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文:
◎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譬一法中具无量佛法,是菩萨以一切波罗密,熏法入心,故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密,勤修习,即一法门具千万种法。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
◎「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薝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
◎「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
释义:
◎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以千万种杂和为香;细末香及圆子香;涂于身上及涂地香。
◎如散一心而为万善,即末香。如合万善于一身,如持诸香合而为丸香,无善不修,以成其德,即千万种和香。
◎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如是分别,无有错谬,名悉能。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即身中气,名之为香;知其气象,名为闻香。
◎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男女即人间夫妇之气,童男女即赤子之气象,万物之气,以鼻知臭。
【经文讲解】
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譬一法中具无量佛法,是菩萨以一切波罗密,熏法入心,故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密,勤修习,即一法门具千万种法。
用心来听,我们现在要来了解,鼻,我们的鼻子,在我们修行的过程,要如何来利用?岂只是闻香、臭而已呢?我们应该要将鼻根,用在我们修行法中。那就譬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就像人间所有种种,不论是花草或者是树木,各种各种的香气,全都将它拿来碾末作为丸。这样也譬喻,「譬喻一法中具无量的佛法」。意思就是说,集种种、种种香的树木,来制造它,将它辗成末,这些粉才全都将它混合起来,才再将它做成丸。一粒粒的丸,那就是混合着无数的香,无数的香这样会合起来。就像我们每一个法,就是有各种、各种无量的道理,法具足在其中。
佛陀的教法为人间说,人间有种种人、事、物,佛陀有无量数的道理,用什么样的法,来对治我们凡夫,种种无量的烦恼,与这样的意思一样。佛法是很多种,无法去计算,这样合和起来,来面对众生教育一切。所以,「是菩萨以一切波罗密」,这些法也就是,等于佛陀教育弟子,要身体力行的波罗密法。佛陀难道不就是教育我们,教育我们要行六波罗密,难道不是吗?「六波罗密」那就是万行;你要应众生各种各种的苦难、各种需要,我们要去随众生所需要,解众生的种种苦,这样要入群、应化,这叫做「六波罗密」,这叫做万行。无数众生的需要,我们要用无量的法去对治。
所以接下来说,「熏法入心,故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密,勤修习」。就像我们在学菩萨法一样,不断地熏法。大家都知道「熏法香」,我们常常去听法,就像那个香的东西,若愈靠近,我们的衣服就会很香。我们若都常常,在制造香料的室内,我们整天若在那个地方,出来时,人家就会问:「你怎么这么香!从哪里来啊?」「我刚刚才从那个,制造香末的房间出来。」「哦,难怪喔,你闻起来很香呢!」这就是熏法香。我们要熏法香,人家就说:「你怎么这么有涵养啊!」「我常常在听法,道理就是听佛法来。」「难怪道理通达,就是因为听佛法来。」所以叫做「熏法入心」。
所以我们法在我们的念念中,每一念都有佛法。佛法面对事物、道理,全都是能够会合起来,事事顺理成章很会合。所以因为这样,我们凡事在生活中,没有脱离道理,那就是「常生六波罗密」,自然法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应对世间一切的事物,很自然就从我们的念念中,这样生出来。不是说,我要做一件事情,我赶紧再去翻书,去看经之后,再告诉你,经是这样说。不必这样,经已经入我们的心了,经就是道,我们已经走在这条道上面,每一条路,我们都很通彻了,所以叫做「常生六波罗密」。
我们的规则,我们都懂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面对着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就是需要布施,我就是要法布施给他们,辅导他们方向正确,让他们法也要入心。什么样的人需要生活物资,我愿意舍,舍出了我的生活物资。谁有困难,我愿意投入,用我的体力、用我的身行,可以投入去帮助你,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像这样,布施了,这都叫做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这样去布施。
持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也得要忍辱,要懂得忍,去完成你应该达到的使命。就像去救人,因为哪一个国家有灾难,某一个地方有困难,我们要去帮助。过程是很辛苦,要将它完成起来,就要经得起耐心、耐力、忍辱等等,才有办法去完成。做事情要认知本来就是很辛苦,这么辛苦的事情,我们甘愿去做,要从头到尾完全去完成。不是说:这很苦,我忍不住,我做不下去。对的事情是一项使命,不论如何辛苦,我是使命必达,我一定做到。今生此世、来生来世,这全都是要在,布施、持戒、忍辱中进行。
我们学佛若没有刻苦,没有经过了种种的困难,不算是学佛。要不然,心若常常看这里、想那里,就走到那里。看到的事情很多,常常在分心,常常不定下来,这样我们事情都做不成了,要如何叫做修行呢?所以,布施、持戒、忍辱,还得要好好思惟,叫做禅定,静思惟。而我们能够静思惟,才能够得到定,心才定得下来,这岂不就是我们学佛,一定要向前精进?不论任何困难,精进必定要,所以我们要「勤修习」。
不论你布施、持戒、忍辱,还要禅定;还要禅,又要定,这必定需要精进。所以精进,对的事情,决定,做就对了,这叫做精进。这在六波罗密之中就是万行,该得精进,就要精进。而要精进,要从闻法,要熏法,好好地熏法入心。「故念念中」,每一念、每一念,我们都不断产生出了,这个六度万行,我们绝对不放弃,「勤修习」。不会放弃,就是这样再困难,我也得要克服困难,步步精进。若能够这样,那就是「一法门具千万种法」。这样就是了,我们一个法门,我们就能够具千万种法。所以我们一直说,「静思法脉勤行道」,不断要好好静思惟,思惟在我们为何要来修行呢?为什么我们要投入人群呢?既投入人群,既是在修行,我们如何能够不勤行于道呢?所以这就是静思法脉。行在菩萨道上,一定要常修六波罗密,这就是,即是一法门具千万法。这个法门,那就是慈济宗门。
慈济的宗旨方向,我们就要应万法,不论是慈善布施千千万万种;医疗,守护生命,应病救人,千千万万种的病痛苦难;教育,要应根机,从幼小长大,学,这样不断一层一层,应青、少、幼年,孩子的根机,这样一层一层一直教育。这就是宗门。而且面对社会需要人文,四大志业无不都是要有人文。这千千万万法,人世间社会不能缺少四大,合为我们的宗旨。这四大就已经无量数、千千万万,包含在人间所有的一切。所以,「静思法脉勤行道,慈济宗门人间路」,这就是要不断熏法入心。「熏法入心」,这样我们才有办法念念中,常常产生出我们的六波罗密,勤修行,这都在法。法,不能离人群,所以法一定要入人群,不能离开人群。所以要勤修习在六度万行中,这样就是,「一法门具千万种法」。大家要很用心去体会,体会我们修行的方向,因为这就是在教菩萨法,让我们入人群中,时时不断勤精进。
精进,我们慈济在天下间定期精进,(二0一九年)同一个时间,连线共有七个国家,五十多个场所,同时这样勤精进。这就是二万多人同时在云端,这难道不是叫做,「云来集菩萨」吗?现在的科技叫做云端,在各个国家、各地,他们同这个时刻,不论他们是晚上、中午,同时能够见面,他们的分享、我们的分享,全都能够会合起来,这样二万多人。这是我们用心,菩提道上要用什么心,去呼吁人能对法重视,能勤精进同一个时间,所以我们要很用心。
经文之中,我们就这样说,「复次」,昨天的经文:「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
这段文,佛陀叫着常精进菩萨这样说,假使若有善男子,就是有要追求法的人,若有善女人受持是经;愿意投入在《法华经》,愿意听,听了之后愿意讲、愿意传,这种身心受持《法华经》,这样的人。不论他在读、诵、解说、书写,成就八百功德,他就有办法,「成就八百鼻功德」。这也就是说,因为他愿意修行,所以修《法华经》,能了解的事情很多,我们能够身体力行,相信之后,我们的鼻根有这样的功德,到底是什么功德?
后面再说:「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薝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
这么多种的香树、花、草等等。再下来,这段文再说:「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上面所说过那么多种的香,还有无法一一的名,这样点出来,千万种的香。那些全都将它们合起来了,之后就是这样将它磨成了粉末,就是末香。这些末香,将它拿来搅一搅制成丸。所以,「若涂香」,或者将它搅好了是膏,能够抹的香。有的用粉来抹,有的用丸来吃,有的用膏来抹,这全都可以,这些香对我们都有作用。是药用、装饰用都可以。
用世间这么多种的东西,所以「以千万种杂和为香」。很多很多,说起来是很复杂,点名起来是无量数。千万种这样将它们杂和起来,全都将它们会合起来,将它当成一种香,一种香,就能够具足千万种的香味。碾为细末的香,或者是丸子的香,或者是能够抹的香,全都在身上,或者是来喷在地上、抹在地上,这全都是香。有香的材料,能够做这么多用途的香料。
「如散一心而为万善」。这些东西,全部都将它们会合在我们的心,而我们的心可以再「放送」,又再「放送」在各个的地方,那就是能够行万善。这种种的,每一种香就像一项法。这些法,万法入心,我们一心又再散布在万善,这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譬喻,所以「即末香」。「如合万善于一身」,这些全都将它碾为末,而这些末香就像将它合成是,「万善于一心」,所有的都在我们的身上,就「如持诸香为一丸」。就是这些熏末都在身上,这么多的香都在一个身上,这样譬喻那些散末,将它合在一个丸。同样的道理,就是我们万法入心,心还能够散于万善,而万善会合了,也是在人。同样的道理,就像粉末,将它合起来就是丸;万善入心了,那就是人的修养,同样的道理。
所以,「无善不修,以成其德」。任何的善,我们全都将它吸收过来,因为我们修万法,任何善,我们都来将它集中过来,所以「无善不修」。无善不修,我们就是应众生万法,我们要去投入,我们若没有行,不行一法就不得一善。而这个法在哪里呢?在众生。众生苦难中,就是菩萨的道场要修行的方向。所以我们经一事、长一智,我们走到哪里,做了什么事,我们又得到一项经验,这个经验就成我们的智慧。所以我们「无善不修」,就是没有好事情我们不去做;好事情就是善事,所以我们「无善不修,以成其德」。
所以说「功德、功德」,内修是功,外行是德。所以我们的内心,要收纳很多佛陀的教法,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在人间群中去付出,所得的经验,那就是德,所以功德就是要在这样来修行。所以香,香气,我们就是要能够去体会,人群中什么样的滋味。人群有苦、辣、涩、辣,全都有,我们都要去了解它——人群中的一切。
所以,「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我们要入人群中,住于人群中。你说修行要如何去独善其身呢?修行必定要入人群!说:「你这个人很有修养。」如何有修养?人人赞叹。因为你入人人、人群中去,对人、对事,很和睦、圆融,人人有感觉到,才说我们这个人很有修养。你若没有在人群中,你的修养在哪里?谁看到?其实修养是在人群中得,所以我们必定要常常记得,菩萨在人群中修。
《法华经》,佛陀教菩萨法,而这个法就是我们要受持的。所以,「持是经者,于此间住」,就是在人群中。人群中是我们最好的道场,那就是《法华经》(所说),所以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滋味,我们都知道了。所以我们常常听到:「我进来这个环境,才知道这样的滋味。」所以我们有修行,愿意要修行。我们的鼻不是只有闻香、臭,我们在人间,我们能够将修行,当成是我们鼻的感受一样,所以这就是「悉能分别」,我们能够知道这人、事、物,种种的境界。
「如是分别」,我们若懂得分别,是非懂得分别,「无有错谬」。是香的、是臭的?我们要懂得分别香、臭。以前长辈在教育我们说:「你要聪明一点,要懂得分别香、臭。」意思就是善恶你也得要分明,对的、不对的,你要知道。这是以前的人在教育人,而我们现在的人,不懂得用这种话来教育了。但是佛陀也是以前的人,还是这样告诉我们,让我们知道鼻根的利用,不是只有用在闻香与臭而已,我们要知道事物是非,要懂得分别。所以「无有错谬」,不会让它错了。
接下来这段文再说:「又复别知众生之香。」除了植物的香气之外,现在还要再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众生的香是「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
这些我们都要懂得分别。
意思就是说,不论是象、马、牛等等,牠们的身上有什么样的香味,有什么气味呢?我们用闻的就要知道,「喔,这是象的气味」。不用看到,不用听到牠的声音,不用看牠的形,就知道这是象的气味,这是马的气味,这是羊的气味。这就是训练这个鼻子,能够闻出生物各种的气味,这就是「身中气」。各种动物、生物,牠的身上那个气,气味出来,所以「名之为香」。「知其气象,名为闻香」。知道这个动物,牠是什么样的形体,牠的呼吸等等,牠的生态是什么样,就差不多知道了。
除了动物之外,还有人物。「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这就是在人。孩子,是男孩子呢?女孩子呢?或者是更年长的男、女?是幼男女,或者是较年长的孩子?他知道能够分类:这是男女的香,就是男女的气,气味,或者是幼年的气味,或者是童子的气味,他只是这样靠近就知道了,闻这个气味就能够了解。
所以,「男女即人间夫妇之气」。就像这他也知道,在这男、女间,是夫妻,这对、这对是夫妻,这样他也有办法闻到。这种,何况童男、童女,这是赤子的气味。「这对,这对男女,这是已经结婚的。」他能闻得出,这已经是结婚的男女。「哦,这些是还未结婚,童贞的身体,他们的气味。」这他也有办法辨别出来。所以,「万物之气,以鼻知臭」,就能够知道香臭。
所以鼻若是很用心,也会有这样的功能出来。我们常常听到有特异功夫的人,可能也有人练出了,光是一个鼻子,这种种植物、动物、人物,从那个身体就能够闻出,这是已婚、未婚,他就可以这样去分别出来。所以说起来,修养,一心不乱自然能够分别很多种。我们身体会合,所以我们好好地用心来体会,让我们的器官都能够互用,都能够有功能。这些功能、器官能够与法会合,这不是不可能。
我们用全身,很多的香,杂香都能够会合起来,很多的善会合在一个人的身上,这叫做修养;法能够会合,在修学佛法的人,那叫做六波罗密。这个人,他就是要去行六度,去体会万行,要入人群,要走入法门,才有办法延续他的慧命。这就是像我们说,「静思法脉,慈济宗门」,我们有那个法脉延续,我们有这个,开大这个门,是我们的宗旨,与这样的意思一样。在修学过程中,我们选择这个法,我们就要不畏辛苦,因为这个法门是完全在人群中,没有离开人群。最使人烦恼就是在人群里,就是你要去克服烦恼,这样才叫做菩萨。所以请大家要很用心,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