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大乘起信赞之法性

文摘   2024-10-09 00:00   北京  

宝志禅师大乘起信赞之法性

大乘起信赞的第三首是对法性一词的赞颂,这法性二字如果细解起来,估计又是一本书。要知道智者大师在天台山讲经,一个字讲三个月。有书名之为《佛学大辞典》,不如把《心经》学下来,二百六十个字,印心宗二祖王骧陆说了,就这二百六十个字,成佛有余。王骧陆的意思是,必须实证。用我们的口头语来说就是玩点真的。法性,和佛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诸法是一切法的体性,同为一空。现在钻研佛理有个好处,用不着翻看辞典,百度上即可查。永嘉大师有言: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又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南怀瑾说这三句也就是一句,当咒子念,能破一切魔法。三句也是一句,一念寂灭现前,当下成佛。第三首云: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无智人前莫说,打尔色身星散。这取舍之间也就是取与舍,取与舍自然是两边。取舍也就是拣择,宋代释慧远有偈: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在《楞严经》里,取舍就是爱恨,爱也不行,恨也不行。

这道理很简单,外面有风吹草动,就跟着外面跑,心就安不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殉葬用的“俑”,据《礼记·檀弓》,孔子“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又《孟子·梁惠王》:“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焦循《孟子正义》:《广雅》引(张揖)《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为其像人者,谓为其像人之转动跳踊也。”可见“俑”就是由简单机械发动能够自己转动跳跃的木人。机关木人修道可能比喻那些只在那里打坐的人,南怀瑾就看不惯那些只会打坐的人,坐一万年又如何?要知道磨砖不能成镜。再加上打坐时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光,又抓住不放,那麻烦就来了。不管什么样的境界,都不要执着。大乘的佛法是说给上上根器的人听的,比如日出,先照高山。唐代雪窦禅师,是禅宗很高的祖师,学问也高,声望也高,他的禅理哲理都表现在诗文中。当时皇帝的宗室王者,请他吃饭,但是,他素来不出门,如果有居士请他应供,他也绝对不去。请出家人吃饭,或送礼叫做“供应”,出家人接受叫做“应供”。有一次一位王者请他,十分恳切,无法推辞,只好虚与委蛇,说过几天再去。但雪窦第二天派人送一首诗给这位王者:居士门高谒未期,且隈岩石最相宜。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京城客毛建福
毛建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