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红尘拨不开
相比于诗人写的诗,我更喜欢高僧们写的诗,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更多。法演禅师是四川绵阳人,三十五岁才出家。这也是个了不起的文人,佛学首先是哲学,看懂不易,实修更难。如果只是研究理论,也没什么意思。到了现在,科学家出场了,对佛学进行科学论证,一定要证明如来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是如语者,是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等于现在科学家在帮我们读佛经,然后再来个众生无边誓愿度。修行人不管这个,只管自己的心,估计最终还是心物一元,唯心与唯物是一回事,是一体两面。当人类聪明绝顶又坏透了的时候,估计这一届人类就差不多了。佛经里说了,到时候草木都有毒。想起刘三姐唱的两句:河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草也枯。本来,红尘也没什么不好,只怪人类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法眼禅师写了《赠白云禅师》,诗云:白云相送出山来,满眼红尘拨不开。莫谓城中无好事,一尘一刹一亭台。白云既指白云禅师,也指天上的白云,所谓空门内外,不还是在同一片蓝天下吗?其实开头一句更多的意思还是在第二层,南怀瑾就说过,佛当然在寺庙里,但也在红尘中。本来就是人人都有佛性。比如杨仁山居士,对唯识的研究,境界是很高的。即使是空门中人,也未必有杨居士的研究成果。杨仁山还创办了南京刻经处,一定要去热闹的地方修行。
第二句体现了法演禅师的菩萨精神,学道所为何事,不还是要利益众生吗?天天在寺庙里呆着,在白云深处呆着,也不是不可以,也不能说这样就完全可以,应该像布袋和尚那样,背着个布袋到处走走。不是还有回向偈吗?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愿以此功德,平等于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道。人心向好,又何惧熵增。人心向好,那就在熵减。有加有减,整个世界还是不会变坏的。城里的事都是好事,不管是什么摊,什么声,或者也能听到一头猪被杀时的嚎叫,能看到人与人的拉扯,不能说这就是在向坏的方向变,比如明明知道这两个人是虚情假意,但人们需要这样的虚情假意。都玩真的,谁受得了。还是《胭脂扣》里的那句台词:真的都不好看。城里也有古刹,比如北京,有白云观,有大觉寺,不一一列举了,北京的寺庙那是太多了。远看是座庙,近看最好还是说一座庙。这不是也在告诉白云禅师,不要以为深山里的寺庙好,闹市里不是也有古刹吗?比如我住的地方,跟北顶娘娘庙就很近,庙里没和尚也没尼姑,只有保安,真不知到底谁保卫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