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沟通不可逾越的底线

文摘   2024-06-04 10:07   北京  

             相互沟通,取长补短;
             拓展眼界,共同向前!


本文2428字,阅读约9分钟











导语:

人际交往与沟通是有原则和法则的,这不必说。除此之外,还有不可逾越的底线。多年的经验告诉我,逾越了底线,不仅交往沟通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做任何事都必须遵循规律,也不能逾越底线,交往沟通也不例外。根据我对生活的直接与间接观察,我发觉出现如下一些情况,沟通就不可能产生积极效果,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第一,不可向交往沟通对象发狠。就拿一些探案的电视剧来说,里面的警察,包括一些很有资格的老警察,动辄就对犯罪嫌疑人发狠,有个电视剧中的女嫌疑人数次喊出“你那么凶干什么”的怨言。如此凶狠的态度只能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恐惧。你想嫌疑人都害怕得直哆嗦,还能讲些什么东西呢?也许有些人会竹筒倒豆子,如果你碰上的人越害怕越不讲,你还能怎么样?小说《霍桑探案集》中的主人公霍桑是私家侦探,不论是对证人还是犯罪嫌疑人都是心平气和,甚至娓娓道来。他侦查案子靠的是逻辑推理与证据,不是威慑与恐吓。侦查案子时不能靠态度发狠,普通平等主体之间交往沟通是不是就更不能态度蛮横了?日常生活中发狠的情形并不少见,父亲对儿子、哥哥对弟弟、上级对下级、商家对顾客,发狠的例子只要注意收集,那是很容易的。

第二,不可忽略交往沟通对象的感受。很多人做事,包括人际交往沟通傲慢自大,说出话来让人觉得他面对的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想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我曾在一家公司工作,这家公司准备将一本书的版权卖给国内另一家公司,不过版权持有人则在第三家公司手中。联系第三家公司,告知此事。对待此事的正常做法是要么同意,要么不同意,要么拿出什么意见。人家立刻拿出合同,告诉我如何如何去办。这不是商量,这是命令。双方是平等的,谁会听你命令?稍微持有一点不同意见,对方就说他们一贯如此。人家为你扩大影响、增加收益而来,你就像指挥官给士兵下命令一般,这样不顾对方感受的做法只能将事情弄糟,最终除了关系变得冷淡之外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也没得到。

第三,不可对交往沟通对象缺少责任感。两个人交往沟通,实际上就是将两个人捆在一条船上合作共事,共同发展。有些人只求自己发展,千方百计将对方“哄”上他这条“船”。等人家基于对其信任开始与之合作后,他才告诉人家二人合作的真实目的。此时此刻,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骑虎难下。电影《寂静的山林》中特务李文英以帮助冯广发做生意为名,借给冯广发钱。待等冯广发做生意赔光借款后,李文英就命令手下人持枪与冯广发摊牌,将底细告诉冯广发。多亏冯广发是公安人员,有备而来。若是一个普通人上了贼船还下得来吗?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编辑出版领域也不少。有人向我推荐版权,希望我帮其卖到海外。若不是我仔细阅读,发现根本不适合海外出版,拒绝推荐的话,不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不能因为担任的是推荐角色,就忽略责任。一旦海外合作伙伴相信了我不负责任的话,吃亏的大概不光是合作伙伴,还有我自己——名声毁损殆尽。这方面我有真实案例,蒙受损失的不止一家海外出版机构,这样的案例发生导致后来向那个国度推广版权异常困难。不负责任,害人又害己。

第四,不可向交往沟通对象隐瞒真情。这世上不少人好面子,时时刻刻维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荣耀,不允许受到丝毫玷污。这方面要求很高,可是另一方面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与自律又十分有限,结果可想而知。有一家出版社由编辑出面邀请我充当代理,为其出版社引进海外版权。我们双方合作了若干次,时间持续两三年。有一年,这家出版社看上西方某出版社的一本书,要我去接洽。经过一番努力,我联系上了那本书的版权代理人。谈着谈着,突然没了下文。几天之后我与代理公司联系,代理公司回信说他们已经与潜在购买方,即委托我的出版社取得了直接联系。我立刻给委托出版社的编辑发信,询问是怎么回事。编辑回信说,他们领导不让通过我这个代理购买版权,因为那会多花一笔钱。我说领导不让你这样做又不是你的错,你如果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不会难为你。事实是你不告诉我,这个锅只好由你来背。事后我想了想,她是怕我责备她、折了她的面子才向我隐瞒。尽管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能原谅,从那时起不再与其有任何联系——遇到事她的面子第一,我这个合作伙伴早被忘在了脖子后面。

第五,不可忘却交往沟通对象的帮助。人生在世,能力有限,然而目标又常常比能力大。要想实现或者扩大近景与远景目标,就得靠人有意无意的帮助,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呀。人家帮助你,你到了关键时刻也要帮助人家。梅兰芳十几岁时得了白喉,没法上台演出,然而一家几口就等着他每天挣来的八吊钱生活。有位叫李宣倜的剧作家主动周济梅兰芳,每天送给梅兰芳八吊钱,一直送了四十多天。梅兰芳病愈之后更加努力,几年后成了知名京剧名角。多年后,李宣倜走下坡路,梅兰芳转过来帮助李宣倜,不仅每月给李宣倜二百块钱作为生活费,还经常请李宣倜吃饭,李宣倜不解,梅兰芳这才说起“每天八吊钱”的事,李宣倜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后来李宣倜作古,无人料理后事,也是梅兰芳张罗的,而且还为李宣倜出版了李宣倜留下的书稿。我们这个领域的有些人挺有意思。你平时与其关系还算密切,也没有什么龃龉之处,奇怪的是你在给了对方最需要的帮助后,他却再也不予理睬,就像两人从未认识一般。这样的事如果发生一次,那是偶然,几年间发生了三四次,就不得不令人深思这当中的道道。我从未向帮助过的人提及帮助,只是向第三者咨询不再理睬到底是何原因。我想有无回报不重要,帮忙反倒帮出了毛病,是何道理?是不是人家忘了?是不是人家嫌你的帮助不是连续剧?搞不懂。无论怎么样,这样做都是不可取的,这应该成为人际交往不可逾越的底线之一。

以上所论底线,仅仅是我观察与体会到的。我的结论肯定不全,也可能不太准确。我只是想告诉各位朋友人际交往沟通是有些东西应该遵循的;忽略这些应该遵循的东西,事情就会走向反面,这可不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本意呀。

----------END----------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出版明人姜汉忠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