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为知音

文摘   2024-11-01 00:00   北京  

不必为知音

宋朝的释文珦,早岁出家,存诗1025首,我一看这数字,我就笑了,解他的诗就得三年多了。我就在网上看,只看第一首,最后一句是不必为知音,说到心里去了,这首诗名为《调琴》,云:群动夜中息,霜清月满林。野僧无俗事,幽与寄瑶琴。澹澹思归操,悠悠太古心。希声在自得,不必为知音。群动泛指众人,或者说是世俗中人,古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为修行的人来说,可能夜晚得到的更多,这道理一是夜晚安静,二是夜里更有禅意。这里的群动也许指昼出夜入的众生,但亦有昼伏夜出的。第二句交代这是秋天的时候,因为已经有了霜。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还在深林里调琴。后世的人可能越来越不了解像释文珦这样的人为什么非要这样生活,都是打霜的天气了,夜里已经很冷,为什么非要在这样的夜晚弹琴。一个道人,只要选择过这样的生活,那就什么也不在乎了。至于天冷天热的事,道人是能超越的。人的生活是一种习惯,比如一年四季不穿鞋子,那这双脚可能更像一双脚。非要穿一双什么样的好鞋子才叫脚,那是上了商家的套。从前女人的那双脚也不是脚,非要裹成三寸金莲,现在女人的这又脚也不是脚,非要穿什么品牌的高跟鞋。人类永远在逃避自由,永远在枷锁之中。现在的科学研究,与高维空间对话,只能是图像和文字,声音是不可能的。但这也只是现在的研究水平,南怀瑾在峨嵋山不是听到了天界的音乐了吗?幽与句是弹瑶琴抒发幽情。

有琴曲名《思归引》:相传春秋时邵王聘卫侯女,未至而王死,太子留之,不听,拘于深宫,思归不得,遂援琴而曰:“涓涓流水,流反而淇兮;有怀於卫 ,靡日不思;执节不移兮,行不诡随;坎坷何辜兮,离厥菑。”曲终,自缢而死。亦名《离物操》。见汉蔡邕 《琴操·思归引》。作者写成思归操,有别于曲名,意即要找到来时的路,要见到生命的实相。这里的思归,不是要回到家乡,出家人是四海为家,有点像当兵的。这里的太古心是道心,也是佛经里说的妙明真心。很有可能是作者借弹琴来说明参禅悟道的事,不弹琴也一样,可以听溪水流动的声音,可以听微弱的风声,也照样可以透过这些声音来参悟,弹琴的事,说是虚构也可以,旨在说明参悟的过程。不必为知音,说的是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同参的人,更难找到一个好老师。要知道,那时候是宋朝,现在更不用说了。从哲学的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不会完全理解,人生走到最后,还是自得其乐,自己乐自己的,仅此而已。

京城客毛建福
毛建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