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不是编辑的选择题

文摘   2024-06-29 08:24   北京  

               相互沟通,取长补短;
               拓展眼界,共同向前!



本文2380字,阅读9分钟











你如果是图书编辑,一准得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你做了三四年编辑,确实策划过选题,也出版过在市场上销售的图书,你不妨好好回想一下,完成编辑工作过程中都跟什么人打过交道。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可以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留言,我单独给你讲解,在此我就不占据各位朋友的时间,细细说开了。

当编辑得跟多方面的人打交道,这个话一点不假,亳不夸张。直截了当地问一下,编辑从事的工作哪个环节离得开人?哪个环节一个人摆开阵势不用人帮助或者合作就能完成?哪个环节不得请一些很专业的人士给你咨询或者替你周旋一句话,当编辑要想一个人玩转所有环节,简直是痴人说梦,比登天还难!

既然编辑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讲究的地方就比一般的工作多。就拿服装厂踩缝纫机这项工作来说,编辑工作绝不像服装厂踩缝纫机工人,全干几乎相同的工作。服装工人的工作成效如何比较?当然干活马马虎虎,干出残次品是很容易看出来的。然而,只要稍加努力,态度认真,相互比较工作如何,大概率得从完成数量上想办法。编辑工作则大不一样,努力余地也多得很,成效上也会有天壤之别。

编辑工作做得出色的能成为大编辑家,这在出版甚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尤为如此。我就从一个材料上看到,知名编辑每天上下班由公司专车接送。不仅如此,如果在午餐时间碰巧约见作者或者其他人士,还可以去公司的旋转餐厅请客,用餐之后只要签名即可,就像出差在酒店吃饭签单一样。至于这样的人编辑经济效益如何,我想就无需我来详细描述了吧,只因为作此描述会产生不好的导向问题。简单来说,没有优秀的经济效益,出版公司也不会给编辑这么“摆谱”的机会!

说完出色的,再来讲讲做得差的,只因平庸的中间层占大多数,无需花费笔墨去分析。我就见过最差的,每天上班只是看看书稿有没有错字或者有没有不通的句子。不过我发现有的编辑——我不知当年她是怎么进到出版社来的——连这样的工作都做不好。这类编辑看过的稿子照样可说是错字连篇。有一家机构曾经要我帮助审查一部已经出版了的图书编校质量情况。待我花了一个星期将成书看完、前往委托人处交差时,委托人让我填写有多少错讹的表格,我说不用了,将这本书直接拉去造纸上粉碎即可。委托人一下懵了,我告诉他错误太多了,远超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范围,地地道道是一本不合格产品。我真不知道这样的编辑怎么弄的选题,又是怎么跟作者接洽的,最终又是如何通过相关程序列入出版计划中。

编辑工作与服装厂踩缝纫机的流水作业大不一样吧?大概只有你想不到的,好坏差别之大没有不存在的。我认识一位做童书的年轻编辑,每年给供职机构创造的利润经常超过三百万元人民币。还有的年轻编辑由于常年审查书稿,经常往返卖场查看销售情况,一部新的书稿拿在手中——当然得是他熟悉的题材,只要对内容有所了解,便可大致说出这部书稿能否出版以及首印多少——事实证明,建议首印数与实际销售数误差不到一千册。与此同时,我也看到,有的编辑,也是年轻编辑,一年的效益有时候还没自己挣的工资多呢。一方面品种做得少,另一方面每一种的首印数都很低,有的只有两千册,重版率也几乎为零。这样做怎么可能会给供职机构带来很好的效益呢?

上述差别是怎么产生的?我想大概不外乎下面这样几个。一个是能力差别太大,如选题策划力太弱,没有别树一格的点子,工作时的态度也成问题。另一个是比较懒惰,尤其是在动脑筋方面得过且过。脑筋都不爱动了,还能搞出什么优秀选题?还有一个是整天坐在办公室中,除了跟办公室里的同事聊聊,社会交往几乎没有。加上有些出版机构施行打卡制,有门禁站岗,限制性措施导致这样的编辑懒惰得“心安理得”,社会交往就更不用提了。结果怎么样呢?既不了解潜在读者与市场情况,也寻觅不到合适的作者与卖点。

能力太差意味着什么,从不做自我沟通所谓自我沟通说的是你想干什么,你要干到什么程度,你得十分清楚。不仅如此,你还得知道你目前的各项条件——主客观条件与你想干以及想达到的程度是否匹配。如不匹配,你该怎么办?是迎头赶上还是就地躺平?

说到懒惰,那就更是一个自我沟通没弄好的问题。这世上哪个懒汉有出息?哪个懒筋伸不开的人能干成大事?懒惰的人,编辑一本畅销书尚且不可,还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几年前我认识一个编辑,我跟他说每天写一小段文字,练练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改进逻辑思维与分析判断水平。结果多年以后见面发现,此君说起话来跟以前没什么区别,说不上五句话就逻辑混乱,车轱辘话来回说。交流中,我不好意思地问了这位同行一句,果然没将我的建议付诸实施。

能力问题与懒惰问题都是自我沟通没有起色或者根本没做造成的。前面提到的社会交往缺失更是编辑工作的一大不足。我问一些不爱搞人际交往的编辑,对方回答,一是见到陌生人就胆怯,二是因为一胆怯就不知道说什么好。去年我去一家出版社座谈,一位主任,一位组员。座谈了一个多小时,都是主任跟我说话,组员一句话,准确地说一个字都没讲,连表情都看不出是什么。这位组员跟我认识好几年了,一点也不陌生,可是她居然缄默不语,一言不发,真不好理解。如此缺乏交往热情与主动,各位朋友觉得这样的编辑能成大业吗?也许人家见到别人会滔滔不绝,如果真是这样,我倒是应该检讨检讨。前些时候认识一位年轻的外埠编辑来北京参加书展。她倒是挺主动,可是告诉我她来北京之后就再也没下文了。这样与人沟通是不是很没效果呀!

毫不夸张地说,编辑天天在与别人打交道——不论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的脾气秉性适合不适合,你的工作性质要求你必须与人打交道。不仅要打交道,还要把交道打出水平来,打出超凡脱俗来。如此这般才能让你的工作干出不一样的味道,达到不一样的层次与品级。

一句话,人际沟通不是编辑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一定要给出正确与优质答案的必答题。

----------END----------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出版明人姜汉忠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