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文:
◎本性静寂清澄,真如觉谛体现,瞬间净性星光,静虑思道觉海;真如世界,即是如来藏无量界。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旷野险隘处,师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闻香知所在。若有怀妊者,未辨其男女,无根及非人,闻香悉能知。以闻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
◎「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
释义:
◎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地中知伏藏,贵贱出处,众生心中,具有如来藏性。迷故不觉,名为伏藏,其中所有金银珍宝即是六度功德智能。无漏净心名为铜器;由闻法华知此伏藏。
◎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五乘三乘及以一乘,种种智慧,各各不同。
◎如众宝珠结为璎珞。无智解者,孰能知之,是不识价。持经解义,一一分别,人天十善。缘觉因缘,菩萨六度,佛展妙觉,拈起便知。贵贱差等,出处不同,得其所在。
【经文讲解】
本性静寂清澄,真如觉谛体现,瞬间净性星光,静虑思道觉海;真如世界,即是如来藏无量界。
用心,好好体会。「本性静寂清澄」。我们人人每天每天,我们的真如清净,每一天就是这样在生活中,这是我们的本性,本性原来就是静寂清澄,这是人人本具。「真如觉谛体现」。我们人人,若能够保持着静寂清澄,我们的真如本性,觉悟就是与谛理互相会合,那个本质,本体都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生活本来就是,在这样清净本觉中,本来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只是我们一念,于人事是非,将它当作是我们人性的真实,所以我们让它复杂了。要不然本来是很清净,只是仅仅爱计较,只是那个心量很窄,无法接受身外,我们的身外人、事、物,容纳在我们的心。所以因为这样,我们一念错,步步错。
人人,若能够世间事,好事大家做,好话大家说,彼此之间用感恩、尊重,这个本性或者是真如,都是安然、清净,心与理时时都会合,只是我们的心容纳不了外来的。所以,心就像一盆静静的水,一颗沙粒这样将它丢下去,整个水就动了,与这样一样。我们若能够心量宽大,时时抱着感恩啊、感恩,「我的事情能够成就,是你的力量来帮助我;我若没有这些力量,我无法去帮助人。」这道理很简单,却是我有想要帮助人,但是你不要来帮助我。这种不要让别人,与我们一起合力来帮助,我们到底有多少力,可以帮助人呢?这就是一些很复杂,与我们的本性、真如,与我们的无明,这样如何说都厘不清,厘不清楚。
唉呀,「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岂是这样呢?菩提难道应该是烦恼呢?这两件事情本来是分开。菩提就是我们的觉性,烦恼呢?就不应该与觉性合在一起,觉性与烦恼卡在一起,那就是迷了,就是我们现在的凡夫。而我们凡夫若能够将迷、无明,将它消掉,现得我们清净、寂静的本性,这样我们叫做「觉」,这样叫做「菩提」。就像金在矿石之中,矿石就是矿石,当中含藏着金,但是金不能说它是矿石,金是要从多少的矿石之中,含有金质去找出来的。我们若厘得清楚,烦恼是归烦恼,菩提是归菩提,因为菩提去卡到烦恼,所以我们叫做无明。这不知大家听懂吗?总是我们人人本具清净本性,也是如来的觉性。
我们的觉性,一直都与真理体会,只是我们的「体」没有现出来,因为谛理是看不到。一直说谛理看不到,因为它没有形相。真如若能够很明显,自然那个觉的体质,就能够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很难得体会到,但是道理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还在不觉中。其实「觉」,「瞬间净性星光,静虑思道觉海」。佛陀当他这样万事放下了,境界清净了,心、境完全清净无碍。那个时候,瞬间清净的本性与星光、星,这样会合起来,那个瞬间的接触,那种与平时在思惟道理,静虑、思惟;静虑、思惟就是在禅定中。禅定中,刚好这样去离开禅,眼睛才一展开与星光接触到,就像石火的光一样。那个石摩擦,突然间那个光这样出来,那种瞬间的净性,发出了那个光,体悟到那个理。
所以我们,原来我们修行,本来真如本性,我们只是这样去被人、事、物,将我们复杂了;复杂的东西,我们若能够去除,心境清净,这就是在静虑思道的境界。我们若能够这样整个放下了,那个清净的觉性就开阔如大海,如天空无边际,如大海的广大,心量一开,就是这样全开了,所以「谛」,这个觉谛的体就显现出来。我们凡夫好像离这段,还很长、很远。经,经典就是这样,一道一道要来教导我们,所以经典会伸得很开阔。就像我们所说,眼、耳、鼻、舌、身、意,从这些五官,这器官与我们的心意,来对着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在分别。
凡夫的眼光看人,人人有分别;凡夫的耳朵听到,声声都是杂音;凡夫的鼻,闻来只有香、臭分别。都是有局限,它有这样一个限量、限量,分别只是在日常生活,很近,身边的事情,这样在计较,去比较等等,这就是凡夫世界。而我们若是能够,真如世界体现,那就是「静虑思道觉海」体现,就是已经进入真如世界,就是如来藏无量的世界,就是开阔了。总而言之,就是我们学佛,心要开阔。「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量大,能够包太虚,这有什么烦恼无明,会再来扰乱我们的心呢?开阔的心,在这个地方说这么多文字,好像很深,却是也很简单,将它会合起来一句话──「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几句话,就已经包含进去了。所以我们要很懂得用心,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人类,其实与这个如来藏,觉者,我们若体悟就是如来性现,而我们人人同样有这个如来觉性、如来藏性,只是我们的心没有打开,所以无法「心包太虚」。我们的如来藏,其实我们日常都在用。
就像(二0一九年)马来西亚,与缅甸菩萨回来了,他们是从缅甸去发放,将近五万户的稻种,用半个月以上,一、二十天的时间去发放。看到他们人人合心,从台湾省、马来西亚、缅甸的菩萨会合,这个心合在一起,为将近五万户的贫农,灾难过后,他们的负债,他们生活苦难,我们去关心,我们了解他们的困苦,他们将要播种,要插秧的稻种,我们去发放给他们,将近五万户。这些人未来的生活安稳、安定,这样彼此感恩,之后法喜充满。若是无法彼此感恩,难免你的意见,他的意见,我的意见,意见若不和合,尽管工作做完了,布施大量付出,却是只是有烦恼,欠缺法喜。同样的道理,同做一件事情,我们是要用凡夫心,去做出那种满心烦恼,或者是要去做出一番,真的是法喜充满?这种会合起来很圆融的欢喜,这叫做「法喜充满」。多数,大家都是法喜充满回来,我是很感恩!
同时,有一群,从苗栗、台中来的菩萨,他们只是为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那就是「莫忘那一年」。大家为了师父一句话──莫忘那一年。那一年是什么年?在「九二一」发生那一年,大家再来回忆一下,今年(二0一九年)是第二十年了。大家再去回忆,去开启记忆中的七千多日。七千多个日子过去了,我们的脑海中,要如何去叫回来,距离现在七千多日,以前的记忆呢?
不只是记忆,要将记忆将它显相出来,就是有体相,再将它拿出来。过去那个瞬间发生的事情,那时候我们如何感受,那个时候我们如何投入?在几年的时间,没有停歇的日子,就是为了「九二一」,安心、安身、安生活,同时还再为孩子,要及时让他们有书读,学校要赶快完成。真的多少人啊,全省动员,南、北,都在中区里。大量的时候,委员、慈诚大量会合。用几十天的时间,让他们度过三年间,那个安身的临时简易(屋) ,为他们建起来。大爱村,那个环境如何将它整理,整理得就像别墅一样。简单,那个房子虽然小,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让他们非常舒适。三年的时间,让他们有安身、安心,去计划他们要如何复建,他们的家园。用几十天的时间,将它完成起来,为他们构造这样,一个村、一个村,那个景观很美。
再者,学校,千年不倒的学校,这样一所一所完成,这都是大家的用爱付出。回想过去,差不多是九百天的时间,完成那么多的事情。现在再回顾回去,已经距离是七千多天。这很奇妙,这些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再告诉大家,你们再回忆一下,「莫忘那一年」,这样大家一一再拿出来,很丰富。这些东西原来在哪里?就是在「如来藏」,大家用清净的心,无染着的心去付出,付出无所求,我们没有挂碍就这样过去。现在你们再回忆一下,等于说打开你们的如来藏,看看你们那个时代,你们是用什么力量,去完成这么多事情。人都有无限量的功能、良能在,一个人的功能、良能有限,就是要这么多人的功能,会合起来,发挥良能完成起来。用这个事来为大家譬喻那个法,法就是这样,这个本性,那个如来藏性,是我们的本性,「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九二一」那时候发生,人人的心境是什么呢?他们回来在说,二十年前发生了之后,第几天,师父到台中去,某一天、某一日站在这个位置,师父用着很凝重的心情,告诉大家:「我现在的心都空了,悲极无言。」他们就说,师父这句话是在这个位置说的。你想,他们的本性寂静清澄,现在再打开,那种记忆是那么真、那么纯、那么的明朗,在时、日、月,人、事、物,清清楚楚再回忆起来。这次的展示求真、求善,没有错谬。所以他们一次一次不断去分享,一次一次的偏差,大家一次一次地更正,「我说的若偏差;你说的不是这样,又不是这样。」大家回忆,到了大家认为是这样!这就是像金子,掺杂在沙石里面,沙石的里面,要如何再去筛出金子来。同样的道理,法就是这样,凡夫已经将法掺杂在沙石了,现在我们又要在沙石将它筛,筛出金子出来,同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很笼统,是一个形容词。现在将它收束过来,好像很复杂,这到底是要从简单中,有办法体会吗?在这么复杂之中有办法了解吗?这就是凡夫与佛的境界,那么的难厘清,这么复杂,很辛苦,所以我们要用耐心。这人事、景物是历历,我们现在赶快来回忆。虽然经过那么多天,七千多天的日子要来再回忆,那么多的事情。就像我们现在要回忆,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如何说法?当然,那个时候,不是我们这个时候,所以很难说的法,我们只有就要用耐心去体会它,重复重复不断去讲说;我们要重复重复耐心听法,就是这样。
所以,前面的文:「旷野险隘处,师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闻香知所在。若有怀妊者,未辨其男女,无根及非人,闻香悉能知。以闻香力故,知其初怀妊,成就不成就,安乐产福子。以闻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
这段文与我们的生活,难道有什么关系吗?想来没有关系,但是认真要将它解释起来,关系多了;关系到佛陀用什么法,来教育我们,四谛、十二缘法,众生轮回,五趣杂居,这都在其中,我们一一解。甚至我们如何来投胎?投胎那时候要出生等等,这我们若要用心去说它,很多道理是说不完。
现在,经文接下来再说:「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
要更加用心。光是用闻的,就要闻出这么多来。「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这段其实用简单来解释,地中所伏藏的是什么?我们要去闻出来。你看狗,这地下有什么东西,牠就有办法去闻出来,所以用闻的,闻得到里面是什么东西,不是不可能。只是我们人,烦恼无明让我们失去这个功能。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是我们人类有觉性,是有谛理,有道理,在我们的如来藏性之中,我们应该,良能应该要发挥,无所不在。就是我们已经是,烦恼将我们掩覆了,一层一层就像宝,宝藏,宝去藏在地底下一样,所以知道「地中知伏藏」。
我们人人都有如来藏,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身中有怀宝物,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要知道我们自己所怀、所有的,「贵贱出处,众生心中」,这些宝在哪里呢?真的是在地底下吗?说一句很简单的,不论是珍贵的,或者是很下贱,它的源头就是在心中,「具有如来藏性」。这个如来藏,藏很多,就是我们的,我们人人所藏着的东西。贵就是善,贱就是恶,善、恶都是含藏在众生的心中,众生心之中,贵贱都在其中,这就是叫做「如来藏」。人人本具佛性,却是我们所藏之中就是有这样。就像「九二一」,「莫忘那一年」,我们的记忆藏着很多,事事、物物,欢喜的、有感伤的;有很感伤的,也有很有成就感,也有很挫折感。「九二一」这样将它回忆过来,我们隐藏多少,在我们的记忆中呢?当然投入善多,因为付出无所求,所以我们也有如来藏性。
所以迷,因为我们众生「迷故不觉」。我们自己庸庸碌碌,总是迷了,不再去回忆它。因为我们在怀胎之中,要出生人间非常地挣扎,一出来的时候,受到这么大的刺激,这热,就像热汤、风火一样,将我们解体之痛啊!就像我们经历过那个剑林,同样的痛。所以我们哭了,这一阵的哭声,已经忘记我们过去的一切,一切都全部将它埋进,这个「藏」之中,所以又开始还是迷了。「迷故不觉,名为伏藏」,这是一层一层烦恼,将我们遮盖了。
所以「其中所有金银珍宝,即是六度」。我们其中有很多,我们有办法去做的,能够去发挥的,那就是六度;这些金银财宝,我们人人本具有的功夫。就像在「九二一」,不可思议,大家你我不认识,与那些受灾的人也没有关系,而这么不可思议,大家这样合起来,共同去成就一件事情。事情完成了,大家没有受到污染、执着,各归本位,各人回去到各人家业、事业,回归了。同样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原来所具有的本能。忽然间,这个六度万行的功德拿出来,我们的功能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金银宝藏。
所以烦恼无明也藏在这个地方,那个良能、金银珍宝,也藏在这个地方。就像我们地球,所含藏着善恶、知识的人类,又有含着金银珍宝、垃圾一大堆,都是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如何去善用它?我们要如何去发挥?这就是我们人,这是在我们的心中要如何去做,所以「即是六度功德智慧」。要用心去体会。所以,「无漏净心名为铜器」,就是铜,这个净心,「由闻法华知此伏藏」,因为我们现在凡夫才接触到法,我们就开始要修,我们懂得学,烦恼不要入我们的心。「漏」就是烦恼,大家要记得。我们能够无漏,将我们的心清净,这就是起初开始成为铜器,我们还没有到金,才成为铜器。这才是仅仅除去烦恼,将无明、垃圾清出去而已,还没有经过再装修,还没有经过干净、擦过。下面接下来就说,「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那就是说我们开始就要修行了。
「种种诸璎珞」,我们心中的宝藏开始发现了,是贵,很宝贵。我们的如来清净的本性,或者是藏着贱恶的恶念,全都是在这之中能够分别出来。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有发心要修行,就是在「五乘、三乘及一乘」。这种种的智慧都不同。
「如众宝珠,结为璎珞」。很多很多的宝珠,这都是宝。 「无智解者,孰能知之」,没有智慧来分别哪会知道,「是不识价」。我们就是不懂,所以我们就不知道价格,一个东西挂在手指头,在那里晃一下、晃一下,不懂价位的人,觉得那一小颗有什么好珍惜呢?「这颗是几亿呢!」「是为何几亿呢?」这不懂价位的人,只是看一颗白白的,在手指头上,不懂它的价
为什么价值呢?若对我来说,它是破坏很多山、石,才能够去磨出了这颗石,变成宝石。这对我来说不是价值,是破坏。却是有的人认为,这是很多之中,很不简单能得到的,所以它很宝贵。若是佛法呢?我会觉得这就是宝!很不简单,这么多,很难解释;这么难解释之中,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价值,很有价值的宝藏。这就是要看我们人的认知。所以不识货的人,「无智解者,孰能知之」,我们不懂佛法,我们哪会知道宝藏是什么呢?不懂人间的物质,当然不知道价格,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持经解义」,我们要「一一分别」。「五乘」,一一分别五乘。什么叫做「五乘」?就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人、天修十善,求能够修极十善,他们能够生在天上,那种梵宫殿里面享受娱乐。这就是人间,他能够为人群,人群中苦难人多,要如何去解开他的苦难,要如何安心、安身;让他们安生活,很富有,让他们能够反贫为富。
就像这样的功德不断不断累积,救济不是蜻蜓点水,是要全方位投入的救济。我们若能够在人间不断不断,去造出这种大善功德,这就是极善,极善法。我们「九二一」,不是只有去送热食,只有去送衣服穿,只有去给他们一个临时的房子,不是。我们还要为他们,建永久千年不倒的学校。我们这三年的时间,让他们去恢复,再去复建他们的家园。等到他们的家园,都复建、安全了,准备妥当,这样他们再搬回去家里,安乐自在。
我们的帮助、救济、救灾,是要做到这样的程度,这就是「人天十善」,这是人天法。再进一步,那就是声闻要去了解,那个「谛」,真谛道理,缘觉,缘觉所了解的,就是要缘这个人间环境,在四季、时间如何在过,春、夏、秋、冬,时日如何过、如何利用时间,把握什么样的因缘,这是缘觉所要修的。再来就是菩萨,菩萨修六度、六度万行。佛呢?就是要到达妙觉,就是到达觉悟的境界。
要记得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叫做「五乘」。菩萨道走过的,尽头过了,那就是已经到佛的境界。所以说起来,到佛的境界来,就展开了妙觉。这我们回过头来了解这些法,随手拿来无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贵贱」,是贵、是贱,在这个如来藏,或者是地底所伏藏,不论是贵贱,分别清楚。因为要知道地中所伏藏,而这个地中是在我们人的内心。
所以人的心,我们要如何修行,让我们选择五乘。现在我们希望人人,从人开始做基础,修极十善法,然后超越来到菩萨的境界,修佛所教育,菩萨法,这就是我们选择的「贵」。而我们若不懂得选择,还是在犯非,那就是「贱」。所以「出处不同,得其所在」,这就是我们如何修行,就如何得到什么境界。
各位,爱的力量,是能够凝聚成为无价的宝,这个无价的宝,就是开启我们的智慧,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后面是什么?智慧!极清净的智慧,那就是回归如来藏性,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就是觉悟。这是只要我们人人,时时要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