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树的时代,因为《法华经》《华严经》及《阿弥陀经》等宣说雄大佛陀的大乘经典已存在了,所以可以认为在他的佛陀观里反映出这样的佛陀。
佛陀观自原始佛教时代起已经存在,《阿含经》中说,释尊拥有倍于常人的身高(在中国作一丈六尺),身体是金色,具备三十二相,精神上具有十八不共法。而在《长阿含》的《大般涅槃经》里说,因为佛陀修了四神足,所以想要的话甚至也可以活过一劫,然后也说佛陀的本质是不能以形体来掌握的“法身”。
但是释尊在 80 岁入涅槃了,因此在原始佛教时代,纵使具足三十二相,也是“生身”的佛陀,认为是由父母所生,拥有肉体的佛陀。在此“生身”之外虽然说到“法身”(dhamma-kāya),但是指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这是释尊在证悟中得到的人格上的力量,这个力量也是一种法,而且因为戒、定、慧等都含有许多法,所以称作“法的聚集”(法身)。
其次佛陀观方面,过去佛的思想是重要的。释尊悟法,与法合为一体而成佛,但是这缘起法,传为不论如来出世不出世都是常住的。因此认为悟到这个法而成了佛的人,在释尊以前也一定有过而说过去佛;这个思想已经出现在《阿含经》中。《长阿含经》的《大本经》等提到了过去七佛,《中阿含经》的《说本经》等则说到了将来佛的弥勒(Maitreya)。
到了佛传文学的时代,就说同时的他方世界的诸佛,出现了现在多佛的思想。根据《异部宗轮论》,在大众部的《本宗同义》里,说到愿生恶趣的菩萨,即愿生身的菩萨。还有关于佛陀,大众部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等。说了生身以上的佛陀。
相对地,龙树的佛陀观则赋予大乘经典中出现的佛陀理论基础。不过《中论》因为说空,所以在其《观如来品》里说,如来超越了有无,是寂灭相,并没有说积极的佛身论。说佛身论的主要是《大智度论》,即使《大智度论》非龙树所作,也表现出此系统的思想。在《大智度论》卷九说佛身有两种,举出法性身与父母生身。佛的法性身遍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但是此佛身是有形的,色相端正,以相好庄严,有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之众也充满虚空,但是此听法众也是法性身,所以说这不是生死众生所见的。亦即证悟者的心纯粹清净,充满智慧之光,此心见佛,此心本身就是佛。因为心没有形状,于此所映出的佛身是无限大的。相对地,“父母生身”的佛陀是指由摩耶夫人所生的释尊。
“法性身”的佛陀遍满十方,所以似指诸法实相本身,但是却是人格的,以所有的功德来庄严,光明无量,而为众说法,所以是以智慧为中心的佛陀;这是以悟道的心的层次来想的佛陀。《华严经》的毗卢遮那佛,及《法华经·寿量品》久远实成的佛陀就相当于此。在后世分佛身为三身之说中,相当于“报身”。
还有在《大智度论》卷十里,分佛身为神通变化身与父母生身,所以法性身也称作神通变化身。这是神通游戏,或许是自在地化作变化身而教化众生的意思。还有在菩萨之中,也有生身菩萨与法身菩萨两种。文殊、普贤及观音等大菩萨,因为能自由地在自己所想的地方现身,所以并未拥有凡夫般粗重的肉身。
在《大智度论》卷五里,说菩萨得无生忍时,超越了轮回的世界,自此以后的菩萨成为法身,但是为了教化众生,而以法身于十方现身,因此这也是神通变化身,亦即法身菩萨不异佛陀。《大智度论》卷三十九里以菩萨有两种,举出随业而生的菩萨与得法性身的菩萨。法性身的菩萨并非依前世之业而生,是为了救济众生,以变化身生于三界,具佛功德,救济众生。
如上所述,根据《大智度论》,佛陀、大菩萨的本质是法性身,但是在《中论》的《观如来品》中则说如来是寂灭相,其身无法分别有无。即诸法实相微妙寂灭,诸法实相的毕竟清净是如来,但是此如来唯有以离分别、离戏论的智慧才得以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