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道教

文摘   2024-11-04 10:24   北京  

在中国不断分裂的数世纪中,道家与国家及文人的关联在南方和北方都曾经出现过。随着隋唐再次统一中国,各地区传统的信仰被统合在一起,并且得到了朝廷和世家大族的支持,形成了一个足以与佛教相制衡的宗教。这个新近构建的信仰体系被称为道教,与佛教和儒教并立。


它的教义起源于5世纪南方人陆修静(406—477)整理的最初的道家经典,并且在6世纪得到扩充。 由于陆修静属灵宝派,这个学派提供了统合各种不同道家传统的框架。它在教义和仪式上也包含了佛教的主要因素,因此迎合了从朝廷及显赫官宦家族到乡间社区农民的各个阶层。 


唐代也是道教获得皇帝扶持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道教和唐代皇族之间的联系始于唐建立之前。隋炀帝尊崇上清派王远知(528—635)为“王法主”。但是当皇帝无视其反对迁都到长江边的江都的意后,王远知秘密地向唐代的建立者李渊传授道教符。这为李渊随后建立唐代确保了道家的支持。之后,他的儿子李世民(太宗皇帝)在诏书中嘉奖了王远知,并且鼓励朝廷大臣抄写《灵宝经》。 


由于道家的支持,也是对王远知建议的回应,唐早期的皇帝决定认老子为统治家族的先祖。老子被认为是《道德经》的作者,并且从汉代开始,就被奉为神明接受国家的祭祀。唐代皇帝对神化老子的关注开始于617—618年间老子不可思议的现身传闻,这预示着唐将要统治这个国家。


620年高祖皇帝宣称老子是李唐皇族的“圣祖”,并且赐离首都南部很近的楼观台道观“宗圣宫”之名,那里在历史上就是老子信仰的中心。来自老子的帝王世系被太宗皇帝确认,625年及637年,道教被宣布为国家的最高信仰。虽然早期的南方和北方统治者向道家领袖寻求过法统来源,但唐代统治者更进一步,直接宣称神对他们的支持是与生俱来的。


唐代对道教的支持一直持续到高宗皇帝和武则天统治时期。666年,高宗赐予老子一个甚至更为崇高的头衔“太上玄元皇帝”,并且在帝国的每一个县都建立了国家资助的道观,总数超过300座。这些道观在一年中主要的国家和道教节日举办称为“斋醮”的仪式。高宗还通过为他们创立法律条文,将道士与佛教僧人一起置于国家保护之下。675年,他下旨要编纂道家经藏,678年他将《道德经》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籍。

朝廷邀请重要的道士和术士,如著名的潘师正(585—682)和叶法善(616—720),向统治者献策,提供神符,执行驱邪的仪式以及与神仙交流。 叶法善曾效力的统治者不少于五位,还得到过来自玄宗皇帝题词的褒奖,赞扬他通过献策及法术为朝廷服务。皇帝甚至曾表示他的襄助超越了凡人的境界:
旁通幽赞,神变灵造……讨逆辅顺,功就佐时。 


皇帝对道教的支持在玄宗时达到极盛,他全力动员道教来巩固政权。玄宗在所有政府资助的道观中放置自己和老子的塑像各一,在长安和洛阳的太庙祭祀中使用道教仪式,并且命道士在政府资助的道观中代表帝国履行宗教仪式。743年,玄宗竟然下令让所有道士交由宗正寺管理,使他们成为正式的皇亲。


玄宗皇帝还诏请潘师正的门徒、晋皇族后裔司马承祯(646—735)入朝。司马承祯本是官员,21岁时转而信仰道教,后来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721年,玄宗皇帝将司马承祯以三种不同字体书写的《道德经》刻于石上。


同年,唐玄宗亲受法纂,并得到他赠送的神剑和神镜。玄宗还命其举行金箓斋的仪式,这是中世纪道教最盛大的仪式,目的主要在于抵御所有自然灾祸,维护国家稳定,并且延长皇帝寿命。最后,731年,玄宗皇帝改祭祀五岳的传统仪式为道教仪式,以供奉据说居住在山中的真人。 连同太庙中的仪式变化,王朝最重要的自然仪式的改革表明了道教被唐代政府所采纳的程度。


“安史之乱”以后,帝国对道教的扶植逐渐减弱。然而,随着地方实力的上升,一些地方道教中心崭露头角。最重要的是四川成都的青羊宫,据说老子在启程西去前,在那里遇到了他的随侍尹喜。883年,一位官员在祭献时发现了一块奇异的砖头,打击时会发出非凡的声音,而且不可思议的是,这块砖上刻有古代篆文,这暗示老子将为世界带来和平。这次发现之后,这座道观开始获得皇帝大量赏赐。

道教对中国文人也有重要影响。唐诗中处处可见道教的宇宙观,与神仙的浪漫邂逅,元神飞越天界或名山洞府,以及道教的中心目标——追求长生不老和从世俗束缚中解脱。许多著名的诗人,包括李白和李商隐,都是道教的俗家信徒,并且为追求长生不老似乎做过许多的冥想、吐纳、饮食和性练习。不太知名的诗人,包括曹唐也有大量作品表达道教主题。许多文人也去拜访位于都城附近或茅山(现南京附近)的道观。

唐代后期,道士渐渐开始迎合普通民众。他们用受密宗佛教启发的符咒在建造房屋时确保好运。敦煌发现的道教经书中也能发现风水的早期形式。道士收集了一些关于普通人的神奇故事,并且引入了“十方救苦天尊”,即一组帮助危难之中的普通人的新神。这些神初现于隋,不过在唐朝以更为明确的道教姓名再度出现。他们模仿了佛教的十方佛,并常常与地府十王混为一谈,在超度死者的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

 
杜光庭(850—933)的一生是唐代道教后期发展的缩影。科举失败并在天台山学道后,他于875年进入僖宗皇帝的朝廷,参与政事,起草法令,最终总管道教仪式。881年,黄巢的军队占领长安,他与朝廷一起逃往四川,于885年回到首都,但之后再度逃亡。当唐朝将领王建于901年建立了他自己的国家前蜀时,杜光庭被尊为“帝佐国师”。从前蜀退隐以后,他在生命最后几十年里致力于写作和校订道教经文。他收录在道藏中的文章,其数量前所未有。


这些作品是在道教地位受到动摇的情况下撰写的,它们提供了社会习俗信仰几乎所有方面的细致系统的描述。它们的主题涵盖范围极其广泛,包括神迹、圣人传记、仪式、圣地、碑文、释文、官方记录和诗歌。这些浩瀚论著中还有历史上唯一一部专门记录道教中女性活动的重要作品。

国学大历史
厚重的国学,深邃的情感,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