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文:
◎如若不精勤受持法,时过不守不专读诵,是则飞秒旷时费日,空过无所依据消逝,菩提之心无不退失。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其诸梵天上,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
◎「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若读诵经典,若为他人说,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
释义:
◎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若读诵经典,若为他人说:出家之众,若能读诵经,有持经之德,并劝他人说,咸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说法之师,此智明了;遐迩之事,无不闻之。
◎〈法师品〉所说五种法师:一、 受持法师。二、 读经法师。三、 诵经法师。四、 解说法师。五、 书写法师。
◎五种法师:一、 受持法师,忆持而不忘者。二、 读经法师,正心端坐,睹经句读者。
◎五种法师:三、 诵经法师,习读既熟,自然能诵者。
◎五种法师:四、 解说法师,解说文句,而教授人者。五、 书写法师,书写经文,广宣流布者。
【经文讲解】
如若不精勤受持法,时过不守不专读诵,是则飞秒旷时费日,空过无所依据消逝,菩提之心无不退失。
时间不断这样,就消逝在分分秒秒中,我们若是念头一放松,那就不专心了。所以我们要很用心来警惕,警惕我们的心要时时与分秒,这样不断相契着,秒过了,我们的心念要精专。所以,「如若不精勤受持法」,我们若不要勤修、专精,这样时间就是过去了。时间没有守好,我们疏忽间,它就是这样「秒」过去。是啊,秒过就心念散掉,所以时间如何在过,我们的心都没有定在秒中,这就是我们「时过不守」,也就是我们心没都有守在秒。我们要分分秒秒,都要用心在我们的生活中,何况学佛、读经。这也是必然,我们人人都要做到。
何况佛陀的时代,佛陀讲经那个时候,没有经可读,也没有纸、笔随时记录,是要用专心来听,听佛说法,句句的真谛必定要铭刻心中。那个时代是这样,一直到佛陀他圆寂了,弟子大家认为,佛陀所说的法听过之后,这代的人若不在呢,要怎么办呢?佛法如何传啊?迦叶尊者认为需要,这时需要大家,将佛所说的法来合集起来,重新再整理过。但是那时还没有马上整理,马上用书写、立卷,同样也就是选择,谁听佛陀的说法,记忆最好,佛的每句话都是入他的心,没有偏差。大家已经明白了,选择来,那是阿难。阿难是最适当的人,因为过去举荐阿难为佛的侍者,阿难提出了要求:「我还未出家之前,佛陀所说的法,我也没有听到,现在我要做佛的侍者,我是很欢喜,但是期待佛要再为我复说,过去二十年所说的法。」
所以阿难,他有这个智慧;既然要做佛的侍者,我应该了解佛陀所说法的责任。所以他有这样,再重复听过佛陀所说法。陪伴佛陀,在佛的身边,佛陀对任何人说的话,开始用心谨记,这叫做「心记」,这叫做铭刻在心中,所以佛陀对哪一个人说话,他都是谨记着。以阿难的智慧,他就这样,佛陀一生过后,阿难来结集。当然这当中也有故事,大家听过了。阿难过去就是勤精进、勤受持,佛陀的法句句入心,时间没有空过,所以佛陀所说的法,能够重新复说,这叫做「结集」,「大家来听,佛陀所说的,『如是我闻』。」阿难所听到的话,这些法,这就是佛陀所说法,从这样开始叫做结集。第一次的结集就是这样起来。
所以那时候的结集口口相传。经过了长时间,祖师大德他们是这样用心,用各种的方法来记录,才这样一代一代接下来,将它完全编辑起来。所说的完全编辑也有分,不是一个人就有办法全部,同时大家各人所编,所以这经典时时都有重复。佛陀的说法有很多,光是《法华经》就有三部的《法华经》,我们所选择的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佛陀讲了之后,后代人所编辑,梵文将它译为中文。他在翻译的过程,还是有借大家的手,来听、来翻,这是经过一层一层。文字有简洁及复杂,不同,所以我们要真实听佛陀的教法,我们要很专心,心要很专,读经文要很会合佛陀的意,不是只有就文解意。
我们要想在现在来读这个(经)文;想在佛陀生活的时代,那个时代的环境,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要用过去的环境,要将过去经文的描述,都这样将它如字解,这无法去达到佛陀他的心怀。所以我们常常说,要体佛心,同佛见解,我们就要很用心这段。所以我们必定要警惕自己,时间不要让它空过,时间空过,不守住时间,不专读诵;在读诵之时没有用心,不是在读文字,我们是在复读佛陀的时代、佛陀的生活,佛陀要说法的用心、用意,我们应该要去体会。
所以我们若是,没有好好把握时间,精神不专,我们就是「飞秒」,时间就是这样,一秒一秒一直飞过去了,时间在我们的面前飞,所以「旷时费日」。时间没有用到,浪费了今天的时光,所以「空过无所依据」,就这样「消逝」了。佛经就是这样依文读字,无所依据,就这样让它消逝,只是看文字、读文字,在那个肤浅的上面,无法去体会佛心、了解佛意,这样,法,我们无法用在人间,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菩提之心」,我们若是没有好好专心,去追究佛陀的心意,只有读经,这「无不退失」;时间,让你读再多的经,随着分秒就这样消逝,你一直读一直过,分秒一直随着你读的过去,一直飞过去,所以我们的心就与分秒飞走了。你只是这样读,字一直读,读了没有入心,没有精神,理念、见解就这样一直过,这就是「飞秒旷时费日,空过无所依据」,就这样「消逝」了,「菩提之心无不退失」,随着时间这样就退失了。所以我们要很用心,用心在佛说法。
流传之时,是没有现场的记录,是专心听来的,为了要让经这样完整起来,选择一个人──阿难,来重新整理,将他铭刻在心的,所听的说出来。但是后面又要经过了,很多人的口口传诵,再后面写的人,片言要如何连句,片言要如何让它句句连下去,原来佛陀的心意,就会慢慢让这个经文,这样替代过去。所以佛的心意到底是什么心意?我们要再很用心。所以经文简单,我们就要用深意思考。
大家若能够了解这样,这经《法华经》,从「本门」,「本门」为何一直重复在,这个六根、六尘、六境,描写出了这么多?这样我们只是读一下就过去,对我们有什么利用呢?我们要再用心,将它转进去佛陀要讲经的用意,那个时候的环境是怎么样?什么样的环境,佛陀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向大家说?大家又用什么语言,来将它转读过来?所以我们直接体会佛的语言,佛的知见。就像现在这样告诉大家,会觉得是要转几遍啊?好像很深。是啊,就是这样转,时代就是这样转,经典就是这样过来,没办法很直接,「如是我闻」,佛法说。因为佛法,佛陀已经不在二千多年了,佛陀到底说什么法呢?我们若能够体佛心、解佛意,我们就能够清楚,这些经文在表达的是什么。佛说法是真理,不只是简单说我耳朵听到声音,或者是无中生有,「哦,这是光音天,这是梵天,人间看不到的」。这样人间看不到的,佛陀告诉这些人要做什么呢?
其实我们说过了:「其诸梵天上,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
在说的梵天,我们凡夫哪会知道,梵天的境界呢?光音天不是语言说话,不是用耳朵听的,他是用眼睛看,他是开口发光,眼睛看。像这样的境界,我们有办法吗?也是没有办法,也是一样体会不到,而这就是法。这个法的真理要表达的是什么?回过头来又是很简单。
「其诸梵天上」。梵天就是清净,清净无染着。佛陀教育我们清净,要去除烦恼,种种的烦恼,很多人间的人我是非,这些烦恼都要善解。不要为了那些烦恼,放在心里起无明,善解过来,一念心:感恩啊!这样难道不就是没有污染呢?我们人生能够简化人生,能够很深的教育让我们入心,用在法中,去除烦恼的方法。这我们若做得到。也是要告诉我们,「光音及遍净」,那就是出口要清净,清净语言,不要用污秽浊恶。清净的语言,能够让我们转人心为光明,我们若是污浊的语言,我们会去染污了人的心。这污蔑了别人的心,让人起烦恼;而你去污染人的心,就是我们的口起了恶浊的音,所以教育我们要净口。我们若要诵经的时候,「净口业真言」,不就是有吗?表示我们的口要干净,如何干净,用水洗会干净吗?用念「干净」就干净吗?都不是。就是要警惕我们自己,用心意转我们心念没有杂秽,我们定心,就是要去转污浊为清净。
现在是五浊恶世,浊气在哪里?浊气在人心。所以佛陀希望我们口出净言,清净的语言,这叫做净化人心。我年年不是这样说?时时也这样说啊!一直在发愿,我愿净化人心,祈求社会祥和,虔诚祈求天下无灾难。这就是时时警惕自己,想要净化人心,就得要说出了,能够让人人心能「调直」。「调直」,你们还记得一段时间,一直告诉大家菩提直道,我们要用调直心,应该大家再回忆,还要再记得。调直心,就是我们的心印着佛陀教育,启发我们启智慧,转意识、启智慧,这个菩提心。
所以「光音」,我们要发声就是要有这样,先让我们有这个心意,清净无染,解佛陀的意,这样来转众生心的浊气,这叫做光音,遍净天。因为现在就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不是一撮,是完全,所以我们就说,希望经要传遍,传遍这天下宇宙,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为什么「静思法脉」,要很广传呢?「慈济宗门」要大开?这就是期待能够这样让它开阔。我们要将佛陀的精神教育,借重着《法华经》的理念,《法华经》是佛说之时的《法华经》。我们大家都是身处灵鹫山,与佛同世听经,这就是好像面对着佛世的时候,而我们现在佛过往了,我们还是在佛世中。因为《法华经》说,虽然入涅槃了,我常在灵鹫山。在经文也有读过,「常在灵鹫山」。所以,「人人有个灵山塔」,这就是佛这样告诉过我们了。
所以那个净音,清净的音声,就好像光亮的环境,没有污杂、没有浊气,这都是在这当中的道理。所以分析起来很复杂,用起来很简单,只是收入心意;将佛法收入心意,我们了解佛陀的心,解佛心意,来讲这样的法。所以,「乃至有顶天」,不是只有一层,我们是普遍平等。所以,「言语之音声,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真正虔诚要听法,能学法、传法;要听进去,用心学,学了之后,要再传。闻法者、说法者便是传法者,前面一段也是这样说。将这个法入心,以法为师,希望大家要很用心。过去的文虽然看起来很简单,要解起来很复杂,刻在内心是很简单,只是体佛心、解心意,这样就好了。
所以,下面这段(经)文再这样说,用心听:「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若读诵经典,若为他人说,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
就是比丘、比丘尼,若在读诵经典,或者是为他人说,都是要很用心。出家一定要有责任,所以能够读经、诵经,持经就是要有责任。
受持,从读那个时候就要专心。学有致用,有想要学就是要有用,这个精神要有发愿。常常说,担起米箩来,为天下担米箩,意思就是负责。想要学、要了解,于慈济就是为天下众生苦,所以要有承担,要挑起人间的资粮;资粮,为苦难人挑出有形的资粮,去救灾、救济。就像(二0一九年)在缅甸,发放稻种,让它「一生无量」。米粮,也是在那个地方,现在就饥饿了,来不及种稻子、收稻子之时,所以现在也用米去发放。我们有及时要用的,与让他们未来能够自力更生,这是顾生活在及时,顾他们未来,自己可以承担的生活。为了这样,我们要挑有形的米箩,为天下人的资粮;为了要传佛法,所以要担起了佛陀教法的资粮。
所以承担,「传佛心,继佛志」,就是要有这样的责任,叫做「持」,持经;对自己有益,记得,也要为人说法,利己利人,这叫做「持经」。「持经有德」;因为他有这样的责任心,利益自己,同时也有责任利益他人,继承佛的志愿,这样一直传承。所以自己成就,也劝他人说。我要说很有限,大家用心哦,大家去说。化城,〈化城喻品〉,我们还记得,十六王子用心听法,再各有听他的法的大众,看看,一代传第二代、第三代,愈传愈多,将这个法不断传去,这岂不就是吗?所以我们要了解,经文过后,我们还要再记得这个责任感,传法的责任。所以,「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佛的心意,来人间是为什么呢?教菩萨法,教人人去有益人群;有益人群,去行菩萨道。
「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有这样的心意,读、诵、受持、书写、广说等等,这样的法师在这里,「悉皆得闻之」。在这里,在哪里呢?前面告诉大家,道场在心中。我们心灵的道场,佛陀的教法,我们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去,所以只要你有心的道场,哪一个地方都是我们的说法处。所以,「法师住于此」,那就是到任何地方,就是「说法之师」,为人说法。这就是去到哪里都是一样,哪里都有声音,哪一个地方听来的声音,同样净化。很复杂的声音,不论是地狱音、畜生的音,或者是山河大地音,或者是天堂清净音,这些所有的音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听得到。法师住于此,就是到处什么样的声音都听到。
所以,「说法之师,此智明了」。因为已经具足了智慧,经典听、说、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说等等,这经典一而再、再而三,在心灵。经,不是文字放在心中;意,就是佛意,佛心在心中已经通达了,所以这叫做「智」。这个智,佛智明了。我们过去一直在说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大家都应该记得。所以,「遐迩之事」,远与近的声音,我们都听得到。不论地狱、天堂,十方的声音都听得到,我们都要去了解。听得到就是要宏观天下,不是只有在这里听这里的声音。佛陀说「苦啊!」不是只有一个人的苦,不是三、五个人的苦,不是一个环境的人的苦,我们要推到全世界,人人的苦啊。
所以,《法华经 法师品》,我们从说〈法师品〉开始,提出了法师要承担责任。佛陀开始在劝募菩萨,就开始在传法了。法师,有五种的法师。
「一、受持法师」。这受持的法师,就是忆,不断地记忆、回忆。就像我一直叫大家:「要回忆哦,回忆过去……。」等等。是人、事、物需要回忆,佛所说法我们更要回忆。要回忆多久?回忆在佛陀的时代说法之时。所以我们要经典在读,我们要回忆,佛陀当初说法那个意念,这才是真受持者。不是只记文字,我们真正要回忆佛的心意,这个「意」要再加「心」。「忆」,我们法不是用凡夫的心来读,我们要再追到,追返佛陀的时代、佛陀的心意。我们要有所担当,坚持下去,没有将它忘记,这要有这样。
所以,第二「读经法师」。读经的法师,那就是「正心端坐,睹经句读者」,这叫做读经的人。就是经典写字在那里,我们就是坐端正,开始用心。眼睛看经,句句诵出分明字字的经文,这样叫做读经的法师。其实讲经也是一样,坐好,好好说出了你心所意解的经文,句句分明,句句人、事、物的道理来会法,让它清楚。这叫做读经,要用很端正的心来讲经,同样的道理。
第三,就是「诵经法师」,就是会诵经的人。读,前面是看经,好好地看,看清楚,接下来是读经、诵经。这个诵经的法师,他看经文来读,但是读熟了,他就会诵。很多人叫做「诵经」,诵经就是已经读到很熟了,不必经文了,我就是人家在读,我就能够,不用经文,我也能够诵出来,同样的道理。就是已经字,文字,过去是假借文字来读,现在读入心就不用文字了,这叫做「诵」。所以,已经读很熟了,所以叫做诵,这叫做诵经的法师。要诵,我们就要时时谨记着,这些文字之中的含义,不是只有这样一直诵过。
第四种的法师叫做「解说法师」。他已经,经都了解了,他现在要解说这些文句。不是只有这样,还要每一个字的经文,其中的深意要再解说,这叫做「解说文句,而教授人(者)」。这些经典都了解,将它分析给大家知道,同时要大家,也会读、会诵、会说,又再教授。第五种就是「书写法师」,他就是用写,所以也看经,也读经,也诵经,解说经又写经。
这五种的法师,若能够清楚,各位,这才是真正我们了解经文。但是我们若只是看,看经,而对经文没有恭敬心,这样看也没有用,浪费时间。飞秒,那个时间都让它飞走了,我们没有真正放在心中。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时日不可空过,不论你是看经、诵经、读经、解说经,或者是书写经,我们都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