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站起来眼前发黑?别不当回事,可能是这种疾病发出的“信号”!

健康   2024-12-23 17:31   上海  

直立性低血压也称为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从卧位到直立位时血压明显下降的常见心血管症状,由多种神经或非神经疾病引起或促发。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人晕厥和跌倒的常见原因。大量前瞻性队列研究支持其与不良事件相关,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死亡。


一、直立性低血压有哪些临床特点?


直立性低血压是指在体位改变(如站立或直立倾斜试验)3 min 内出现持续收缩压下降≥ 2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下降≥ 10 mmHg,可伴或不伴头昏、乏力、视物模糊、面色苍白、黑矇甚至晕厥等器官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


直立性低血压最常见的表现是站立时出现头晕,严重时可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但也可表现为其他体位相关症状,包括乏力、行走困难、视物模糊、颈肩痛、思维不清以及呼吸困难等,通常这些症状在坐下或躺下后可快速缓解。


有些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可合并餐后低血压,即收缩压在进餐后75 min内较餐前3次动态血压记录的平均血压值下降 >20 mmHg,并出现症状。


除了血压的异常表现,神经原性直立性低血压患者通常伴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症状,包括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腹泻或便秘 )、泌尿系统症状(尿急或神经原性膀胱 )、瞳孔散大、少汗或多汗、勃起功能障碍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二、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一方面,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生理功能的减退,包括压力反射功能降低、血管收缩反应不足、心血管顺应性减弱、骨骼肌泵功能受损等。另一方面,老年人进食能力下降导致脱水和营养不良,从而诱发直立性低血压。


此外,老年人经常存在多种共病、多药联用,罹患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的几率高。上述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导致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三、如何应对直立性低血压


1.优化用药


调整或停掉可能导致或恶化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对于反复发生晕厥的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建议尽量停用相关药物。


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建议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和钙拮抗剂,因为这些药物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较低。


建议正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或中枢性抗交感类药物的患者减量或换药。换药后需密切监测血压,特别是老年人。


图片来源:摄图网


2.日常生活管理


①推荐保证足量饮水


日饮水量2L,天气炎热时若心功能允许可增加到3L。在5min 内快速饮水 500 ml,可以在30min内将收缩压升高30 mmHg,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


②推荐保证盐的摄入


无心力衰竭、水肿及高血压的患者,每日可摄入6~10 g盐。


③注意饮食


推荐低升糖指数饮食并少食多餐,因为约60%的患者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后2h内会出现餐后低血压。


④注意睡眠姿势


推荐头高位睡眠,即头高于脚 15~20 cm,或头与床面呈 10°~30°,有助于改善夜尿增多、卧位高血压和清晨血压下降。建议日间尽量避免平卧。


⑤避免长时间暴露于过热环境


如淋浴或桑拿,因为皮肤血管扩张会加重直立性低血压。


3.辅具应用及康复治疗


①肢体反压力动作


推荐肢体反压力动作,即增加下肢肌肉收缩力的动作,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这些动作也可用于预防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因此可用于应急,适合运动功能尚好的患者。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②体育运动类康复训练


包括抗阻训练和有氧运动。无论运动起始级别如何,逐渐增加到每周锻炼 3~5 d,每天 45 min,其中 30 min 在目标心率范围内完成。强调确保每次锻炼开始时热身,结束时放松。


③推荐应用被动加压类辅具


通常建议使用腹带或齐腰弹力袜进行体循环加压。在使用辅具时压力和规格选择十分重要。40 mmHg 压力规格的弹力袜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患者的直立性低血压。


④其他


建议初始型直立性低血压以及延迟血压恢复型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在起立前进行下肢肌肉激活性练习以及起立后下肢肌肉绷紧动作。这些动作均可显著改善血压下降。


4.药物治疗


非药物性治疗可使血压适度升高(10~15mmHg),这在许多情况下足以改善临床状况。


在已减少影响血压的药物以及坚持进行非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如果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症状仍持续存在,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END

参考文献: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直立性低血压诊断与处理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11):1058-1069.

好礼领取——医用听诊器

1.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医会宝”

2. 进入公众号,后台回复“听诊器”参与领取!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医会宝
医会宝是面向于临床所有科室的新媒体,旨在为临床医生与学生,提供医疗领域新进展、新指南、前沿专家讲座、名医手术视频、临床经典案例讨论等内容,在这里我们与全国同仁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