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缘起既有汉传佛教华严宗的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之四重缘起,又有龙树所传的业因缘起、相依缘起、相对缘起、相碍缘起之四重缘起。这里仅就后一种四重缘起进行论述和分析。
所谓业因缘起之因是业,并且诸法的生成就是以诸缘(各种业)和合之产物。如杯子以陶师、陶土、水、陶轮、陶窑等因缘和合而成。这种缘起之物就是“有”,因它是因缘和合,所以不是自性有。
关于相依缘起,谈锡永先生指出,龙树论师在《七十空性论》中以父子之间的关系说明之:“子依于父而生起,可是父亦其实依于子而成立。如人无子,则终身不得为父。所以说:“父子”由相依缘起而成为有,这即是“相依有”。”
这说明相依缘起就是指对立的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诸法就是在这对立双方的相依相存的关系中生成。
关于相对缘起,是指主观认知而言的,这种认知包括通过分别比较产生出的关于外境影像和意识,诸法就是在此种影像和意识中成立为有。
为什么是相对?其原因就是分别,而分别就是比较,有了分别比较就有了一切法之相对。关于相碍缘起,所谓“相碍”是说相互阻碍,而阻碍就有了限制或局限,因而相碍缘起是指一切法均在局限中,或者是在条件的限制下生成。如涅槃成立要受到轮回的阻碍或局限,而涅槃的条件也同样妨碍了轮回。适应本来的局限或制约而成立的情况,就是“任运”。换句话说,所谓“任运”就是指在局限中而生起之意。
上述龙树所传的四重缘起为宁玛派所继承和大力宣说,并且进行了发挥。
宁玛派所发挥的四重缘起是从无上瑜伽观修的视角立论的,因而业因缘起的观修就是依持修习“五得加行”,由此现证一切法成立,这就是因业而有。
在此过程中否定被世俗凡夫执著之相,达到证悟无自性的空性之目的。相依缘起是指一切事物皆为心识而变现,但这种“变现”仅仅在反映的意义上而言的。心识也依所变现的外境而起分别,这样便构成心识与外境之间相依而有之关系,这是讲内在的心识与外在境之生起,或者说心识依对境而起功用,对境以心识而成显现,二者是同时而不异的关系。相依又否定业因之有。依此修习就是修习“无得加行”(这是加行道上的暖、顶二位的加行),现证心识与外境相依为性的关系。
相对缘起就是如来藏(心性本净)和阿赖耶识(客尘所染)的相对,即《入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藏识”或“说名为藏识的如来藏”。
该经说佛内自证的智境不可思议,不能用名言概念表达之,唯有凭借识境才能显现,即所谓显现为智境的智境。识境的如来藏为阿赖耶(谈锡永先生认为宁玛派的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不同,阿赖耶是一种境界和一种状态,亦是一种相,而阿赖耶识是一种功能,也非是一种相,这是宁玛派一个很重要的教法),这是杂染的,而圣境之如来藏是清净无染的,所以在修习中就是修习“有得无得加行”(这是加行道上忍、世第一二位的加行),以此实证而入清净污垢的如来藏之境。
相碍缘起又称为甚深缘起,指众生由于无明之故,陷入自身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和时空中相互限制、彼此阻碍而不能融圆。或者说世间的一切法受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限制,此事物即是相对有,使超越世间事物的四维空间的四维受到相碍,无法在世俗世间中得到显现。
宁玛派大圆满相碍缘起就是探索如何超越局限而使四维空间显现出来。从修习的视角讲,就是修习“无碍有碍加行”(这是见道上行人的修证),即证知六根和时空相碍之理,一切法皆任运而成“相碍有”。
但是,不仅仅如此,菩萨的修行是要脱离阻碍和制约,升华到无碍、无分别相、离思维的圆通的境界。宁玛派大圆满法的修行就是要达到离四重缘起而成无碍、无住的极致境界。
宁玛派的四重缘起之间都有一个缘起而有的共同性:业因缘起是世间事物依因缘和合的缘起而有,即“业因有”;相依缘起是世俗一切法和心识相互为缘而有,即世俗法为心识所变现而有,心识也依所变现的外境而起分别;相对缘起就是如来藏(心性本净)和阿赖耶识(客尘所染)的相对,因此如来藏智境依缘于阿赖耶识的识境方能显现出来,在修行中也是离杂染阿赖耶识才能入清净如来藏之境;相碍缘起也就是指通过修行破除世间法的限制而离思维,进入无分别相的圆融无碍的胜义如来藏之圣境,也就是说,进入胜义境界就是以破除世间法为缘而起。
四重缘起的修证之间是一种递进或超越的关系,即修业因缘起是为了对治愚夫的一切法为实有的观念,修相依缘起是对治业因缘起的“业因有”之分别相,相对缘起是为了破除相依缘起的“真如分别相”,即否定相依有,而相碍缘起则是否定相对有,进而对前三种缘起的更高阶段的超越,通过实证得知相碍,进而达到圆通无碍之圣境。
宗喀巴大师在《根本中论释》正理大海中讲业因缘起、相依缘起、相对缘起,而不讲相碍缘起,可能是由于宗喀巴考虑到相碍缘起不是此书所论的范围,并且不是像宁玛派那样主要是从观修上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