所以这叫做死,死时;有生的时候,就必定有死之时。
而这个生死,在这当中我们要生到哪里?是上等的人家、最好的国家、最好的环境吗?或者是最下,很贫穷、很丑陋、很落伍的地方?所以「好」就是最上,「丑」那就是最贫贱,或者是五根不具等等、等等。人生,让我们最厌弃的叫做「丑」,最羡慕追求的叫做「好」。这就是好、坏在这个地方,由不得我们自己,也是因缘所造作。我们过去生就是造这样的因、受这样的缘,来生在这辈子就是这样,是要做上等的人,或要做下贱的人?这都是由我们的身所造作;生在善处就是人天,生在恶处,那就是地狱、畜生道。佛陀的法就如一面大圆镜一样,那就是「悉在中现」,所有的好坏,从佛陀的教法,就这样为我们叙述出来,我们应该要清楚。
所以三千世界通内外依正二报。内与外,内,就是我们自己;外就是环境,自己是你过去所造作的,也是心念开始造作。所以引来今生此世,由不得我们自己的选择,就是这样来了。这是「一身之中具三千界,色阴国土」。
我们自己的心是充满了欲念吗?或者是了解这些东西,「欣赏就好,我不想要贪」,「形形色色,我好奇,我只是看,这样就好了,我不会将它贪为己有」,那是「色」。无色,我连这样贪我都不想要贪。就像国家,有的人,「我安居乐业就好,我不会想要去占有」。同样的道理,「我安住在这里,我为什么我要去看风景呢?」心灵风景,分秒不离开我们的心地风景,为什么就要去观光?为什么就要去出国?这就是一样,我们的心,心住,这世界,三千世界由心造,我们的心会很定。我们能够身心安住。安住在修行,安住在你的心,专心一意。我们得要知道十二因缘中,就是有五蕴──色、受、想、行、识。我们大家的这个身体,既有这个身体叫做「色」;既有这个身体,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都有感受。
日常的生活,什么样的环境我们没有感受,感受很多。我欢喜的,或者是我生气的;或者听人说话,知道过去;或者是听,知道他未来的方向,这都是一种感受。他未来的方向,发的心愿等等,我们会替他想。过去的是这样,真的遗憾;过去所做的错,那个形象历历,尽管说「忏悔啊」,忏悔之后,是不是回归他习气的原形?忏不完,改不掉,那个形象在心里,就是这样。这是「行」,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动作,时间没有在那里等你,只是起心动念,你身内,身内,心的行蕴在作念。
时间没让你等着,「等等,让我想想看。」这句话我们常常说:「等等,等等,我想想看。」「等等」,是你的口头上「等」,时间不等你,分秒就是这样过,所以叫做「行蕴」。我们的心念,也这样不断剎那、剎那在变化,分秒,秒钟都没有办法留着给我们,这种行蕴。秒钟与我们的身体,这很微细,什么时候在长大,什么时候进入中年,什么时候进入老年,这全都是不知觉的微细。这种微细的行蕴,就是「行」。行蕴中,就是因为「识」去分别好坏,我们就会起了贪着。
十二因缘也是这样在轮转,从人有「色」的身体,一直到「无色」,那种思想、感受,「行」,不断这样去认识、去行动,这就是众生。希望今天说的大家要去细思。所以「种种名字」,世间有很多种的名字,光是我们一个人,假名字是这样叫我们,其实婴儿之时,「是我吗?」那个婴儿让人包着、抱着,与我现在在这里坐着,到底哪一个是我?几十年前,一念心开始,立志要做事情那个时候,那个年龄与现在,相片拿来看,「这个是我?或是这个是我?」名字都一样,但是时日已过啊。
所以种种的名字,我们都要跟着「五阴、十二入」。十二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缘着这个境界,这叫做「十二入」。「十八界」呢?那就是我们的身,在那地方所缘,要取、要爱、要着等等,都是将我们这样延续过来,这会合起来还是假名字。那种的行动、无明,在我们的身上,身心之中这样的行动、造作,时间内外配合。「无情国土」;有情的,十二入、十八界,这些东西假名字相,我们靠外面那个无情的国土,这个土地上,大楼任由你要如何敲它,平地任由你要如何挖、要如何盖,它没有反应,叫做「无情」。
所以「有情众生,于世间种种一切名字」;「有情」就是我们,一切的众生,有生命的动物,而我们是人类。不论动物、人类,在这个世间有种种一切的名字,是老鼠、是蟑螂、是人类,都有名。所以,「以理而言」,就是「一念启无明」。不论是在六道之中,都是在人生的一念,造恶者在恶道,造善在人间、天堂。人间有苦难、有富贵,这都各不相同,都是在一念间无明行动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出了六麤。六麤,就是我们的心念,指导着我们的身体六根去缘,这样就有生死。随着我们的心念生灭,所以名就有生、有死。所以「诸事正向名善」,叫做「上好」。
我们若众善奉行,我们人人若能够行众善,那就是能生善道。劝我们诸恶莫作,我们若是造诸恶,诸恶行动,这叫做「下丑」,生在下贱人,或者生在地狱、饿鬼道。所以行善者向上,造恶者就是向下,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善恶是非」,我们要好好慎思善为,一定要向善行。我们这时候我们知道,我们要将是非分明,对的,要赶快认真做,对的叫做「是」;不对的是「非」,我们要赶快预防,这叫做戒,戒就是防非止恶。这都是我们要很慎思,要很慎重来思惟。所以,「慎思善为上好,恶行堕三涂」。
所以「上下」,这就是在我们「好丑」之中;上善叫做「好」,下叫做「丑」,丑陋的人生。所以,「生善处恶处」,看我们要生善处或者是要去恶处,这都是在我们的心念行为中。所以谓上界、下界,好相或者是丑相这样的众生。你要生得好,让人看到就欢喜,人看到就欢喜,那就是贵相,而人看到就不欢喜,这叫做丑相。不论你有没有钱,人讨厌,这也是叫做丑。转生,众生「转生善处或恶处」,就看你是行善或为恶。
所以,「及以高下好丑等事」。只是我们行善向上就是好,行恶向下,那就是丑,所以好丑高下,这就要看我们心念的作为。「善恶之报」,具载在经文之中?我们为什么得要诵经?我们为什么得要传法、说法?这都在经文之中。所以,目前所显现的,我们所感受到的,「其事非一」。我们目前,同在一个环境中,我们大家感受不同,我们的想法也不同。所以佛说「悉于中现」,不论在这个时候,什么人是恶念,善法有听无受;谁听法起了戒,防非止恶,这种有警惕心;谁没有警惕心,还是我行我素,像这些心态,都在这个法之中显现。
就像高雄有一群电子的读书会,他们志同道合,在各人各人的家里,约好同一个时间,电子书,我们出版的,也是劝募簿,他们也拿来当电子书,不只是台湾有这个读书会,就是在国外都有,时间一到,大家上网,开始读书,都不用如何去集合。各人、各人的家庭,时间到了,读书、心得分享。只是在这本的电子书,他们懂得应用,用得,那种法入心。他们来分享,说过去,说现在,如何转变人生,这就是法。听法,读《衲履足迹》也好,或者是「静思(晨)语」也好;现在的熏法,各人都不同时间去分享等等。这都是我们从听来的,如何应用。佛陀时代说的,我们现在叫做经典,熏法。在有出版过的书,《衲履足迹》日常的生活,就像日志。
大家想知道,师父每天是如何过生活?有一群随师的弟子,谁来与师父说话了,师父如何回答?事情要如何决定?每天每天,差不多重要的,都集在《衲履足迹》,等于是日志。这有人就有兴趣,他们这群人就是想要知道,师父每天在做什么,他们就读《衲履足迹》。所以什么事情他们都很清楚,什么时候在哪里要做什么事,很清楚。
总而言之,我们要知道学佛要好好用心,要好好持戒,持戒才能够防非止恶,才有办法知道我们人是如何来。从「十二因缘法」延伸,来到这辈子,延续来世,这辈子的过去,那就是前辈子,前辈子的过去等等。在这个现前的境界,说到三千大千世界,真的是法很多,我们无法去说到很足够。但是我们的思想,想,现在听到放在心里,这叫做「想」。这个「想」好好用心。
现在听到,现在的感受,一天的时间,你面对多少环境,你那个「相」印在你的心,你要如何去感受。最重要的法要放在心上,现在这个环境中,所听的声、所看的相,印在心上,这样思与想平行,那就是法能够感受到;感受到法,自然就懂得防非止恶,行正、向上,就防非不要堕落。希望大家听懂。所以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