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沟通从何入手效果最佳?

文摘   2024-06-28 06:12   北京  

              相互沟通,取长补短;

              拓展眼界,共同向前!


本文共1560字,阅读大约6分钟



人际来往不能不沟通,人际交游不能不沟通,人际交易不能不沟通,人际相处不能不沟通,人与人一起做事更不能不沟通。


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与他人出现交集,就绝对离不开沟通这个最常见、最有效的工具。区别只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训练有素还是信马由缰,任意使气还是均无所谓,有备而来还是临阵磨枪。

 

我最初研究沟通,是为改善工作环境,在职业生涯最后十五年做出点令我满意的成绩来。也就是说在那之前的二十五年因为沟通不力,真可谓寸功未成。不仅无功,反被打入“冷宫”整整四年半,天天跟“冷板凳”不舍不离。境况太遭,全都是不会沟通惹的祸;要让状况改善,非去改善沟通不成。


不过,开始之际,我觉得沟通就是如何说话、怎样把话说得动听或者不招人烦就行,很简单,看两本沟通的书就能做到。如今再去探讨沟通,发现这件事百分之一千不简单,说深不可测也不为过。尽管一时半会儿无法研究到位,掌握其中一两个道理肯定会对职业生涯乃至生活交往有很大帮助。

 

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与生活阅历使我坚定地认为,沟通虽然是工具,但是改善沟通却是一个人各方面整体共同发力的问题,就像一个人生病与其健康的整体状况密切相关一样。人生病了,如果仅从表面症状——表面症状经常给人以假象——判断病在何处,肯定会误诊或者漏诊。沟通也是如此,也需要从里到外、由此及彼地改变一番。沟通若是建立在“误诊”“漏诊”的基础上,这么好的人际关系调整工具就一定会在有意无意间失灵、失控,弄不好还会任其伤害自己、得罪他人——画虎不成反类犬,跟初衷背道而驰。

 

说到整体,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将所有的事情一一了解清楚、掌握到位以后才能改善沟通。任何事情都有纲有目,纲举而目张。经过研究,沟通也不例外,只要抓住最主要的矛盾,只要边学边干,边实践为总结,虽不能说所有矛盾都会马上迎刃而解,至少能以点带面,进而突破一点,推动其余。

 

在我看来,就沟通而言,如何说话,也就是说话技巧是“目”,而价值观、修养、理念、习惯、潜意识、人格魅力等内在要素则是“纲”。如果只试图从说话技巧方面入手改进沟通,无异于弃“纲”就“目”,“求之其末”,其结果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油嘴滑舌、虚情假意或者欺上瞒下、毫无真诚可言之人。沟通一旦成了这个样子,不仅达不到预想效果,反倒会令人厌恶,避之唯恐不及。这样的沟通比不掌握说话技巧还糟糕,我想我们努力改善沟通时要的不会是这样一个效果吧?绝对不是!

 

进一步研究、对比发现,说话技巧就像一个木偶,木偶怎样表演不取决于木偶本身,而由背后的提线者也就是前文说的价值观、修养、理念、习惯、潜意识、人格魅力等内在要素控制。换句话说,木偶无法施展主动性,更没有决策权。主动性与决策权统统掌握在背后那个提线者手中。


本人撰写、出版的《沟通力是怎样炼成的:自我沟通与人际沟通》就是从这个角度介绍我的经验与理念,从而给读者以必要的启发与方向上的推荐。无需多加解释,仅从书名便可看出这一用意。先要自我沟通,而后才会有人际沟通。也就是说,自我沟通没做过或者没做好,人际沟通想都不用想,肯定做不到家。

 

所谓自我沟通就是我说的内在要素,人际沟通就是外在表现。自我沟通下了功夫,人际沟通就会显得很容易;内在的自我沟通有了明显改进,外在的人际沟通用起来才会像穿了贴身衣服那样,不大不小,不肥不瘦,不扭不皱,平平整整,舒舒服服。到了这个份儿上,任何场合沟通都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可以说,自我沟通与人际沟通成正比——此弱彼弱,此长彼长;此暗彼暗,此明彼明;此强彼强,此高彼高。

 

一言以蔽之,内变则外通,内善则外成。反其道而用之,绝对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世间规律就是这么无情。谓予不信,请君试之。

 

-----------END----------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出版明人姜汉忠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