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沟通先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文摘   2024-06-06 09:47   北京  

             相互沟通,取长补短;
             拓展眼界,共同向前!


本文2000字,阅读约7分钟











导语:

做编辑少不了沟通,方方面面沟通缺了哪一个都不行。然而对待初学乍练沟通的编辑来讲,重点做好三方面沟通意义重大,也作用非凡。




编辑出版工作需要沟通,毋庸置疑。近些年我前往一些大学和出版机构讲沟通问题时反复强调编辑与各方面沟通的不可或缺性。如果你对沟通的真谛掌握较好,沟通水平也很高,你可以竭尽全力将各种场合的沟通做好;如果你是初学乍练,还不能应对自如,我倒是建议你挑选一些重点领域,集中精力和智慧做好沟通工作,以使你的编辑工作效率成倍增加。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经验以及讲座时听众经常提及的问题,列出三个方面供各位朋友参考。

第一,最需要沟通的领域是市场。有人会说市场是概念又不是具体哪个人,这该怎么沟通?实际上市场也是由人组成的,我说说你看看是不是这样。市场的核心主体是读者,你最该关心的是这个群体,当然是你擅长题材领域的读者,小说编辑关注小说读者,历史编辑掌握历史题材读者,建筑编辑当然要把建筑图书读者放在首位。拉近与相关题材读者的距离,走进那些读者当中,比如结交一些读者,包括相关领域专家,至少能让你掌握那个领域的变化、动态、趋势。

与此同时,也可以关注相关网店、直播、自媒体涉及的题材读者。经常将其反馈综合起来,找出相似相同处,弄清规律性,你基本就能掌握那个题材领域读者的脉搏。即便有时候掌握不准,也不至于离题万里。

这样做的好处最明显,因为世人有个显著的弱点,那就是认为自己最高明,图书编辑也不例外。经常接触自己的服务对象,听听他们的反馈,可以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自以为是,编书的时候想一想读者的需要与需求。如果实在联系不上具体的读者,多联系几个网店、地面书店的进货营销人员,也能捕捉到市场的一些信息。如果这方面条件有限,从侧面打探一下同题材出版机构的情况,照猫画虎,似乎也能使自己摆脱茫然无知的状态。简而言之,深入市场手段多种多样,目的只有一个,编书的时候远离盲目,更不会过于自我。

第二,需要经常沟通的是作者。掌握市场动静,会为确定选题方向奠定雄厚的基础。然而,有想法找不到合适作者,仍然是无米下锅。故而,掌握一定的作者资源就成了非常要紧的事情,当然掌握优质作者资源似乎就更是夜思日想的目标。掌握作者资源说起来挺玄乎,实际上只有沟通这一途径。这一招用好、用到位,优质作者多半会源源不断。

与作者沟通大概有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对作者创作长项、以往成就以及脾气秉性了如指掌。不了解人家的长项与成就,就没有交流的基础与话题;不掌握对方的脾气秉性,交流起来就缺少润滑剂。两人坐在那里话不投机很难交往下去,交流不对脾气,也会让人觉得很难熬。二是掌握市场以及业内对作者长项和成就的认可度。作者长项再强、成就再大,业内以及市场认可范围较小,策划选题时也需要仔细掂量一番。三是你接洽的作者在同类作者中处于什么时段与地位,是冉冉升起的新星还是即将过季的老朽,是一言九鼎的权威还是半路出家的票友?四是你接洽的作者创作密度和持久力如何,说白了是一年能写出多少书,创作者潜力可以持续多久。五是你接洽的作者影响力几何,范围怎样,是局限于本土还是已经走出国门?当然影响越广,对你策划选题越有利。

第三,需要有效地与决策人沟通。绝大多数出版机构都有选题决策人,即便没有明确的决策人,也有决策机制,比如相关编辑和营销人员讨论决策。作为编辑,要想让自己的选题通过,就必须事先与相关人员沟通,目的是让人家了解你策划某个选题的初衷。你对选题覆盖市场的判断与依据,你对选题做成成品之后的市场前景预期,都要讲给人听。也许人家完全赞成,也可能会提出修改意见。如果所提意见合理,就按照意见修改策划方案。沟通工作做在会议之前或者私下场合较为容易。就像某些伟人在事关重大的会议之前,逐一与即将参加会议的人士沟通一样。这样做不仅会减少讨论时通过选题的阻力,还会增强你与参与讨论人员的关系,因为你尊重人家的意见。

如果选题由出版机构的最高领导拍板,预先沟通的工作就显得单一一些,但是绝不意味着容易。这就需要将相关账目预先算好,市场前景的预期要讲出可信的根据。你给了决策人可信的理由,决策人向相关方面介绍你的选题时也会信心满满,根据扎实。

与单一决策人沟通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也许这次选题通过,如果给对方印象不佳,下一个选题的命运就很难说。这对一个编辑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也是不划算的。要知道沟通是为长久合作顺畅,而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得失。

以上这三个要害环节的沟通搞好了,我估计其他环节的沟通就不会太难。然而更重要的是,这几个环节沟通有效,选题大局就基本有保证。这种建立在有效沟通基础上的保证会使你将来做新的选题时信心倍增。很多时候做事,不是能力够多不够多,而是信心有没有瑕疵。信心有瑕疵,一切免谈。你觉得呢?试试看吧!

----------END----------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出版明人姜汉忠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