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水平难提高的三大误区

文摘   2024-06-24 09:26   北京  

               相互沟通,取长补短;
               拓展眼界,共同向前!



本文3664字,阅读14
分钟










我们生活在有思想、有缜密思维的社会,与此同时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我们每个人又是十分有限的——不仅时间有限,做事能力、智慧、范围与可利用的资源也都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以及为生活而必须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得到他人的理解、配合、支持与帮助。

很多时候,离开他人的理解、配合、支持与帮助,我们甚至可以说什么也做不好或者说一无所成,不仅物质上是这样,精神上也会别无二致。就拿归属感来说,我不敢说对所有人——因为任何时候都有极特殊的人,大多数人少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会觉得无着无落,失魂落魄,甚至颠四倒三,所以与人交往沟通必不可少。

既然我们处在离开他人理解、配合、支持、帮助很难生存的环境中,就需要与他人交流看法、协调观点、相互理解、彼此契合,此为人际沟通。如果一个人不懂与人交流、协调,也不愿意理解他人或者与他人契合,就恍如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无人理解、配合、支持、帮助是一方面,弄不好还会孤家寡人。真要是到了这个地步,生活大概是很没趣味的,也正因如此才会经常有极端例子散播出来。

我是做图书编辑出版与版权贸易工作的,做文化工作比一般工业、教育等诸多其他领域更需要交流、协调、理解与契合,只因文化这种东西通常都是根深蒂固的,没有点深入的沟通,大概是很难取得共识的。说得具体一些,做文化工作的,不与受众或者合作伙伴达成共识,恐怕只能唱独角戏乃至自说自话或者自我娱乐了。最终肯定会如前所说,即便有机会做什么,也做不好,极端一些还会一无所成。

不过在与编辑出版和版权贸易同行交往过程中,我感觉有不少人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人际沟通的偏颇看法,接踵而至的大概就是惰于沟通或者不善沟通,结果显而易见。能做好的事做不好,如果事事做不好,最终一无所成则成必然结果。正是因为对沟通存在不够实际的看法或者说误区,摆脱困境或者争取更大成功的努力常常化为泡影乃至付诸东流。

归结起来,就编辑出版界而言,有这样几个误区影响比较大,产生的不良后果也更严重。

                 沟通毫无用处

我与很多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交流过,虽然说沟通无用的很少,但是不少年轻人对沟通不屑于顾。即便你对其某些交往沟通方面的表现委婉提出希望,他们也是依然如故。在我看来,他们所以这样做,大概不是脑子愚笨,似乎也不是无法理解存在的问题,而是根本没当回事。我就认识这样的编辑,声称不交往不沟通也能做好他的本职工作。他的具体工作成效我不了解,无法评价,但是我个人的经历告诉我谙熟沟通会对人产生巨大帮助,甚至能促其向积极方面转变。

我在四十六岁之前,根本没听说过“沟通”二字,至少在我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词典中没有这个说法。有什么事情,就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办。办成了,就觉得自己的能力挺强;办不成,怨了张三尤李四,就是不找自己的原因,包括沟通因素,结果被安排坐了四年的“冷板凳”。不懂沟通造成的恶果不仅体现在工作中,就连家中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是暗流涌动,不知什么时候会爆发出意外来

四十六岁以后,因为处境的关系,使我生出改变现状的愿望与动力。然而,要想让这种改变成为现实,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与人协调、磋商乃至相互契合,否则一切免谈。举个例子,我刚担任版权部主任就收到一个版权培训班即将举行的消息。多亏这个消息知道得早,使我有机会与相关方面周旋。开始我提出参加这个培训班,没有人同意。决策人不同意,别说相关费用没处出,就是上班时间外出也没正当理由。实际上这样的外出学习机会很多,然而囿于我个人的地位卑微,很多时候无法利用。可是我又一想,如果永无外出学习机会,那我只能是瞎干,抹着石头过河。

我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寻找人际沟通的办法,准备现炒现卖。与此同时,我又用几天的时间将拟沟通涉及的方面,如参加培训与工作成效的内在逻辑关系理顺,这样说的时候才会回答流畅,无懈可击。做了一定功课之后,我便与相关决策人沟通外出学习的事情。经过若干轮正式与非正式沟通,领导终于同意我去参加培训班。尽管培训只有一天半,但是这是我第一次主动借助沟通手段办成的一件事,一件对我来说意义、价值都很可观的大事。

第一次尝到甜头,以后无论是与业务合作伙伴,还是与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来往,我都自觉地与人沟通,没想到的是,效果真是非同一般。比如我与韩国某版权代理商谈判版权销售问题。在谈到价格时,我就不像很多人那么生硬,非多少钱不行。我跟对方讲我的实力以及我的合作意愿,当然也包括与我长期合作的种种好处。如此沟通了几次,韩国版权代理商主动与韩国购买版权的出版机构接洽,将版权使用费中的预付款提高了将近一千美元。这让我意识到,沟通的作用只有我想不到的,大概没有实现不了的——只要双方都想把交易做成。

就这样,从四十六岁这年,我全力以赴下功夫去改善沟通能力。首先是加强自我修养,比如阅读古今中外名人传记,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其次是大幅增加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开始显得很青涩,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沟通越来越娴熟。回想四十六岁之前那二十多年,先别说日常生活,只就职业生涯来说,实在乏善可陈。反过来,我认为此后十四年取得的成就远比此前二十年强得多,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我难道不应该将这样的改变归功于人际沟通的魔力吗?

说沟通毫无用处,只能证明我们不了解沟通为何物,亲身品尝了,领略了其伟大作用后,断不可能会如此评价沟通价值和意义。接下来要谈的另外两个误区就相对简单多了,篇幅也不会像第一个误区讲得那么多。

                  沟通就是说话

在很多人看来,沟通就是说话(以下再提说话,也包括讲话)。要我说,这种说法修改两个字就显得比较合理了,那就是“沟通包括说话”。我的意思是沟通形式之一或者说沟通的重要简单形式之一是说话。只要你的话说得大多数方面很合宜,比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主题,很合适,基本上都会产生一定效果,但是是不是你希望,则没法预先说定。通过口头说话沟通,最大好处是简单又直接,拿起来就用,不费劲,也不麻烦,但是效果没保证。

说话只是沟通形式之一,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很多时候说话不仅达不到沟通的作用,相反还会使事情搞糟。比如你在家里教育孩子,这个“教育”经常就以说话的形式出现。不知你想过没有,对多数孩子而言,通过说话这种方式教育是最无效的,因为这种教育只是符号的堆积,哪怕你口若悬河,没有任何吸引力,也没有任何感染力,更无什么示范作用。在工作的公司,如果老板召开会议,给员工训话,其正面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弄不好也会产生逆反影响。

根据我的经验,我对说话沟通与其他方式沟通的效果按照优劣评价如下:排名第一的是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者的行为,第二是距离较远、关系较远者的行为,第三是距离较远、关系较远者的言论,即说话,第四是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者的言论。

从上述效果排名可以看出效果排列在前的是行为,准确地说是沟通者的所作所为。你希望接受你影响的人是什么样子,你就怎么做,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是本文第十段所讲的修养与素质。个人修养素质达不到足够高的程度,即便你掌握了一些沟通技巧,即便你嘴巴特别灵巧,也无济于事,不走运时还有可能南辕北辙。

                    沟通可以学书本

“沟通毫无用处”与“沟通就是说话”两个误区搞清楚以后,接下来便是改善沟通的方法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上一部分最后已经提到,现在稍微展开讨论一下。

一说到改善沟通,不是我武断,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阅读有关沟通书籍,如果将阅读当成启发的源头之一,那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毕竟对沟通认识有限,改善时的行为就会受到限制,动力也不会长久充足。除了阅读,还有参加培训班,听听沟通经验丰富、理念独特之人有什么切身体会,沟通时什么最重要,什么问题要避免。得到启发,再去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应该改善的方向。

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千万不要指望从书本或者培训班学会具体而又适合一切场合的沟通秘诀。就像侯宝林相声中说,写相声没有任何引人发笑的秘诀,人际沟通也不能用固定或者简单的方法套用一切。这个道理更简单,人与人不同,沟通的场合与事项也常常不一样。即便大多数方面都相同,还有个时间是早是晚,周围有人没人,如果有人,有几个人,都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差异。即便是时间相同,也得问是饥肠辘辘之际,还是酒足饭饱抑或到了上床睡觉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因素,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情形不分场合照搬过来,都会对沟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书本和培训本只能给你启发,只能给你规律,其他得靠自己琢磨、实践,然后体会、升华

沟通与生活工作的很多东西,包括技能与造诣一样,都需要融化在血液中,形成潜意识,到了需要之时,如泉涌一般,不加任何意识与外力影响。先秦名著《列子》中讲的纪昌学箭与造父学车传递给人们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学了几十年外语,说出来结结巴巴。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缺少说母语者那种习惯成自然的状态与潜意识。沟通也不例外,什么时候你面对具体情况,不需大脑指挥,便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高超的沟通水平时,那才是将沟通掌握到家了。

----------END----------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出版明人姜汉忠
用哲学家思维,戳普通人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