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编辑的六大烦恼

文摘   文学   2024-07-22 10:38   北京  

              相互沟通,取长补短;

              拓展眼界,共同向前!


本文共1685个字,阅读大约6分钟


我经常去一些高等院校、出版机构举办讲座,其间认识不少即将进入或者刚刚进入出版界的年轻人。无论是尚在学校就读的学生,还是进入业内工作不久的同行,大多数年轻人对未来均有美好憧憬与壮志雄心。进到出版圈子一段时间后,很多年轻人发现,情形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正所谓“理想很美丽,现实让人急”。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烦恼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年轻人烦恼多,对出版业发展很不利。就我了解到的情况,年轻人的烦恼大致有这么几种:

第一,没人传帮带。有些行业很讲师傅带徒弟,可是出版界却不讲,至少在我们这里好像没成惯例。也许我孤陋寡闻,即便有这样培训年轻人的,大概也是极少数。缺少个人修养到位、业务造诣深厚的师傅指导,一切只能靠自己模仿他人或者暗中摸索。可是编辑出版这个行当,泾渭分明的东西很少,有些东西倒是“学”来了,可是用在自己身上并不一定合适,只因年轻人不明就里,不谙虚实。如果有师傅帮衬,告诉你应该这么做的同时还能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那对年轻人的帮助就会大不一样。

 

第二,摸不着纲领。做编辑最要紧的是了解市场需求与选题策划要领。可是很多出版机构的编辑除了干杂活,就是当校对。表层的东西应该干,可是如果只干表层的东西,没机会接触编辑出版的实质,日久天长很容易令人自大、懒惰,这对年轻人的成长应该是极为不利的。现在有不少出版机构等米下锅,选题、市场大多依赖外部力量。如此环境,必然会加剧一部分年轻人的烦恼与不安。

第三,连串的挫折。有些年轻人倒是可以接触选题,也能够搞些策划。可是,只要没人给资助,没人去包销,出版机构不想承担风险,选题大多通不过。我因有书出版联系年轻编辑,不止一位年轻编辑这么对我言明。还有的年轻人选题搞出来了,决策人却下不了决心。为了稳妥起见,没把握的选题,即事先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利润一定到账者一概不做,年轻人费了很大劲搞出来的选题就这样一风吹了。这种情形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对年轻人的打击当然是小不了,烦恼不多才怪呢。

 

第四,来回踢皮球。出版机构中编发,即编辑与发行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只要印出来的书卖不好,就相互埋怨。不知编发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还是有意推脱责任?反正只要书卖不动,就互相指责,极少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更别说相互耐心沟通。有人说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出版分工遗留下来的祸根,细想起来或许有几分道理。我没在其他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工作过,那里的具体情况不了解,无经验对比,可是纠结在这样的矛盾中,年轻人有烦恼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五,任务压疼人。不少出版机构现如今依然是粗放经营,而粗放经营的典型做法就是拼数量,用数量换“质量”。这样一来,完成任务的压力山大,加上业务以外的事情层出不穷,根本没时间在选题磨合、市场摸索方面下功夫。选题和市场研究不到位,单品种市场适应性上不去,销量越来越有限,于是更多的任务压下来,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编辑本来是靠理念、智慧、经验工作的,到头来很多编辑成了会说话的机器人。真要是这样,与其由人来费劲地去做,还不如买几台机器人放在老板家里——省人省力省人工,省钱省事省空间。前文提到的情形如果不加改进,没有更新,年轻人的烦恼肯定小不了。

第六,眼界太狭窄。由于整天忙于表层的事务,杂事琐事一堆,常常是干到晚上都完不了,业内交流、同行沟通、跨界探索、品牌发展根本无暇顾及。缺少这些方面的历练,直接的后果是年轻编辑的眼界难以拓宽,眼光无可放远。眼界狭窄、眼光短浅怎么能适应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呢?又怎么能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不想还好,一想就头大,心就沉,于是烦恼不打一处来。

 

以上是我这几年接触基层了解到的一些烦恼。也许年轻编辑的烦恼还不止这些或者另有表现形式。怎么摆脱这些烦恼?依我看,首先靠年轻人自己,方法也是老生常谈,那就是调整心态、更新观念、改变方向、增进沟通。不过只靠年轻人自己肯定不行,还需要周围环境的改善。只有双管齐下,烦恼才可去除,年轻人的积极性才可充分调动起来,出版机构才有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出版明人姜汉忠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