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作者如何沟通才有效?

文摘   2024-06-07 11:20   北京  

             相互沟通,取长补短;
             拓展眼界,共同向前!


本文2206字,阅读约8分钟











当编辑就得与作者打交道;编辑当时间长了,也会成为作者,再与编辑打交道。编辑与作者是一对矛盾,然而又是统一的,这个统一之处就在于双方都是为使书稿以更适合读者需要与内容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做了几十年的编辑,也当了多次书稿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编辑与作者的目的是一样的,意见相左也是常有的。

我当编辑时多数作者都通情达理,比如我编辑对外汉语教学图书时打交道的大学老师基本上比较开通,有的甚至说我可以尽情修改,只要不脱离原意、只要对读者与上市有好处就行。双方本着这样的态度,经我编辑加工的书稿出版以后,销售情况都不错。出版数年后,发行人员还向我提议重印,而且嘱咐我千万不要修改,尤其是不要修改体例、封面设计,因为一修改,读者就不认得了。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国外的重版书,过一段时间再版时很讲究变换门面,主要是读者换代了。如果读者没换代,还差不多是那些人,不换包装也是不错的,这是顺带说的题外话。

有一年,我约一位作者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稿子。稿子约来才发现,这位上海大学老师写书时用了大量的吴语方言。加上书的结构不太平衡,有些类型的内容偏多,而其他类型的内容又太少,也需要一定的修改。与作者切磋,没费多大劲,双方就达成一致。说得直接简单一点,作者将书稿的修改权给了我。于是我也不客气,按照我们出版社的规范与此类书市场需求进行修改。修改完成之后大致统计了一下,原来将近十五万字的稿子修改加工之后不足十万字。这么大的修改,作者没有任何怨言,只因该书出版后销售相当令人满意,具体卖了多少我记不清楚,反正咨询若干教授对外汉语的大学老师之后,好评很多。

并非所有的作者都这样,有些人书稿拿来,先向我声称,他的稿子不能修改。我问怎么不能修改,对方说一个字都改不得。听到这话,我想了一下,回答说:“从内容角度说您是专家,可是论出版是不是我们更熟悉一些?即便您熟悉出版,您大概也不知道本社出版这类题材图书的习惯、风格与规矩,所以承诺一个字都不能改,那是不可能的。”我进一步指出,别说一个字不能改根本不可能,有时候甚至还会大规模修改,就像我前文提到的那个案例,除非不想出版。采用如此态度沟通,编辑过程肯定顺利不了,于是果断放弃。原因只有一个,作者提出的要求不可能兑现;兑现不了的事情,答应了也是白搭。

在我看来,如果一位作者经常在我这里出书,十分熟悉我们的所有规矩,那他写出来的书修改就很少。哪位编辑没事找事,非要大规模修改不可呢?反正我不会。还不是书稿有些地方存在不适应性吗?有问题不改,不仅对书稿不负责任,也是对作者和出版社不负责任,更是对读者缺少责任感。这一原则还是应该坚持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

从编辑到作者,很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也不例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到退休以后,我先后出版了十本书,包括翻译书。当了多本书的作者,我不仅对作者译者的心思更有体会,对编辑的辛苦也有立体感——站在作者角度看编辑工作与站在编辑角度看编辑工作大不一样。

正因如此,但凡有书出版,我都尽量满足编辑的要求,尤其是我们想到的要求,绝不为难编辑。我曾经出版过版权贸易方面的几本书,书中附有索引。从国际出版实践来看,知识、历史、信息等方面的书都有索引,不装索引的书大概只有小说吧?作者写书的时候加上索引并不难,现如今都是计算机操作容易得很。可是到了编辑那里,情况会有天壤之别。有一位出版社的总编辑就跟我说,他们那里的编辑都没做过带索引的书,唯有她自己做过,所以做索引有多难,这位总编辑深有体会。于是总编辑跟我商量能否将索引减少一些,要不然书的出版日期可能会延迟很多。

既然总编辑跟我讲了,如果我坚持一个索引不能动,似乎不太合情理,尽管索引减掉一些会使我心疼,那也要看看实际。实际上不光是给我出书的出版社做索引很困难,其他不少出版社的编辑也有这种反映。有些出版社的编辑哪怕需要索引也不放,尽管缺了索引读者阅读起来很不爽。什么时候编辑索引的方式有了重大突破,变得简单一些,放索引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当然,因为困难就不放不是理由,那要是因为放索引让人家一年少出两本书,这似乎又于情不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其实不仅出书需要编著双方充分理解与合作,就是平时给媒体写文章也是如此,也有个作者与编辑沟通、相互理解的问题,而相互理解到位,便是沟通成功的前提。我以前不仅写书,也曾经给报刊杂志写文章,光是发表过的便有一百多篇。沟通的具体情况就不细讲了,反正期刊编辑对与我合作都很乐意,说编我的稿子省力还省心。我也不是没有要求,那就是千万别弄错我的原意,只因这方面有过教训,编辑没有通知我就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改了,结果改错了。这有什么了不起?下次注意一下就是了。

以上讲的是作者与编者之间的沟通问题,实际上编辑不光与作者打交道,还要与看不见具体人的读者打交道。有时候我就不大理解编辑是怎么想的,比如将封面设计成看不出封面文字的颜色,就像现在的一些电影开始出现的演职员表,字号小得不能再小,看着很费力。还有的编辑将篇幅大的书设计成一卷出版,让读者读起来十分困难。还有的编辑将书的封面用纸弄得克数很大,读者翻阅起来也需要付出相当的艰辛。

如此等等,这些方面的沟通如果顺畅一些,到位一些,我相信很多书出版后的效果——销售、评价等都会更上一层楼。

----------END----------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出版明人姜汉忠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