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文: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悉为中道,一切极微法非有相,一切真实真空妙有。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
◎「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
释义: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是持经者,虽住此地。亦如诸天人界中,受用之香。
◎波利质多罗:即帝释殿庭园前生树,根茎枝叶,逆风熏五十由旬,顺风百由旬。
◎拘鞞陀罗树香:为帝释天,游戏地树即树香,天诸采女与帝释天,共游戏娱乐园处。
◎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小白华香、大白华香、小赤华香、大赤华香。
◎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诸天所修之行,其类不一名杂华香
【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悉为中道,一切极微法非有相,一切真实真空妙有。
大家能了解,色、香,我们这几天都一直在说鼻根。鼻就是闻所有的一切东西,凡是有物必定有它物其中的气,有气息,那就有味。这是很微细,万法都皆归于色,所以「妙有」。我们大地上多少种的形与色,从山、河、溪水,从花、草、树木,从石头等等种类,其实各有各色。不论什么东西,它都有这东西的名称;有了名称就有它的气象,它有它的气,所以气就是味,气味,这是天地万物皆有。这些形形色色,都有。
何况说是人,人也有同样形形色色的人。同样是人,「来啊,来,你要认人,我将这么多人带来让你认。这位是不是你要认的张三,或者是你说的李四呢?这一大群的人,来啦,让你看一下。」看,「都不是我想要找的张三,也不是我在说的李四,都不是。」总而言之,同一类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各有它的形、有它的相、有它的名,到底你要认的是哪一类呢?这么多人,你要叫的是哪一个人?同样各有名,是同一个类。
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说的树木,所在说动物,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不一样的名称。这么多的东西用鼻子来闻,闻出了同一项东西,却有不一样的味,大家不知道还记得吗?这叫做世间相。同一棵树,根磨出来,来闻一下,「嗯,这是根。」树干拿来闻闻看,「啊,这是树干。」叶子,同样磨粉再拿来闻,「啊,这是树叶。」「就一样啊。」「不同啊。」「同一棵树啦。」「不同啊。」如何的不同呢?同一棵树,根、树干、枝叶,它香味不同,作用不同,这就是世间万物,皆有形相,皆有作用。我们人也是这样,我们一般的人来看人,通通都是人。但是,我要找人,「我要找人,不是这个,不是那个,我要找的叫做张某某。」「某某,某某是要找哪一位啊?」「我叫不出他的名字,总是我就是要找这个人。」所以有姓没有名,在这一群中也是找不出人,同姓的很多,所以要找出一个人的名,都不容易。
总而言之,人也是同样人,却是不同的名,不同的名就是不同人,而不同人的性质就不同。所以也有同,同也有不同。这种有同,大体有同,别中不是,这就是我们要去了解,法是如何人间能普遍,法都有不一样的作用。同一种名称的法,有大、小、中,这要对机应教,都不同。这就是在世间的妙有,看得到,也好像不认识;不认识的,却是内中有作用的,这种的妙很多,我们要用心去辨别。所以要多与人认识,多了解人的性质,多了解他的长处,了解他的缺点,要如何来相处,做不同的工作,这叫做「识人」;人,懂得用人,这叫做「识人」。因为他识人,懂得用人,这些人会合起来,就是一个最好的组织,同样的道理。
所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能够用它,这就是中道。不论这棵树是大或是小,这棵树有根、有树干,有枝、叶,要如何来认识它其中的味,它的气息?要如何去了解它?这真的要用心去认识它;你若认识,该用的,他用树叶的分量就好了,虽然他有大病,但是他用树叶就痊愈了,这对症应药。「虽然小小的病,要不然我就来,这个叶子,小小的叶子,我来吃看看。」「你没有效,你吃的要树根。」「怎么会这样?我的病比他轻啊。」「你的病症状与他不同,你要用的是这个东西,分量较重的。你表面上看起来是轻,其实你的体内所需要的是重。病症是比他更重、更复杂,就要用这个药。」
所以需要有医生,医生才有办法把脉,是轻、重的病,是风或是寒,是热或是冷?人的体内与气象一样。有热,热就是很热,湿气很大;寒,你寒气很大。所以不同,中医的说法,西医的说法就不同。所以我们要很了解世间的名相,物质的用途很多,会合来到法中,若懂得用的人,「无非中道」。这么的多,千千万法,佛陀是如何说教度生?他就得要应机逗教,那么的多,随他的根机去度化。这就像医生看病,药很多,要选择什么药?轻的药,足够了;根机很高的人,你简单几句话,他的性情很率直,「哦!原来是这样,我知道了。」一知彻底知。你用药,轻轻的药给他,他这样,「我知道,了解。」这样他也有办法可以得度。
看看在人,稍微一句话,「哦!这句话好像在说我,我彻底觉悟了,我就是这样。」这不就是我们人间就是这样,应用得到的,这都叫做中道,不论你是大、小法。大、小法在人间能够应人,人人对机,人人逗教,能够受到这个法的影响,这都叫做「中道」。所以,「一切诸法悉为中道」,什么法好好应用无不都是中道。不是,「我现在还才粗学浅,我要再去研究,我要再去读书,要读到很高。」
这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能够人与人之间相投对机,你即使没有读书,「我听人这样说的,师父这样说,这句话将它记起来。来,我说给你听」。对方是老师、是教授,听,「我很感动,阿嬷,你这个话从哪里来?」「唉哟,我就听人家说的啊。」「是谁说?」这样将他牵引来。不论是源头、中间,一个很简单的,这就是法受用了。所以说「一切悉为中道」,一切诸法无不都是中道。
所以,「一切极微」,极微就是最微妙法。佛甚深微妙法,真的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佛的教法是无法比它更高,无法比它更深,这种极微的微妙法。「非有相」,一切真实,不是用有相的来譬论它。我们真正学法,不是说这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真正的佛法,那就是极微细,「法非有相」,不是用相来表达出来的。「一切真实真空妙有」。一切真实的法,是「真、空、妙、有」,化解开来,什么、什么都没有。「空」,对人是很重要,我们有这样的空间,能够容纳这些人;我们有这样的距离,我说话,有这个范围可以听。这空间、距离是有规则的,这一切真实就是真空妙有,这叫做法。我们若能够体会法,法就是我们日常面对在用的。
所以草或者是木,草木,它要有它的空间。「这个土地不适合种这个东西。」「这个土地有这种东西没有作用。」「那个土地,这种东西很好种,而且种起来的东西,是最上等的东西。」大地与植物,总是它也有它土及气,与这个物能合。所以世间很微妙,同样是土,种这种东西不合;同样是这个东西,在这个土地无法种,总是要有「合」。同样的道理,树木那么大,一团土,这团土就可以种这棵树,这棵树叫做黑松。松树是庇天荫地,是很大,若放在大自然,土里,它可以自由窜根、自由长大;将它局限在这个环境,那就是这样。几年前看它也是这样,现在看它也是这样,所以时间、空间,时间对它来说就是这样,永远就是这样;空间就是这样而已,它无处可伸展就是这样。
这是一样的名称,不一样的境界,它就在那个空间,会限制在那个地方。这都是人间的道理,这也是草木类。草木类将它拿来闻闻看,认真闻,它有它的气味在。面前一块枯木,上面插着几片的叶子,你们再将它拿来闻,它也有它的气息。总是用心、认真闻,就能够知道:哦,原来这是什么东西、这是什么东西。它有它的作用,拿来在这个桌上,「这要做什么呢?」「没有啦,放在这里会比较好看。」多一个「好看」的气息,这加一点上去,看起来感觉有这样的气氛,这就是气氛,这就是气息。
总是一切万物,都有它的气氛、它的气息,有它的味在。所以这个地方若向你们说过后,下面大家若了解,要再说下面的就会更清楚,这鼻根,要如何闻出「法」的味道。
前面的文说:「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这是前面的文。草木丛林,不论是近还是远,我们若进去,进去那个丛林的里面,到处都是树木,我们进到里面,那个气氛就不同了。这些树合起来,有这么宁静的气势,我们进去到里面去的感觉,绝对是不同。但是同样这棵树,我们若将它拿出来在外面,单独与这棵树在一个角落,是人多的角落呢?人少的角落呢?单独的一棵树在那里,那个气氛就不同了。同样,我们若是靠近这棵树,只是丛林的里面,那些树很多在那里,我们靠在这棵树的旁边,我们的感觉、气氛不同。
我们靠着的这棵树,将它挖回来在某一个角落,放下去,同样我将它种在这里,与我很近,我想要靠近这棵树,我就不用走那么远,去到丛林的里面,我就在这里。但是同一棵树,移一个位置在这里就不同了。这棵树的气势,与在丛林中的气势,完全不同。这种孤单,单独,在那个地方那么的荒废,或者是复杂,或者是宽阔,只有独自一棵树在那里,你与它,在那个地方,与你靠得很近也没有用,那个气势不会出来,同样的道理。所以「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同这棵树在这里,与在那里闻的就不同,同样的意思。在这里我认识它,与在那里我认识它,也是不同,这能够分别出来。这棵树在这个地方,生气会较弱,若在那里面,它的生气会较旺,闻也闻得出来,所以「悉皆得闻,分别不错」。这树它有距离了,也能够闻得出来,这就是这么的奇妙。再说「若近、若远」,意思就是说,这辈子是叫做「近」,最近的就是这辈子,更近的是今天,更近的是这个时间,这叫做「近」。
意思就是时间,时间是近的时间还是远的时间,近的时间,近到现在此刻这个时间,远的,远到过去的过去生中的过去,那就是远。以前一直告诉大家,「分段生死」,我们就是前世带来,前世造那段的业,带来了这段的人生,这段的人生,我们又懵懂中,我们还会带去下一段,所以这种远、近生死,要一段一段这样带过来,所以这就是凡夫的分段生死,我们想要脱离,我们这段的人间,我们来接受佛法,为下一段,下一段我们能够「转识成智」,在这一世好好修行,过去的业,我们逆来顺受,所以我们随缘消业障,这段,过去与你结来的生死,这段已了,没有再结了,一步一步让,让过去了,路就寛了,道就好走了。
同样,来生要再去的,不是业力牵引我们去,是愿力,我们愿再来人间,所以我们都常常发愿,一个愿不断不断一直在发愿,就是我们甘愿要去的是真实愿,所以知识就是会与人计较,转智慧,那就是没有计较,我一定要发愿,我该还的要还,我能够做得到,我尽量要做,做得我来生来世,这也就是分段生死脱离了,所以我们要很清楚,也能够了解,必定要在我们这个生活中,好好把握,我们来人间,这个近世这段,我们每一个时间、每一秒钟,我们必定要把握着近世,我们的来生,我们要选择的,我们的愿力是什么?我们的分段生死,什么时候会告一段落,我们人人都不知道,但是我们的人生一段之后,我们何去何从?业力牵引我们去吗?或者是在我们的愿力,我们再来人间吗?这就是很重要,请大家用心去体会。
不论是眼见、耳闻,连闻,我们都要闻出了,我们人生到底在这个时间,现在的心态会影响到来生来世,我们用闻的,都要闻出那个气息,那个感觉出来,所以要大家用心。
下面再下来这段:「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
这些香气,在闻这个香味的人,在这个原位上,在原位能够闻到天上的香。明明就在人间,能够闻到天上的香,所以,「是持经者,虽住此地,亦如诸天界中,受用之香」。
这种,住在这个地方,同样对这个香的感受,就好像在天人界一样,受用它的香味。这就像我们人若懂得满足,即使住在地上,即使睡觉都没有床,他心若很满足,就像处在天堂一样,那种的感觉。
「波利质多罗;即帝释殿堂中那个树,帝释,就是天帝。天帝很享受,他的「妙法堂」是很庄严,要解释出那个「妙法堂」,在那个园里,在那个庭园之中。那个地方,庭院外面再种树,那棵树的树茎、枝、叶,那棵树是很香,那风一吹,它的香味可以传到五十由旬。
一由旬;以前在讲《地藏经》,一由旬是四十里,五十由旬看是多远了?逆风是散播得那么远,若顺风能够散播得更远,一百由旬。这逆风散播五十由旬;若顺风能够散播一百由旬。香味,风一吹就能够散播到那么远。很久之前,我们精舍的周围有种槟榔树,槟榔树在开花,我们可以闻到,一大早,那个芬芳。树在开花,一大早就能闻到很香的味道。橘子、柚子在开花,也是静静的时候,也是闻到它们很香的花味,近近的,我们都能闻得到。因为我们是在人间,在我们的房子的周围内,有种这些东西,所以我们会觉得很香。或者是田园,我们若在除草,也是同样可以闻到草的味道,同样的道理。
但是凡夫界所有的草木,或者是树木,它的香气能够,摇动,风吹了、摇动了,或是人去掘动它,它也会有它的香味出来,我们是短距离闻到。若是有修行,他的鼻根能够闻出了,从在这个地方闻到天堂那里;天帝释那个庭园外面,所种的树的香味,它就能够香到那么远去。这也就是我们要很清楚去了解:哦,原来这也是形容的一项。
我们的人生,如何能够去当好一个人生,将心清净下来。刚才说的,心若满足的人,就是地上睡也像享受在天堂,「啊,可以休息,很好啦。」这已经很满足了,同样的道理。我们有修行的人看到什么东西,他真的能够去分析,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就很快速分析。这是随根机适应环境,人如何去体会。
下面再来:「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
这些文都很简单,前面都说过了。整部经常常出现的东西,这全都是描写那个境界。「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就是「小白华香、大白华香」,都有香;「小赤华香、大赤华香」,不同色的花,大、小花。
这树的名称。「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诸天所修之行,其类不一,名杂华香」,因为在那个地方修行,「其类不一」,名称很杂。在那个地方,就是这样很多很多的花香,无法去体会、去了解,到底有多少。
我们人间,各种的杂类香气,各种的杂类都有它的香气,又说到天堂,种种诸类,「其类不一」。每一棵树都有它的树叶、树枝、树根、树干,很多。能够分很多,每一类的树根、枝、叶,那个形状都不同,真的是很复杂。但是我们修行者,应该能够去了解这些东西,只是人(要)在那里去感觉到。
我们站在一片土地,地上有树、有花、有草,我们站在那个地方,「嗯,这是树果,果树来的香味。」我们分别得出。「哦,这个香味,香味是『菁仔』,槟榔树的香味。」就是我那个时候也分得出。或者是桂花,「啊,这是桂花的香味。」不用看,久了只闻到香味就能知道,「这是桂花香。」「这是七里香的香。」「这是树,是槟榔树的香。」这种,我们凡夫在这样的境界住久了,也有办法分别。
但是有这样小环境,有这样的凡夫,都有办法训练出来,何况专门在训练,要闻出这些种种,种种的香气,以及这个香气用途的人,那就更深了。何况修行者,修行者他的知识,更加开、更加阔。真修行者,那就是「转识成智」,要闻出这些种种,也不是有困难。总是在这个地方,闻这么多的香味,它的作用又是什么,这还要再有道理在。
所以,各位菩萨,把握时间,好好利用有用的时间,用在我们该要认识的法之中,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